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将至,香港喜庆欢乐的氛围越来越浓了。上个月刚刚送走了身怀绝技的国家奥运健儿代表团,接著就是气宇轩昂的「深海一号」携「蛟龙号」首次访港。就在上个星期,一对憨萌可爱的熊猫宝宝——安安、可哥也抵达了香港了。大国重器,惊艳了香港,也让香港人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与温暖。
在这个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五周年华诞的特别日子里,在这个海内外中华儿女喜悦骄傲的日子里,我们想分享几个理大贡献国家发展的科学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是理大「创新理程三十年」中引以为傲的科研故事,也是理大科学家们心系祖国的情怀故事,更是国家迈向科技强国发展征程中可圈可点的记忆故事。

在国家七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航太事业的发展举足轻重。载人航太、探月工程、探火工程,中国航太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突破技术攻坚壁垒,打破航太发展纪录。中国航太事业的发展彰显了大国重器的科技实力,也为人类深空探索贡献了中国力量。
作为香港唯一多次参与国家航太任务的高等学府,理大拥有超过三十年的航太科研工作经验,多项航太技术卓越领先。
被称作「香江探月问天第一人」的容启亮教授,是理大钟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系主任、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他与科研团队多次参加国家深空探测重大工程项目。

▲容启亮教授
过去三十年间,他创新研制发明了「相机指向系统」、月壤「表取采样执行装置」、「火星相机」等多项精密太空仪器,用于国家探月工程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和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为中华民族「上九天揽月」的航太梦助一臂之力。
容启亮教授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制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缔造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表土采样的创举。这些颇具创新精神的和挑战难度的太空仪器的制作,也是由理大工业中心完成。

▲理大航太科研团队与理大工业中心专家团队
另一位元在理大多次参与探月工程和行星探测任务的科学家是张心瑜空间科学教授、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副主任、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副系主任吴波教授。

▲吴波教授
他和团队利用遥感资料为月球及火星进行地形测绘,厘定关键的著陆地点。从嫦娥三号到嫦娥六号,以及「天问一号」,吴波教授运用「多源集成三维测绘模型技术」绘制高精度、高解析度的星空地图,实现了人工智慧技术在深空探测的创新突破,为太空任务完成提供了安全、科学的保障,也为国家航太事业贡献了香港智慧。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以其卓越的速度和效率,领跑全世界。直至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除了高铁,中国的磁悬浮列车经过近四十年里程碑式的跨越发展,也不断刷新著国人的速度与激情。中国四通八达的城际轨道交通不仅向世界传达著一日千里的中国速度,也向全球展示著昂扬奋进的中国激情。
高速铁路的发展离不开铁路安全的监测与保障。理大在铁路安全监测系统方面的技术一直领先世界前沿。
理大光子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光电子讲座教授谭华耀教授与团队研发了全球首个光纤铁路监测系统,利用光纤传感器和资料传输通道,可持续监测行驶中列车关键元件的状况,这个系统目前已被用于全国范围高铁线路,为高铁营运提供可靠的结构安全。

▲谭华耀教授(图左)利用光纤传感器监测铁路安全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智慧结构与轨道交通」讲座教授、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倪一清教授研发了自感应铁路安全监测系统,该系统已成为京沪高铁的重要部分。他研发的智慧系统也将用于国内所有磁悬浮列车,以及在极端气候情况下行驶的高速铁路,如川藏铁路等等。

▲倪一清教授、自感应铁路安全监测系统
理大机械工程系系系主任、讲座教授苏众庆教授也是一位有国际影响力的结构健康监测专家。他研发了可直接喷涂铁路路轨的纳米复合材料感测器,开创以超声波为基础的结构健康监测新时代。他研发的柔性感测器,可以发现高铁关键结构上微细的疲劳裂纹。目前,在内地成都铁路路轨上已经安装了这种柔性感测器。

▲苏众庆教授研发柔性感测器监测铁路安全

在国家七十五年发展的壮丽篇章中,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有目共睹,也吸引了全球的关注。一个个城市地标性的巨型建筑,不仅是一道耀眼的风景线,也是城市最亮丽的名片。
理大,汇聚了众多在巨型结构健康监测领域走在世界前沿的专家。经过逾三十年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成功开发了先进的巨型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SHM)。这一系统运用尖端技术,为大跨度桥梁和摩天大楼的安全监测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1992年青马大桥动工时,时任理大结构工程讲座教授(现为理大荣休教授)高赞明教授就带领团队安装和实地测试SHM系统。1997年青马大桥启用以后,理大结构工程讲座教授徐幼麟教授等学者获得大量的测量资料,这些资料也证明了理大的巨型结构健康监测方案极有价值。具有创新性的首个将SHM系统部署应用在超高建筑物上的是理大的倪一清教授 。

▲高赞明教授

▲徐幼麟教授

▲倪一清教授
如今,理大的SHM已被安装在港珠澳大桥、昂船洲大桥、苏通大桥、北京中央电视塔、广州电视塔、上海中心大厦上。为了保障巨型建筑的安全,夏勇教授团队获邀制定了中国首个结构健康监测标准,在港珠澳大桥上建立了国家观测研究站,收集巨型建筑的结构安全资料,构建下一代SHM技术。今年年初,夏勇教授还获得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以表彰他在振动工程方面的杰出成就。

▲夏勇教授
除了以上的航太任务、轨道交通、建筑安全,理大在智慧制造、纳米材料、生物物理、应用数学、机器人技术等前沿的科技领域也与内地紧密合作……理大参与国家发展的科研故事还有很多,在此我们不能一一列举。

「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在理大迈向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中,理大的科学家们始终以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为科研动力与科研情怀,他们在科研探索的路上不断突破、不断创新,走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未来,他们将汇聚成理大创新的力量,奔跑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路上。
https://minio.bau.com.hk/zjsp/EZo94IvRC5uypcB1dsEOTDDfAhZ2Geys.jpe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