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 紫荆杂志社主任编辑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推动世界全面深入理解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但当前「讲好中国故事」仍缺乏关键性突破。本文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及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两个方面,分析关键词可以发挥的支点作用,以及关键词体系化的重要性,认为以传播关键词体系为支点,「讲好中国故事」将在当前的现实困境中,探索出一条突围的路径。
引言
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一方面,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希望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另一方面,中国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进程中,希望向世界各国展现出一个全面而生动的中国形象。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就是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国际舆论场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然而,就当前的情形来看,虽然随著中国越来越深刻地融入世界发展,「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不断增强,但仍然缺乏整体性与关键性的突破。
「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双重困境
「讲好中国故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故事的叙事,二是中国故事的传播,因此「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困境,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去考察。
首先,从叙事学范畴来看,「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叙事行为。在这一行为中,讲述者与接受者通过叙述文本进行互动,以期达至两者的理解与认同。从这一角度来看,「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叙事行为的达成并非易事,因为讲述者所面对的是跨语境的接受对象,要实现有效的叙事需要跨越中西语境的障碍。中西方有著不同的话语体系,「长期以来中国和西方世界处于不同的话语体系之中,双方的概念、范畴和表述缺乏充分有效的融通和对接。」不仅如此,在当前的话语体系格局中,中国的话语体系处于弱势,不仅难以实现与西方话语的融通与对接,而且遭遇西方话语的挤压与扭曲,令「讲好中国故事」更难实现跨语境突破。
其次,从传播学范畴来看,「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传播行为。传播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劝服,传播者不仅要将资讯完整地传播出去,而且要实现改变受众态度,使之符合传播者意图的目的。「在传播学范畴下,中国故事是站在中国立场从新闻传播规律的角度讲述凝聚有中国人共同经验和情感的故事,其目的是使国外受众从中解读出中国的特性、命运和希望。」然而,现代传播体系是由西方国家构建起来的,是西方意识形态在传播领域的反映。在这样的传播体系框架里,中国故事要实现有效传播,并达至劝服的效果,尤其困难。中国的传播观念和方式一直以来比较落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又给中国的传播能力带来新的挑战。正是由于国际传播力的不足,中国在结束了挨打、挨饿的时代之后,还没有走出挨骂的时代。
关键词在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中的支点作用
「讲好中国故事」面临弱势的话语体系以及落后的传播能力两重困境,而这两重困境又互相关联:弱势的话语体系难以产生有效的传播效果,落后的传播能力又成为构建有效话语体系的障碍,两重困境可谓一体两面。如果能够寻找到两者共同的症结所在,问题的解决将会得到极大推进。本文认为,构建中国关键词体系正是解决双重困境的有效途径。
第一,关键词是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支点。「从表象上看,话语体系是作为人类交往行为中由交往主体通过语言符号建立起来的表达与接受、解释与理解、评价与认同等多重认知关系。深层地看,话语体系是受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影响力制约的,是反映民族传统、时代精神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可见,话语体系包含了表层的语言符号和深层的思想体系。从这一点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同样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表层的叙事,就是由语言符号构建的无数个生动可感的中国故事;二是深层的思想,就是由中国精神为支撑的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前者是感性的、具体的、零散的,后者是理性的、抽象的、完整的,在「讲好中国故事」中达至两者的统一并非易事。偏重前者,中国故事的讲述容易流于肤浅,缺少升华;偏重后者,中国故事的讲述则容易流于空洞,缺乏共鸣。因此,在表层叙事与深层思想之间需要一个兼顾两者并使两者互联互动的支点,而关键词正可发挥这一作用。
所谓关键词,就是话语体系的深层思想所包含的重要概念和重要表述,是在思想体系中提炼出的凝练的表达。一个思想体系的构建,需要一连串关键词的支撑,这些关键词各自承担了阐释思想体系某一部分的功能,并相互联系搭建起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框架。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深层融通,必须建立在对其关键词的相互理解基础之上,而这些关键词的相互理解又需要形象的表达以唤起共鸣与认同。可见,关键词是抽象思想的落脚点,同时又是感性叙事的归宿地。无数个感性叙事围绕关键词而展开,中国故事的讲述通过对关键词的依附,摆脱了零散无序、散兵游勇式的低效表达,而形成一个体系化的、有意义的整体,实现对深层思想的有效传达。可见,以关键词为支点,深层思想与表层叙事实现了互联互动与互促互进,共同支撑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令其更好地得到理解与认同。
第二,关键词同时也是增强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有效支点。作为思想体系重要概念和重要表述的关键词,它的传播更能发挥劝服效果,「概念的深层内容是观点,观点的生成与传播是借助隐喻修辞途径实现的,而隐喻又是一种普遍公认的最具劝服能力的辞格形态,因此话语争夺的最佳途径是『生产概念』」②。深层思想的「硬销」往往令受众产生排拒心理,表层叙事的「零售」又往往「雁过无声」,难以在受众心里留下深刻印记,关键词的传播则可以启动受众的隐喻思维,令受众对深层思想的认知有了感性体验,对表层叙事的接受有了深入思考,增进了受众对中国故事「同情之理解」。关键词的修辞作用,令中国故事的传播可以产生难以比拟的劝服效果。
不仅如此,从传播技术层面来看,随著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关键词在传播中的优势也更加明显。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具有灵活快速、多元庞杂的特征,深层思想因其厚重严肃而难以灵活快速传播,表层叙事则因为零散单薄往往淹没在多元庞杂的资讯海洋之中。新媒体环境下的有效传播,既需要满足快速传播的需要,具有传播的便利性,又要能够在资讯的汪洋大海中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标识感,关键词正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传播元素。「关键词的大量出现和广泛使用,是我们这个时代传播业发展的一个特征,借用简短形象的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通过互联网这个强大的功能,得以放大蔓延开来,这在过去是无法达到的。」
综上可知,关键词处于深层思想和表层叙事之间,使两者得以互联互动、互促互进。关键词的这一功能,使其不论在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中,还是在国际传播劝服效果的达成中,都可以发挥作为支点的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的选择及其体系的构建
在一个思想体系中,包含了众多重要概念和重要表述,如何选择有效的关键词,对其发挥支点作用具有重要影响。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有效的关键词应该既能发挥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作用,又能提升中国故事的传播力,即能够兼顾表意功能和传播功能。近年来,「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新质生产力」等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关键词并得到有效传播。考察这些关键词,可以发现它们正是兼顾两种功能于一身。
但从当前广泛传播的关键词来看,它们的选择与传播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仍缺乏对其进行自觉的体系化的建构。比如,上文提及的「中国式现代化」与「新质生产力」虽然同属中国关键词,但两者显然不属同一领域,也不在同一层级,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在一个完整的关键词体系中有所体现;再比如,「一带一路」因为关系周边国家乃至全球发展,成为国际舆论场的热词,但对于「全过程民主」这一类关乎国内政治建设的重大问题,在国际传播中却少有关注。这两种情形反映了当前中国关键词传播缺乏秩序、有失均衡的不足。这就令中国故事讲述的系统性和目标性都很薄弱,容易杂乱无章,也容易顾此失彼,不能清晰完整地传播中国形象和中国理念。因此,未成体系的关键词传播,同样是难以奏效的。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在一套话语体系中,不同概念之间层次越分明、关联性越强,话语体系就越严密,越具传播力和劝服力。所以,要在中国当前思想体系的重要概念和重要表述中系统化地选择关键词,厘清这些关键词分属的领域及层级,将它们有序安置于合理的秩序之中,并建立起相互联系,从而搭建起具有完整系统的中国关键词体系。这一体系大致上保持统一稳定的形态,同时也要兼具灵活性与开放性,在具体实践中做出调整与完善,从而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重要支点。
香港在关键词传播中的独特优势
香港有「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有连贯东西的国际舆论场,更有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精通「两文三语」的专业人才,因而具有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优势,在传播中国话语关键词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香港这一独特的舆论场域,对于国际话语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以为关键词的内容选择及体系构建提供重要的参考。在中国话语关键词的构建中,不能一味地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倾倒式的宣介,要了解国际社会话语生态,知道国际社会关注什么,想了解什么,我们要传播的应该正是他们想要知道的。同时,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及认识盲区,要通过不断地诠释去消除误解、增进新知。香港作为国际都市,多元族群混杂,以华人为主,另有英、美、葡萄牙、加拿大等欧美裔,日本、韩国等东亚裔,菲律宾、印尼、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和南亚裔共同居住,多元族群就拥有多元文化,就有多元关注,也为我们提供了传播的多元视角。所以,香港具有更加多元开放的舆论空间,是获取国际舆论风向的前沿,在关键词的构建中可发挥风向标的作用。
二是香港背靠祖国,联结海外,资讯发达,为关键词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香港是中国近代华文传媒的诞生地,有丰富的华文传媒资源,同时还是重要的国际传媒中心,汇聚了全球最重要的电子、印刷和网络媒体。根据特区政府最新公布的资料,香港目前发行的日报有90份、期刊有391份,有一定影响的有20多家。本地电台3家,本地免费电视台3家,收费电视台1家,卫星电视10家。在港外媒注册总数为84家、外国记者565人。香港是全世界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地区之一,网民总数超过600万。媒体的国际化为关键词海外传播提供了重要途径。尤其是国际传播中,关键词因为简短形象,在突破语言障碍及价值隔阂中更具穿透力,适宜藉助香港国际传媒环境得到广泛传播。
因此,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香港的独特作用。历史上,香港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曾发挥重要作用。香港开埠后,大批西方人来到香港,苏格兰人理雅各抱著「欲了解中华民族,就应该了解其经典著作」的态度,开始翻译《四书》。1861年《四书》英译本在香港出版。接著,他又翻译了《书经》《诗经》《春秋》《左传》《易经》《礼记》等中国经典,并陆续在香港、伦敦出版,完整地将中国的《四书》《五经》译为英文介绍给世界。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多语种中国典籍经港澳流向欧洲,对促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加深海外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乃至推动海外汉学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①今天,我们更应主动作为,在香港这块中外文化交汇的关键场域,将新时代的中国话语、中国故事传播海外,推动中国现代文明在海外的传播和发扬。
结语
综上,关键词在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及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两方面,均可发挥重要的支点作用,而关键词支点作用的发挥还需要体系化建构。要发挥香港独特制度优势、区位优势,「以关键词体系为支点讲好中国故事」,在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中,或可探寻出一条突围的路径。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7-9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