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坚明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并指出“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年7月11日发布的《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提到,“海洋生态环境关乎地球生态平衡和资源合理利用,关乎人类文明永续发展,关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与未来”。香港特区政府一直积极推动海洋生态保育和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香港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孕育了丰富而又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资源。尽管香港的海域面积相对全国海洋面积微不足道,却拥有全国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物种。为保护珍贵的海洋生物资源及海洋生态环境,香港特区政府积极采取了多项行动和措施。现时,香港有七个海岸公园和一个海岸保护区,总面积逾6,100公顷,重点保护海洋生物以及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今年年底前于北大屿水域指定北大屿海岸公园,成为香港第八个海岸公园,总面积将增至超过8,500公顷。这不仅展示了香港对海洋保育的坚定承诺,也为未来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出系列生态保护和资源增值措施
《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国家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推进海洋生态一体保护、系统修复,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守牢生态安全边界,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香港特区政府坚持以科学为本的精神,推出一系列生态保护和资源增值措施,在探索中创新,努力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
香港特区政府于总面积逾6,100公顷的海岸公园和海岸保护区实施分区管理计划,透过划出不同分区,监控公园和保护区内的活动,例如划出核心区,禁止区内一切捕渔活动,以及指定船只禁区,防止区内珊瑚生态遭受破坏。同时,香港特区政府进行生态监察,加强公众教育和优化水上康乐活动的安排,以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
另外,为存护香港的渔业资源,香港水域已全面禁止使用炸药、有毒物质、电击、抽吸器具、挖采器具及拖网器具等会对渔业及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损害的捕鱼方式。我们也一直致力推行控制香港水域内捕捞力量的政策。在科学管理渔业资源的基础上,推行一系列渔业管理措施,包括实施本地渔船登记制度,确保捕捞力量控制在适当水平,以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过仔细的科学分析,香港特区政府于2022年4月开始禁止使用可连接的折叠式浸笼,进一步保护香港水域海洋生态及渔业资源。我们会继续与时并进,优化渔业管理措施。
香港特区政府同时透过增殖放流和敷设人工鱼礁,恢复和提升渔业资源。过去十年,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在海岸公园投放本地不同品种的幼鱼,进一步实现在人工鱼礁进行增殖放流的可行性。为响应“全国放鱼日”,渔护署今年6月6日在印洲塘海岸公园投放约18,000条红斑(赤点石斑)、石蚌(星点笛鲷)和黑𫚭(黑鲷)幼鱼,并邀请公众人士包括宗教团体、渔民组织和环保团体等一起参与放鱼活动。增殖放流工作严格遵守国家及国际指引,例如投放本地品种和对放流的幼鱼进行检疫等,并确保在合适的环境放流幼鱼,以提高牠们的存活率,同时避免对放流地点附近的生态造成不良影响。我们鼓励公众支持和参与以科学为基础的增殖放流,这既可提高公众保育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又可取代不当的放生活动。长远而言,我们希望与各界合作,把科学放流恒常化,令更多市民参与,在善用社会资源保育海洋之余,更提高市民的幸福感。
坚持海洋发展与生态保育并重
香港特区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与保育并重。在发展海洋经济同时保育海洋生态的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估(环评)机制发挥关键的平衡作用。在该机制下,所有指定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全面的环评,通过专业而又科学化的评估过程,识别和缓解发展项目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的潜在影响,以确保海洋生态环境免受破坏。由于海洋管理涉及环境、生态、渔业、海事等多个范畴,渔护署作为海洋生态及渔业主管部门,一直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维持紧密的协作关系。透过各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及建基于严谨科学的审批制度,确保环评能够全面平衡海洋发展与海洋保育的需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相信,要在海洋生态保护、社会效益和经济发展三方面取得平衡,才能确保在发展蓝色经济的同时,达致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香港特区政府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海洋生态保育,支援海洋高质量发展。在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项目投入运作前,香港特区政府将在今年年底前把北大屿约2,400 公顷水域指定为全港面积最大的北大屿海岸公园以缓解项目发展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待完成指定程序后,全港受保护海域总面积将增加至超过8,500公顷。在地理上,北大屿海岸公园与沙洲及龙鼓洲海岸公园、大小磨刀海岸公园,以及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形成横跨粤港水域的海洋保护区网络。透过积极发挥协同效应,粤港两地可更有效地保育栖息在这个海洋保护区网络的中华白海豚群落。
海鱼养殖总产值15年内将提升十倍
海鱼养殖一直是香港渔业的重要渔获来源。然而,过度的养殖活动会给海洋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
为落实长远发展方向,渔护署委托顾问就设立新鱼类养殖区进行研究,包括物色合适的选址,探讨相关的技术可行性,以及评估新鱼类养殖区对社会、经济及海洋环境的潜在影响。顾问研究就不同拟议选址的水文及海洋环境参数作初步评估,并运用水质模拟系统WATERMAN估算各潜在选址的环境承载力,以确保海鱼养殖活动不会对邻近的海洋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值得一提的是,WATERMAN是香港大学在渔护署协助下研发的水质模拟系统,透过结合水文数据和气象数据来模拟三维水动力,以评估水质情况。该系统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评为亚太区永续强化水产养殖的成功实践。渔护署根据顾问研究的建议,选定在黄竹角海、外塔门、大鹏湾和蒲台(东南)等四个地点设立总面积约590 公顷的新鱼类养殖区,以发展现代化及可持续的深海养殖。四个新鱼类养殖区的环评报告已于2023 年3 月获环境保护署署长批准,并获发环境许可证。有关措施将有助在保护海洋环境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确保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并创造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空间。
随着新鱼类养殖区的成立,香港养殖海鱼年产量目标将在5年内倍增至1,200 公吨,并在15年内再增至约6,000公吨,总产值相应地提升至现时的十倍。这个目标已订明于香港特区政府2023年12月公布与业界携手制订的《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内。我们会积极落实《蓝图》提出的具体措施,循产业化的方向促进渔业升级转型、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推动行业面向市场,建立行业优势,迈向规模经济,并透过专业分工、行业组织相互配合,以及政府的支援和配套服务,让行业持续发展。发展深海养殖是《蓝图》中的一项重点措施,香港特区政府会提供基础设施、技术及财政等方面的支援,协助业界升级转型至深水网箱养殖,并促进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在新鱼类养殖区的应用。
配合未来香港深水网箱养殖发展,渔护署于2021年在东龙洲鱼类养殖区设立现代化海产养殖示范场。该示范场采用的半潜式桁架深水网箱设计,既可抵御强风、强流、巨浪,又坚固耐用,能在较佳水流的开放水域进行大规模养殖,配合实时监控及水质监测系统、自动投饵系统、风力及太阳能发电系统等现代化设备管理,能更有效地利用水体,提高海鱼养殖业的生产效能。此外,在渔业持续发展基金的资助下,香港理工大学在示范场开展了推广海产养殖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计划,为传统养殖户和有意投身海鱼养殖业者提供课堂理论和实地实习训练。
此外,我们为鱼类养殖区的日常监察和管理工作引入更多现代化科技。养鱼区内不但会安装实时水质监测仪,以提供实时水质资料,而且已引入配备实时原位人工智慧技术的浮游植物监测系统,利用流式细胞仪、高端图像捕获和人工智慧分析技术,以自动化方式准确地识别浮游植物,从而更有效地监测出现红潮的情况。我们还会利用水下摄像机观察和记录各养鱼场的鱼类养殖情况,为养鱼户提供更多高科技生产技术支援,并透过渔业持续发展基金,为有意发展深海养殖的人士提供财政支援。
正如国家农业农村部在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中指出,现代渔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以及发挥水产养殖生态修复功能。渔护署将继续积极提高香港水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致力推进绿色健康养殖,确保未来既能从海洋取得我们所需要的食物,又能保护水生野生生物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鼓励公众保护海洋环境
渔护署十分重视海洋生物保育方面的教育、推广和宣传工作,透过不同渠道,包括生态导赏、实地考察、展览、工作坊、讲座、学校探访、海岸大使计划及公民科学家计划等,提高公众对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渔护署在今年1月至3月期间举办“赏.惜”海洋野生动物节,在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大埔元洲仔自然环境保护研究中心、香港海洋公园、海下游客中心和市区的商场等不同场地,透过展览、摊位、工作坊、讲座、影片播放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公众尊重、爱护及欣赏海洋野生动物的意识。另外,粤港澳三地自2010年起合办以海洋保育为主题的粤港澳绘画比赛,以提高三地民众的海洋保育意识。在2022年,渔护署、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澳门市政署和澳门海事及水务局再次合办“粤港澳海洋生物绘画比赛”,借此鼓励学生、青少年及其他公众人士透过绘画艺术呈现海洋生物的色彩和美态,宣扬保育海洋生物及海洋环境的讯息。
发展生态旅游,保育渔民文化
海洋是珍贵的旅游资源,香港拥有弯曲绵长的海岸线和逾260个岛屿,非常适合发展海上旅游。自开埠以来,香港的渔业在时代和环境变迁中逐渐发展出多样的捕鱼方式和渔村风貌,本地饮食文化也深受渔业发展影响,足见渔民文化是香港文化的重要一环。时至今日,香港渔业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少人更参与休闲渔业活动,体验独特的渔民文化。透过多角度接触海洋和渔民文化,公众能提升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更加珍视渔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为进一步推动休闲渔业和保育渔民文化,香港特区政府渔业持续发展基金资助了一系列项目。举例来说,该基金资助在西贡进行珍珠养殖项目,透过工作坊向养鱼户示范本地养珠技术和销售技巧,并举办珍珠生态导赏团,以推广休闲渔业。另外,该基金就建立和发展以南区为中心的“社区为本休闲渔业”提供资助,在香港仔及周边地区策划和推动休闲渔业品牌活动,建立休闲渔业的营运模式,并透过一系列实务技巧创业课程、讲座、工作坊、交流小组及在职培训,协助渔民转型和提升相关技能,以及建立休闲渔业职业网络,促进地区的休闲渔业发展,从而丰富香港的深度旅游活动。
设立海岸公园和海岸保护区是保育中华白海豚及其他海洋生物的重要措施,不同团体还能在指定范围内进行教育及康乐活动,为生态旅游创造契机。拟议北大屿海岸公园邻近屯门和东涌,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包括渔港、餐厅、酒店、泳滩,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渔护署会继续推广海岸公园生态游活动,包括积极邀请本地学校参与海上生态游,让学生深入认识中华白海豚。为减低生态游活动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渔护署已制定《观豚活动守则》,列明活动期间应注意的事项,供参与活动人士遵循。渔护署还会举办学校讲座、网上讲座和宣传活动来推广该守则,并定期巡逻海岸公园和海岸保护区及其附近水域,持续监察和管理在该等范围内的活动,以确保海洋生态环境保育工作取得成效。
加强大湾区城市的海洋保育合作
粤港两地一直透过多年前成立的粤港海洋资源护理专题小组,共同促进大湾区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合作项目包括海洋生物及渔业资源的保育和宣传教育工作、海洋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合作,以及经验分享和技术交流等。粤港双方近期就以下共同关注的议题进一步加强合作:
成立粤港中华白海豚海洋保护网络平台
鉴于中华白海豚的生境跨越粤港两地的水域,粤港两地正准备于年内成立“粤港中华白海豚海洋保护网络平台”,在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的框架下,以增强应对海洋生态保护的共同挑战。该平台旨在通过整合香港北大屿水域和珠江口地区的中华白海豚生境,让粤港双方共同探讨如何协作进行管理、监管和宣传,并在科普教育、生态监测和科研方面加强合作。在管理方面,该平台可增加协调巡逻和执法工作,确保有效执行保护措施。在宣传和教育方面,双方会联合举办展览和推广活动,提高公众对中华白海豚的认识。此外,在科研方面,粤港双方会更密切留意中华白海豚的健康状况和种群变化。在监测技术上,除了沿用船上监察外,还计划引入水下声纳技术和人工智能视频分析系统,以便进行更精准的监测。
粤港增殖放流合作
为促进大湾区恢复和提升水生生物及渔业资源,粤港双方持续就增殖放流工作交流合作。渔护署代表在去年的“全国放鱼日”到惠州参与“2023年广东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并与内地专家深入交流,探讨未来的合作机会。在今年的“全国放鱼日”,渔护署除了举办香港本地的增殖放流活动外,还派代表到深圳参与当地的放流活动,并与内地专家进一步研究双方合作的可行性。粤港双方已就明年的“全国放鱼日”达成初步共识,拟在深港两地的邻接水域同时进行增殖放流活动,并邀请公众人士一起参加,以加强有关水生生物及渔业资源养护方面的宣传教育成效。
深港水生野生动物保育合作
为加强保护和拯救深港两地的水生野生动物,深港双方持续推动建立深港水生野生动物救护联盟,并建立海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今年8 月,渔护署与深圳市海洋发展局就制定应急体系进行深入交流,促进彼此在保护海洋资源和拯救水生野生动物的工作上开展更紧密合作,同意共同制定深港鲸鱼保育应急预案,携手致力实现“蓝色海洋”的共同理念。
粤港珊瑚礁保育合作
粤港水域拥有物种丰富的珊瑚群落,是众多海洋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系统,粤港两地在保育这个重要生境方面有著共同的愿景。自2007 年起,广东省引进香港的珊瑚礁普查方法和技术,至今双方合作超过17 年。渔护署、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与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定期互访和进行粤港珊瑚礁普查活动,以促进粤港两地的经验交流和合作。2019年,在国家农业农村部支持下,中国珊瑚保护联盟成立,渔护署获邀参与筹备委员会的工作,并成为联盟的副主任委员单位,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及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共同推动珊瑚礁保育工作。今年年初,渔护署与香港的学者参与在深圳举办的国际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共同探索珊瑚礁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粤港两地将继续在联盟指导下,持续推动大湾区珊瑚礁生态保育及修复方面的科研合作。
红潮及有害藻华的监测合作
为增强海洋生态灾害防治能力,香港特区政府进行红潮及有害藻华的长期监察工作。渔护署除了负责就香港特区政府红潮及有害藻华管理行动总计划统筹各部门的工作,还根据红潮及有害藻华应变计划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及其他相关单位保持紧密联系,互相通报有害藻华爆发的讯息,以便及早筹划适当的跟进行动,减少海产养殖业及海洋环境所受到的影响。为进一步加强红潮及有害藻华的监测能力,香港特区政府正研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红潮及有害藻华监测联防的可行性。我们希望利用实时原位人工智慧的浮游植物监测技术,为包括香港在内的大湾区沿岸城市提供红潮及有害藻华资讯,加强防灾能力。
展望
展望未来,香港特区政府会以科学为本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平衡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会善用高新科技开拓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空间。粤港双方将不断深化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在保护大湾区海洋生物资源和推动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继续并肩前行,共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明天。
(作者系香港特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署长,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10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30/hbiOw7AoIQjuPneszb3RxqypqFQJyXDb8KW.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