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 刘兆佳
今年8月27日至2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到北京访问,落实中美两国元首去年11月在美国旧金山会晤时所达成的两国高层官员不时进行沟通接触的共识。由于美国总统拜登宣布不寻求连任,而他的任期又将在明年1月结束,因此现在的美国政府实际上是一个“看守政府”,而沙利文本人将来继续留在新一届美国政府的几率也偏低。以此之故,各方面对沙利文此行不抱太大期望。然而,沙利文此次北京之行却仍然获得颇高的礼遇,不但与外交部长王毅和中央军委副主任张又侠会谈,更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接见。显然,中方对沙利文此行相当重视,并通过这次事务性活动清晰地向全世界昭示中方对中美关系和若干重大事项的立场,避免因为美国和其他国家对中国立场的误判而引发两国之间的不必要的争端和冲突,从而对当前动荡不安和战乱频仍的国际局势注入不稳定因素。

中美之间有竞争冲突
但美方不能触碰中方红线
事实上,自从中美两国元首于2022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会晤并达成一系列共识后,美方却没有信守承诺,不断在贸易、高科技、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台湾、南海、新疆、香港等问题上炒作、挑衅和打压中国。去年两国元首的旧金山会晤后,中美关系出现一些回稳迹象,但美方遏制和挑衅中国的行动仍然没有停止。中方一直希望美国改变对中国的认知、接受中国崛起乃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一事实,但依然没有得到美方的积极和实质的回应。
从美方的角度看,中国乃美国最具威胁的战略对手,侵蚀美国的核心利益,并蓄意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和改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与此同时,美方亦认为在不少全球、区域和美国自身的问题上需要中国的合作。所以,美方把中美关系定义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沙利文最近对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表示,他一直竭力让中国明白一个“新现实”,那就是美中之间虽然竞争激烈,但这并不排除双方可以在一些关系到双方共同利益和全球福祉的事务上合作。不过,他抱怨中方不了解这个看法,反而认为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只能是“竞争”或者“合作”,不能两者兼得。
然而,沙利文乃至不少美国官员和战略学者恐怕把中方的态度看得过于简单和偏颇。我个人对中方立场的理解是:中方不是不明白中美之间既有竞争和冲突,也有合作和共赢。但中国政府的态度是,中美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不能触碰中方的红线,不能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而台湾则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如果中国的核心利益受损,则双方的合作便缺乏稳健、互信和可持久的基础,也难以取得成效。中方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但令人遗憾的是美方不断肆意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致使中美关系持续紧张。
8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沙利文时强调,中美两个大国打交道,第一位的是树立正确的战略认知,首先要回答好中美到底是对手还是伙伴这个管总的问题。中国的对外政策公开透明,战略意图光明磊落,保持著高度连续性和稳定性。习近平进而指出,中方对美政策保持著高度连贯性。尽管中美两国各自情况和中美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中方致力于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没有变,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没有变,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立场没有变,赓续中美人民传统友谊的努力没有变。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以积极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和中国发展,视彼此的发展为机遇而不是挑战,同中方一道,找到中美两个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道路国家在地球上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正确相处之道,推动中美关系保持稳定,在此基础上,争取好起来、向前走。
8月27日,王毅在会见沙利文时表示,落实好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共识是中美双方的共同职责,也是此次战略沟通的主要任务。期待双方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就此进行深入沟通。希望这次沟通一如既往是战略性和实质性的,同时应该更具有建设性,推动中美关系朝著旧金山愿景克服干扰、排除障碍,真正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王毅还强调,台湾属于中国,中国必将统一。“台独”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风险。美方应当把不支持“台独”的承诺落到实处,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停止武装台湾,支持中国和平统一。
8月29日,张又侠在会晤沙利文时指出,美方应当校正对华战略认知,切实尊重中方核心利益,与中方一道推进两军沟通交流,共同承担大国责任。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中方要求美方停止美台军事勾连,停止武装台湾,停止散布涉台虚假叙事。
美国在短期内希望稳住美中关系
在与中国领导人会晤中,沙利文可能出于外交“礼貌”,没有直接挑战中方立场,只是重申美方在两国元首于巴厘岛和旧金山的会晤中对中方所作出的“承诺”,即:美方不寻求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体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此外,美方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无意将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工具。美方希望同中方继续保持战略性沟通,找到美中两国和平共存、美中关系持续发展的办法。
当然,从“听其言、观其行”的角度看,既然一直以来美国没有放弃遏制和打压中国、并利用台湾问题打击中国的整体战略,则沙利文的“承诺”实际上没有现实意义,甚至颇为虚伪和狡诈。中国也不会轻易相信美国会改变对中国崛起的战略认知,接受中国崛起的事实、以平等与公平方式对待中国和与中国和平共存。因此,中国的战略目标是要尽量稳住美国,减少、防止和挫败其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同时让美国意识到中国对美方践踏中国核心利益的行径不会听之任之,必会奋力反击,让美方付出沉重代价。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美双方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差距不断缩小,美国应不会罔顾其国家安危和利益而与中国激烈对抗。所以,中国可以从深谋远虑的角度,运用战略定力与美国进行一场“长久游戏”(Long Game),并估计美国有可能最终因为自觉力有未逮和其盟友的反对而彻底放弃其错误对华政策。
目前,美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焦头烂额的境地。俄乌冲突旷日持久,美国和其西方盟友有落败之虞,起码无法达到其原来彻底挫败俄罗斯的战略目的。果如其是的话,美西方的霸权和其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有塌陷的危机,而俄罗斯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则会在一段时间后因国力恢复而有所扩张,事态的发展可能对美国和其盟友极为不利。美国对以色列在加沙炮制的“种族灭绝”和人道灾难不但视若无睹,反而支持、默许和包庇,导致美国不但与阿拉伯与伊斯兰世界交恶,也在世界上失去道德威信和政治话语权。假如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外溢,令欧洲和中东卷入大规模战争之中,则美西方将要付出它们难以承受的代价,世界亦将要遭受浩劫,而中国作为非交战方则可强化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力量。这些事态发展绝不是美国愿意看到的。
美国国内的情况也越来越糟糕。美国总统大选和共和、民主两党的生死之战都将会进一步分化和割裂美国社会,导致政治动荡和管治艰难。美国的债务危机有随时爆发的可能,不但会导致新的全球金融海啸,更会严重削弱美元霸权。美国也深知它对台湾的防卫保证在中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下根本不可能兑现,而如果不能兑现则美国在其盟友中的“公信力”也势必荡然无存,因此从理性角度美国应该会尽量避免台海局势出现变故而让其陷入进退两难的险境。
在内忧外患的劣势下,美国在短期内自然希望稳住中美关系,防止两国发生严重冲突,避免“三线作战”。由于美国总统大选在即,为了让民主党的候选人哈里斯(Kamala Harris,香港译“贺锦丽”)有机会获胜,总统拜登更加不愿意看到美中关系发生变故。因此,我认为美国会稍为减少和约束自己及其盟友与伙伴特别是菲律宾和台湾对中国大陆作出的挑衅行为,避免中国出重手应对。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也知道过去一段时期对中国发动的科技战、贸易战、文化战、外交战、宣传战、金融战等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激发了中国的发展潜力、奋发精神、民族自信和社会团结,而中国的反制行动又对美国造成重击。
两国在双方共同利益上
有合作空间和意向
在中美之间未来一段时间将会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下,沙利文此次北京之行除了得到外交礼遇外,也取得了一些具体成果,使得此行非虚。首先,中美双方一致同意继续深化在禁毒、执法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实务领域上的合作。这些方面的合作合乎双方的利益,较容易取得实质成果,凸显两国在全球治理上的承担。中方也同意与美方加强合作,共同打击跨国毒品犯罪,纾缓美国国内毒品泛滥和年轻人吸毒的问题。第二,在保持军事沟通的渠道上,中美双方同意适时举行两军战区领导视频通话,这标志着两国军事交流登上新的台阶。鉴于中美双方在南海的军事活动频繁,容易发生“擦枪走火”的事故,提升中美两军沟通的级别有助避免意外的军事摩擦发生,对维护印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最后,中美双方还同意展开第二轮中美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等机制性安排,体现了难能可贵的中美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诚意。由于人工智能的开发和管理迄今尚没有全球性的组织、规则和标准,而国际社会对人工智能在军事上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忧心忡忡,中美在人工智能上的合作会让国际社会感到欣慰。其实,上述三方面的合作要求是沙利文提出,而中方则愿意作出积极回应,表明了在一些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事项上,两国确实有合作的空间、需要和意向。
此外,中方对美方也作出了一些善意的行动,传达了中方愿意与美方改善关系的讯号。比如,就在沙利文离开北京前几个小时,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商务部发言人通报了一条消息:经双方商定,中美两国商务部拟于9月7日在天津举行中美商贸工作组第二次副部长级会议。沙利文离开中国后,美国总统国际气候政策高级顾问波德斯塔(John Podesta)于9月初访华,并获得王毅的接见。值得留意的是,中国最近不但没有如过去一段时间般售出美国国债,反而重新购入,虽然数额不大,但此举对美国的金融稳定有正面意义。

中美关系仍然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美关系仍然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和走向恶化的可能。“反华”议题难免会在未来几个月的美国总统和国会选举中不断发酵,从而形成一个毒化中美关系的政治环境和氛围。在不少深层次因素的作祟下,美国全面遏制中国的战略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改变,尤其当美国仍然有不少政治精英还以为美国仍然拥有“击败”中国的力量,但这个战略“机遇期”却不会维持太久,因此必须抓紧利用。从9月9日开始的所谓“中国周”(“China Week”)内,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了25项敌视中国的法案,目标乃是为了“对抗中国共产党的威胁”。其中包括《台湾冲突遏制法案》(Taiwan Conflict Deterrence Act)、《中国货币问责法案》 (Chinese Currency Accountability Act)、《反制中国共产党无人机法案》(Countering CCP Drones Act)和专门针对香港的《香港经济和贸易办事处认证法案》(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HKETO) Certification Act)。美国政客对中国的深度敌意和非理性行为在此可见一斑。
无论谁当选下届美国总统,美国遏制打压中国的意图不会改变。因此,中国绝对不能对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而在尽可能“稳定”中美关系的前提下竭尽全力加强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团结和激励全国人民、在国际上争取更多朋友与伙伴、提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步在中美关系或大国较量上取得主动权和处于上风,这样才能排除美西方的干扰、最终完成国家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本文刊发于《紫荆》杂志2024年10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2/wmz7hhUcuOZGHJGmANz2enMxMJtbkxiNB4t.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