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高层互动日渐频繁。当地时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纽约联大期间应约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9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何立峰在京会见来华出席中美经济工作组第五次会议的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尚博一行;9月14日至15日,第18次中美国防部工作会晤在北京举行;9月6日,王毅外长应约在北京会见了来华参加中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第二次会议的美国总统气候特使波德斯塔(John Podesta) ……
人们注意到,美国依然在暗中支持“台独”、在经贸领域为中国设置障碍,但双方的沟通互动在增加。那么,中美之间的频繁沟通互动意味著什么?特别是在美国总统大选进入最后一个多月时,人们普遍关心中美关系会走向何方。
选战激烈,但未进入“垃圾时间”
对于中美高层之间近期的频繁互动,有人认为没有必要特别关注,理由是,拜登政府将于明年1月卸任,现在已进入“垃圾时间”,拜登政府的官员说话不会作数。
“垃圾时间”常用于体育赛事,指比赛接近结束时,由于一方已经取得对手无法超越的领先优势,比赛结果基本已经确定,因此这段时间对比赛胜负不再有实质影响。
用“垃圾时间”定义“拜登政府最后时光”有失偏颇。首先,美国对外政策取向,并非总统一个人说了算,参众两院的话语权也很大。其次,如今,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对华认知、对华政策上高度一致,无论是民主党的贺锦丽(Kamala Devi Harris)当选总统,还是共和党的特朗普(Donald Trump)当选总统,对华政策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手法不同而已。
路透社近日发布的民调结果显示,贺锦丽获得了46.61%登记选民的支持,领先特朗普6个百分点。人们也注意到,贺锦丽最近发表对华强硬的言论。有人担忧此人当选,中美关系将会走低。
其实,不必过于担忧。贺锦丽并无多少外交经验,她若当选,依然会延续民主党的对华政策,她最近表现对华强硬,无非是与特朗普“抢选票”。在美国现在的政治气候下,对华强硬属于“政治站位”,特别是在“铁锈地带”,美国舆论长期渲染“中国人抢走了美国工人的就业岗位”,贺锦丽的这点竞选技巧不难识别。
当然,不排除特朗普再次当选的可能性,若特朗普当选,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大概率会调整。即便如此,中美之间仍需保持沟通,为未来处理棘手问题做好准备。
中美沟通,有利双方
在美国政府即将换届之时,美国学界和战略界出现了又一波对华战略的讨论,焦点是:美国到底想要什么?有人主张“管理”(manage)对华战略竞争,有人则主张“赢得”(winning)对华竞争。此外,什么结果才算“赢得”呢?有人认为,让中国无法将自身意志强加于美国及其盟友,就是“赢得”;有人认为,中国必须接受美国主导的国际规则,就是“赢得”;有的人认为,彻底改变中国,就是“赢得”。
这些观点都是以“美国视角”看待中美关系得出的结论。“校正”中美关系,不能仅以“美国视角”观察问题,还须有“中国视角”,中美沟通可以起到三大作用:
第一,树立正确认知。王毅外长在9月27日会见布林肯时,毫不客气地说:“美方不能总是以‘两副面孔’对华,一边肆无忌惮围堵打压中国,一边若无其事同中国对话合作”。王毅还批评美国,不能动辄“从实力地位出发”,我行我素,任性妄为,把以前的错误当成继续犯错的借口。这些话一针见血,直指要害。面对面的沟通,就是有“重槌击鼓”的作用,让美方正确看待中国,也反思自己的傲慢无礼,从而学会平等相待。
第二,管控分歧。9月25日,中国向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后,美国出人意料地没有反对和炒作此事,五角大楼发言人表示,美国军方事先已收到中国方面关于这次导弹发射的通知,并表示,这能够有效避免误解或误判。中方有理有节,体现出外柔内刚;美方收到通知,感觉受到“尊重”。由此可见,中美沟通可以避免“擦枪走火”。
第三,寻求合作。虽然中美在南海、台海的冲突风险不断,但在气候、禁毒等“柔性领域”的合作空间很大,即便是今后中美关系紧张到极限,这些领域的合作还是可以继续开展。因此,高层多一些沟通不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经贸割不断,沟通促共识
尽管民主共和两党都主张“对华强硬”,但无论是贺锦丽当选下届总统、还是特朗普当选下届总统,相信中美关系既不会“从善如登”,也不会“从恶如崩”。
数据显示,202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高达6645亿美元,反映出两国经济的深度融合。此外,美国在华投资企业超过7万家,两国互利合作支撑了美国国内26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数据说明,尽管美国对华“脱钩”“断链”“去风险”“产能过剩论”的声音不断,但两国的经贸联系是割不断的,美国要想找到中国这样的超大市场和制造业基地,不是那么容易的。
2018年6月至今,美国在经贸、科技等领域对华遏制,给中国造成了一定困难,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比如,美国对产自中国的输美产品加征高关税,导致两个现象:一方面,促使一批中国企业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和墨西哥,规避高关税后,继续把产品卖给美国;另一方面,高关税导致美国在华企业利益受损,美国打了个“回旋镖”。
在美国,也有人反思对华政策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主张在经贸领域加强对华合作。中美经济工作组于去年9月成立,一年间已举行了5次工作会议,由此可见,双方都非常重视沟通,期望透过沟通化解分歧、形成共识。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不仅事关中美,也影响世界。对于香港来说,中美高层沟通互动频繁是好事情,有利于拓展国际空间、服务国家大局、把握发展机遇。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多次指出,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今日之世界亦非昨日之世界。香港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变局中打开香港发展的新天地。
从中美高层近来的频繁互动,可看到中美关系的“变”与“不变”,于“变”中寻找先机,于“不变”中增强定力,香港就能扬长避短,走出避险、克难、促兴的好路子。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3/jzA2K6aXAxN7F8RAKhkcM889yV5rECIWp09.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高层互动日渐频繁。当地时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纽约联大期间应约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9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何立峰在京会见来华出席中美经济工作组第五次会议的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尚博一行;9月14日至15日,第18次中美国防部工作会晤在北京举行;9月6日,王毅外长应约在北京会见了来华参加中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第二次会议的美国总统气候特使波德斯塔(John Podesta) ……
人们注意到,美国依然在暗中支持“台独”、在经贸领域为中国设置障碍,但双方的沟通互动在增加。那么,中美之间的频繁沟通互动意味著什么?特别是在美国总统大选进入最后一个多月时,人们普遍关心中美关系会走向何方。
选战激烈,但未进入“垃圾时间”
对于中美高层之间近期的频繁互动,有人认为没有必要特别关注,理由是,拜登政府将于明年1月卸任,现在已进入“垃圾时间”,拜登政府的官员说话不会作数。
“垃圾时间”常用于体育赛事,指比赛接近结束时,由于一方已经取得对手无法超越的领先优势,比赛结果基本已经确定,因此这段时间对比赛胜负不再有实质影响。
用“垃圾时间”定义“拜登政府最后时光”有失偏颇。首先,美国对外政策取向,并非总统一个人说了算,参众两院的话语权也很大。其次,如今,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对华认知、对华政策上高度一致,无论是民主党的贺锦丽(Kamala Devi Harris)当选总统,还是共和党的特朗普(Donald Trump)当选总统,对华政策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手法不同而已。
路透社近日发布的民调结果显示,贺锦丽获得了46.61%登记选民的支持,领先特朗普6个百分点。人们也注意到,贺锦丽最近发表对华强硬的言论。有人担忧此人当选,中美关系将会走低。
其实,不必过于担忧。贺锦丽并无多少外交经验,她若当选,依然会延续民主党的对华政策,她最近表现对华强硬,无非是与特朗普“抢选票”。在美国现在的政治气候下,对华强硬属于“政治站位”,特别是在“铁锈地带”,美国舆论长期渲染“中国人抢走了美国工人的就业岗位”,贺锦丽的这点竞选技巧不难识别。
当然,不排除特朗普再次当选的可能性,若特朗普当选,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大概率会调整。即便如此,中美之间仍需保持沟通,为未来处理棘手问题做好准备。
中美沟通,有利双方
在美国政府即将换届之时,美国学界和战略界出现了又一波对华战略的讨论,焦点是:美国到底想要什么?有人主张“管理”(manage)对华战略竞争,有人则主张“赢得”(winning)对华竞争。此外,什么结果才算“赢得”呢?有人认为,让中国无法将自身意志强加于美国及其盟友,就是“赢得”;有人认为,中国必须接受美国主导的国际规则,就是“赢得”;有的人认为,彻底改变中国,就是“赢得”。
这些观点都是以“美国视角”看待中美关系得出的结论。“校正”中美关系,不能仅以“美国视角”观察问题,还须有“中国视角”,中美沟通可以起到三大作用:
第一,树立正确认知。王毅外长在9月27日会见布林肯时,毫不客气地说:“美方不能总是以‘两副面孔’对华,一边肆无忌惮围堵打压中国,一边若无其事同中国对话合作”。王毅还批评美国,不能动辄“从实力地位出发”,我行我素,任性妄为,把以前的错误当成继续犯错的借口。这些话一针见血,直指要害。面对面的沟通,就是有“重槌击鼓”的作用,让美方正确看待中国,也反思自己的傲慢无礼,从而学会平等相待。
第二,管控分歧。9月25日,中国向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后,美国出人意料地没有反对和炒作此事,五角大楼发言人表示,美国军方事先已收到中国方面关于这次导弹发射的通知,并表示,这能够有效避免误解或误判。中方有理有节,体现出外柔内刚;美方收到通知,感觉受到“尊重”。由此可见,中美沟通可以避免“擦枪走火”。
第三,寻求合作。虽然中美在南海、台海的冲突风险不断,但在气候、禁毒等“柔性领域”的合作空间很大,即便是今后中美关系紧张到极限,这些领域的合作还是可以继续开展。因此,高层多一些沟通不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经贸割不断,沟通促共识
尽管民主共和两党都主张“对华强硬”,但无论是贺锦丽当选下届总统、还是特朗普当选下届总统,相信中美关系既不会“从善如登”,也不会“从恶如崩”。
数据显示,202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高达6645亿美元,反映出两国经济的深度融合。此外,美国在华投资企业超过7万家,两国互利合作支撑了美国国内26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数据说明,尽管美国对华“脱钩”“断链”“去风险”“产能过剩论”的声音不断,但两国的经贸联系是割不断的,美国要想找到中国这样的超大市场和制造业基地,不是那么容易的。
2018年6月至今,美国在经贸、科技等领域对华遏制,给中国造成了一定困难,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比如,美国对产自中国的输美产品加征高关税,导致两个现象:一方面,促使一批中国企业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和墨西哥,规避高关税后,继续把产品卖给美国;另一方面,高关税导致美国在华企业利益受损,美国打了个“回旋镖”。
在美国,也有人反思对华政策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主张在经贸领域加强对华合作。中美经济工作组于去年9月成立,一年间已举行了5次工作会议,由此可见,双方都非常重视沟通,期望透过沟通化解分歧、形成共识。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不仅事关中美,也影响世界。对于香港来说,中美高层沟通互动频繁是好事情,有利于拓展国际空间、服务国家大局、把握发展机遇。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多次指出,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今日之世界亦非昨日之世界。香港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变局中打开香港发展的新天地。
从中美高层近来的频繁互动,可看到中美关系的“变”与“不变”,于“变”中寻找先机,于“不变”中增强定力,香港就能扬长避短,走出避险、克难、促兴的好路子。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3/jzA2K6aXAxN7F8RAKhkcM889yV5rECIWp0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