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庄 |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前教授、紫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当前,需要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让世界共享中国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光明前景的故事,进一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贸易依存度与内外双循环实现转换
贸易依存度是经济学家描述外贸与GDP比例关系而提出的概念。一般而言,如外贸额占GDP的40%,意味著经济以内循环为主;占60%以上则以外循环为主。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以内循环为主。1980年,中国GDP约2,000亿美元,外贸额约200亿美元,外贸额占GDP比重仅10%,这说明外循环严重不足。中国不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有可能就是死路一条。
加入WTO以后,中国外循环的潜能逐渐发挥出来。外贸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增长速度。到2002年,中国外贸额已达6,000亿美元,加上服务贸易额,外贸依存度接近40%,中国经济进入了以外循环为主的新格局。到2006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达到67%,实现了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加入WTO后采取出口导向的结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对中国长期奉行限制有科技含量产品出口的政策,在改革开放以后仍然如此。但就服务贸易而论,美国优势很大,中国仍处于劣势。中国需要增加服务贸易在外贸中的比重,实现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中国加入WTO后成为外循环经济体,发挥了第一外贸大国的比较优势,获益于发达国家制造业利润的大转移。除加强服务贸易外,中国应当注意逐步实现高质中速发展以及内外双向循环的动态发展。外贸依存度的数据可以引领本国内外双循环的协调发展,应对不期而遇的外来制裁。
中国有效应对西方转嫁经济危机和本国经济难题
一些西方国家不时发生经济危机。狭义地说,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再生产不完全是有序的,有可能是无序的,有发生周期性过剩生产危机的可能。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中,大量产品卖不出去,许多企业倒闭,生产下降,失业增多。广义而言,扩大债务、滥发钞票、滥发金融衍生产品、量化宽松等也会引发金融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非资本主义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不管是生产过剩,还是生产不足,都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特别是某些发达国家,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就企图向其他国家转嫁危机,甚至不惜采用非法、非常规方法,制造贸易摩擦,制裁他国。
2007-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违危机从而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中国遭受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电器产品订单大量被取消,有出口缺口转内需市场的需要。本来家电出口可以享有出口退税,因次贷危机造成外国电器产品订单被大量取消,中国是受害者。中国政府因时制宜,实行家电下乡政策,鼓励农民消费。对农民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空调、电脑、热水器、微波炉、电磁炉等家电产品作出补贴,中央财政负担80%,地方财政负担20%。前后实施五年,可谓一举多得。
二是美国采用「量化宽松」政策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转嫁次贷危机。美国应对危机手段过于简单化,让雷曼公司破产,并让雷曼公司及其客户自己承担损失。对受牵连的各种经济活动,美国以邻为壑,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向其他国家转嫁。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中国实体经济将会发生足以危害健康的金融「水肿」,百姓大量储蓄将被金融衍生工具所稀释,并转移到美国金融「大鳄」手里。如果中国不愿意分担美国的亏损,中美就会出现各种摩擦和矛盾。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高速公路从2008年的6.03万公里增加到2012年9.62万公里;高速铁路则从1,035公里增加到9,463公里,基建工程对GDP可以发生3的乘数效应。中国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来效果正在逐步体现。
中国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 大力推动自由贸易
有国际舆论认为,中国在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后出现「产能过剩」, 大宗产品在本国卖不出去,致使企业倒闭,失业增多,以此推销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明显是个伪命题。
任何国家都有「剩余产能」,折旧后但仍继续生产的产能、加班加点生产的产能,也都可能被理解为「剩余产能」。但剩余产能未必造成生产过剩,触发经济危机。有剩余产能不等于生产过剩,无序扩大再生产,才可能造成生产过剩。中国过去实行计划经济,后来实行市场经济,并施以宏观调控,能够及时发现和有效纠正危机。
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在东部沿海城市先行,随后逐渐拓展到全国。近年来,中国开始试点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最先挂牌成立;到2023年,共有8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含新疆)已有22个被批准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体现国家推动自由贸易、维持多边主义的决心。
中国房地产不会重蹈日本覆辙
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2021年商品房销售额达到18.2万亿人民币(下同)的历史峰值,2023年下降至11.6万亿,两者有6.6万亿的缺口。目前来看,中国电动车、锂电池、太阳能板「新三样」的年出口量约1万亿,替补不了6万多亿的缺口。但再过3至5年,加上出口增长,「新三样」的替补功能才有可能更加显现,中国的新质生产力也可能涌现。
6.6万亿的缺口确实是一个难题,但并非不可处理。对造成房地产泡沫的、进行欺诈性借贷的房地产商和借贷失控的贷款银行,应按照相关法律处理。中国城市化进度和城市规划也应适当调整。对中国的商品房,可以开拓租赁和买卖两个市场,国家严格评估两类市场,按照成本价,并给予一定折扣,由国家发行国债承接,进行严格审计,该卖的卖,该出租的出租,以符合本地城市的规划。不接受政府条件的地产商按破产程序处理。对于有欠债的个人、家庭或者公司,如果是投机性的,由债权人按破产程序处理;如果是自住房屋,贷款银行对房贷的年期可以作适当的延长。由当地政府制定政策、形成规定,按司法程序处理。
面对房地产问题,中国不会重蹈日本覆辙。中国人口和经济规模巨大,工具箱的应对方法很多。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涉及房地产问题的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应对,防止「泡沫」扩大。
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宪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国多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积极因素。西方媒体经常炒作所谓中国「国进民退」问题,这与炒作中国「产能过剩」一样,都是「伪命题」。对于影响国计民生的产业,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民营经济。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一些行业和领域,民营企业的税收、产值、研发、就业人数的占比较高。
妥善应对和反击美国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
战后,国际贸易体系是在美国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的基础上形成的。数十年来,一个庞大的、包含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商法和国际银行等学科的法学体系也由此渗透到世界各国。美国是制度的制定者,中国是「后学者」;在法学学科上,中国也还未能居上。但美国却要以中国为头号假想敌进行贸易对抗和科技竞争,特别是对非高科技产品征税,背负以老欺少的骂名,如还占不到便宜,就是一场闹剧。
美国强征关税的普通商品,大部分不在本国生产,并无保护本国产业的说法。如果中国货没有竞争力,没有人买,美国并无逆差。如果中国货物美价廉,应当让美国人民有所选择。如果增加了关税还是有人买,越加关税,贸易赤字就越多,价格越贵,民怨越多。只有美国自家也生产,或劳驾近邻帮著生产,或以民粹主义立法禁售,才有可能消减贸赤,但本国要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加税减赤,也是天方夜谭。否则,加税只能加价,增加通膨。到消费者购买力疲软,就会进口过剩,触发经济危机。美国这样做只会自食恶果。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头,限制芯片对华出口,醉翁之意就不在减赤,而在于打压中国高科技芯片发展。目前,1纳米的芯片可容纳更多的集成电路元件,算是最先进制程。但据「摩尔定律」,集成电路元件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中国从5纳米赶上来,估计只要3年多时间。但也有说法,追上1纳米需时更长。面对技术难题,中国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提高先进制程,另一方面提高封装技术。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人的斗志和智慧是激发出来的,在芯片问题上也必然如此。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7-9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宋小庄 |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前教授、紫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当前,需要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让世界共享中国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光明前景的故事,进一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贸易依存度与内外双循环实现转换
贸易依存度是经济学家描述外贸与GDP比例关系而提出的概念。一般而言,如外贸额占GDP的40%,意味著经济以内循环为主;占60%以上则以外循环为主。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以内循环为主。1980年,中国GDP约2,000亿美元,外贸额约200亿美元,外贸额占GDP比重仅10%,这说明外循环严重不足。中国不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有可能就是死路一条。
加入WTO以后,中国外循环的潜能逐渐发挥出来。外贸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增长速度。到2002年,中国外贸额已达6,000亿美元,加上服务贸易额,外贸依存度接近40%,中国经济进入了以外循环为主的新格局。到2006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达到67%,实现了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加入WTO后采取出口导向的结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对中国长期奉行限制有科技含量产品出口的政策,在改革开放以后仍然如此。但就服务贸易而论,美国优势很大,中国仍处于劣势。中国需要增加服务贸易在外贸中的比重,实现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中国加入WTO后成为外循环经济体,发挥了第一外贸大国的比较优势,获益于发达国家制造业利润的大转移。除加强服务贸易外,中国应当注意逐步实现高质中速发展以及内外双向循环的动态发展。外贸依存度的数据可以引领本国内外双循环的协调发展,应对不期而遇的外来制裁。
中国有效应对西方转嫁经济危机和本国经济难题
一些西方国家不时发生经济危机。狭义地说,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再生产不完全是有序的,有可能是无序的,有发生周期性过剩生产危机的可能。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中,大量产品卖不出去,许多企业倒闭,生产下降,失业增多。广义而言,扩大债务、滥发钞票、滥发金融衍生产品、量化宽松等也会引发金融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非资本主义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不管是生产过剩,还是生产不足,都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特别是某些发达国家,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就企图向其他国家转嫁危机,甚至不惜采用非法、非常规方法,制造贸易摩擦,制裁他国。
2007-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违危机从而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中国遭受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电器产品订单大量被取消,有出口缺口转内需市场的需要。本来家电出口可以享有出口退税,因次贷危机造成外国电器产品订单被大量取消,中国是受害者。中国政府因时制宜,实行家电下乡政策,鼓励农民消费。对农民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空调、电脑、热水器、微波炉、电磁炉等家电产品作出补贴,中央财政负担80%,地方财政负担20%。前后实施五年,可谓一举多得。
二是美国采用「量化宽松」政策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转嫁次贷危机。美国应对危机手段过于简单化,让雷曼公司破产,并让雷曼公司及其客户自己承担损失。对受牵连的各种经济活动,美国以邻为壑,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向其他国家转嫁。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中国实体经济将会发生足以危害健康的金融「水肿」,百姓大量储蓄将被金融衍生工具所稀释,并转移到美国金融「大鳄」手里。如果中国不愿意分担美国的亏损,中美就会出现各种摩擦和矛盾。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高速公路从2008年的6.03万公里增加到2012年9.62万公里;高速铁路则从1,035公里增加到9,463公里,基建工程对GDP可以发生3的乘数效应。中国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来效果正在逐步体现。
中国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 大力推动自由贸易
有国际舆论认为,中国在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后出现「产能过剩」, 大宗产品在本国卖不出去,致使企业倒闭,失业增多,以此推销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明显是个伪命题。
任何国家都有「剩余产能」,折旧后但仍继续生产的产能、加班加点生产的产能,也都可能被理解为「剩余产能」。但剩余产能未必造成生产过剩,触发经济危机。有剩余产能不等于生产过剩,无序扩大再生产,才可能造成生产过剩。中国过去实行计划经济,后来实行市场经济,并施以宏观调控,能够及时发现和有效纠正危机。
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在东部沿海城市先行,随后逐渐拓展到全国。近年来,中国开始试点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最先挂牌成立;到2023年,共有8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含新疆)已有22个被批准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体现国家推动自由贸易、维持多边主义的决心。
中国房地产不会重蹈日本覆辙
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2021年商品房销售额达到18.2万亿人民币(下同)的历史峰值,2023年下降至11.6万亿,两者有6.6万亿的缺口。目前来看,中国电动车、锂电池、太阳能板「新三样」的年出口量约1万亿,替补不了6万多亿的缺口。但再过3至5年,加上出口增长,「新三样」的替补功能才有可能更加显现,中国的新质生产力也可能涌现。
6.6万亿的缺口确实是一个难题,但并非不可处理。对造成房地产泡沫的、进行欺诈性借贷的房地产商和借贷失控的贷款银行,应按照相关法律处理。中国城市化进度和城市规划也应适当调整。对中国的商品房,可以开拓租赁和买卖两个市场,国家严格评估两类市场,按照成本价,并给予一定折扣,由国家发行国债承接,进行严格审计,该卖的卖,该出租的出租,以符合本地城市的规划。不接受政府条件的地产商按破产程序处理。对于有欠债的个人、家庭或者公司,如果是投机性的,由债权人按破产程序处理;如果是自住房屋,贷款银行对房贷的年期可以作适当的延长。由当地政府制定政策、形成规定,按司法程序处理。
面对房地产问题,中国不会重蹈日本覆辙。中国人口和经济规模巨大,工具箱的应对方法很多。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涉及房地产问题的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应对,防止「泡沫」扩大。
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宪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国多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积极因素。西方媒体经常炒作所谓中国「国进民退」问题,这与炒作中国「产能过剩」一样,都是「伪命题」。对于影响国计民生的产业,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民营经济。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一些行业和领域,民营企业的税收、产值、研发、就业人数的占比较高。
妥善应对和反击美国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
战后,国际贸易体系是在美国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的基础上形成的。数十年来,一个庞大的、包含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商法和国际银行等学科的法学体系也由此渗透到世界各国。美国是制度的制定者,中国是「后学者」;在法学学科上,中国也还未能居上。但美国却要以中国为头号假想敌进行贸易对抗和科技竞争,特别是对非高科技产品征税,背负以老欺少的骂名,如还占不到便宜,就是一场闹剧。
美国强征关税的普通商品,大部分不在本国生产,并无保护本国产业的说法。如果中国货没有竞争力,没有人买,美国并无逆差。如果中国货物美价廉,应当让美国人民有所选择。如果增加了关税还是有人买,越加关税,贸易赤字就越多,价格越贵,民怨越多。只有美国自家也生产,或劳驾近邻帮著生产,或以民粹主义立法禁售,才有可能消减贸赤,但本国要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加税减赤,也是天方夜谭。否则,加税只能加价,增加通膨。到消费者购买力疲软,就会进口过剩,触发经济危机。美国这样做只会自食恶果。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头,限制芯片对华出口,醉翁之意就不在减赤,而在于打压中国高科技芯片发展。目前,1纳米的芯片可容纳更多的集成电路元件,算是最先进制程。但据「摩尔定律」,集成电路元件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中国从5纳米赶上来,估计只要3年多时间。但也有说法,追上1纳米需时更长。面对技术难题,中国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提高先进制程,另一方面提高封装技术。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人的斗志和智慧是激发出来的,在芯片问题上也必然如此。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7-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