文|卢金荣
75周年国庆,香港盛大庆祝,这不仅是对国家成就的赞颂,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在这个历史性时刻,香港如何在国家发展的新征程中继续扮演“敢向涛头立”的弄潮儿,并为自身的发展开启全新格局,是我们亟需深思的课题。
在过去数十年间,香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然而,近年来香港经济增长显著放缓,GDP的实质年均增速从1970-1996年的7.4%降至1997-2023年的2.7%,同期用以衡量波动程度的差异系数却从0.56升至1.49,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隐忧可谓暴露无遗。
尽管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以及国际航空枢纽等地位仍然屹立,甚至在最新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香港的总排名已上升至全球第三位,但不得不承认,这些传统领域近年来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同时,特区政府全力推动的创科产业虽已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但要真正将这些投入转化为能拉动本地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仍需一段时间。
疫情后,香港经济复苏不似预期,更遇到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源于环球经济增长的疲弱,还反映出香港经济内部一些结构性、深层次的矛盾已全面浮现,甚至愈加激化。例如新冠疫情的“疤痕效应”、国际供应链加速重组,以及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等,导致香港外贸“范式转移”;还有跨境电商新模式的兴起,以及内地“新三样”科技及环保产品的崛起所带来的新业态,皆催促着港商调整其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并革新陈旧的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式。
本港零售业目前的困境不仅与经济放缓、资产市场疲弱和港元汇率强势等外部因素有关,消费体验和成本等方面也对香港的消费吸引力造成冲击,这也暴露了本地服务业的创新不足,难以适应当今旅客及本地市民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
无论是长期产业结构转型所面对的挑战,还是短期经济复苏中的内外困境,香港经济在供应端面临着一系列亟待突破的瓶颈。香港必须识变、应变、求变,以全新的发展思维应对当前的困境。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标志着中央在经济发展思维上的重大变革,强调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这是内地在新发展阶段为激发经济活力而进行的全方位战略重整。香港与内地同样正处于经济转型的交汇点上,背景与需求十分相似。可以说,中央这一高屋建瓴的发展新思维,为香港突破创科发展瓶颈、重塑竞争力,以及破解深层次矛盾,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凭藉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香港实现由治及兴,现时是推动改革的最佳时机。特区政府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策略规划的切入点,带领社会各界理解并应用这一新思维,掀起一场以“挖潜、革新”为主题的全港性产业改革。唯有凝聚全港之力,才能为香港的未来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并在全球竞争的浪潮中再度屹立潮头。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