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伟 |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校长、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生院院长
中华民族在风雨兼程中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香港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其独特的科创资源与卓越的高等教育,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值此庆祝之际,我们深入探讨香港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挥科创资源、高等教育优势,服务国家所需,共绘民族复兴的壮丽画卷。
今年7月,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绘制了宏伟蓝图。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其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根本。香港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国家培养有中国心的国际化科创人才贡献力量。
人才来源有两种:吸引外来人才和培育本土人才。前者能解决短期问题,但抢也要向外抢,在国际市场上抢,不要在内部抢。从长远来看,培养人才方为上策。香港拥有在国际享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与国际接轨的高品质课程,大学在学术研究的品质和力量上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香港可以充分利用其优质教育和科创资源,积极回应国家号召,成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及香港故事。为此,我们必须软硬兼施。「软」指的是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硬」指的是教育硬件的配套建设。我根据调研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建设香港国际教育枢纽
在软的方面, 香港可以通过建设国际教育枢纽,打造小学、中学、大学全过程国际化培养体系,从而一方面为自身拓展办学空间、创造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吸引国际优质生源,培育具有中国心和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助力推动国家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国。
去年两会,我提交了一份「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香港国际教育中心」的提案。该提案部分建议已被特区政府采纳,《2023年施政报告》已提出将建设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并推出一系列措施,例如增设来自「一带一路」国家本科生的奖学金, 并把录取外地本科生的比例从20%增加到40%等。建议政府下一步除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大学培养科技人才外,同时将国际教育枢纽的建设拓展至中学和小学。英国、美国可以提供国际教育至小学和中学,为什么香港不可以呢?
成立香港与中西部大学联盟
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香港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国际化及高等教育的优势,深化与内地高校的合作,加快与内地形成合力,助力国家高品质教育体系建设。今年两会,我另外一份提案是「建议成立香港与中西部大学联盟」。国家发展靠人才,而中西部地区人口众多,生源丰富,潜力充沛。资料显示,中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约53%,目前有高等学校1,465所,占全国总量的53%。但在2022年新一轮「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中西部只有48所建设高校(占全国总量的33%)、123个建设学科(占全国总量的28%)入选。考虑到现时的高校联盟,如沪港大学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京港大学联盟,并没有中西部大学的参与,而东、中西部的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严重。国家应高度重视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提出要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因此,香港可以帮助中西部高等教育探索新型国际竞争格局下国际合作交流的新模式。此举可以将香港吸引与培养科创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战略结合起来,并实现互利共赢。
具体建议包括:第一,由教育部和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联合推动成立香港与中西部大学联盟。联盟旨在加强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同时,发挥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优势,推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第二,开发联盟高校间本科生、研究生的双学位或交换生项目。利用远端教育的优势,打通香港优质课程与中西部地区大学共用机制。第三,优化多元激励政策,鼓励香港大学教师到中西部地区大学进行实地授课、学术讲座;组织中西部地区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赴港培训,由香港的大学联盟成员提供短期定制化培训班;开展如博士后培养等人才项目,资助中西部地区大学年轻的科研人员到香港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第四,联盟的运营由国家及地方政府共同资助5年。5年后进行项目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联盟的定位及运作模式进行调整与优化。经费来源除政府资金外,还应充分调动各方社会资源的参与,如企业或校友赞助。
建设「香港中国综合性科技馆」
在硬体配套方面,建议建设创新、先进的「香港中国综合性科技馆」,作为科技教育的配套设施。因为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软硬体结合,需要学校与社会联动,更要从小开始激发科学兴趣、熏陶科学精神。
香港中小学现时大力推动STEAM教育,大学增开创科课程,推出创科实习计划。但是推广科学普及,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这一重要场所,强调创科文化的建设。《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中提出「善用科学相关展馆推广全民科普教育」,其实步子可以再迈大一点,在香港建设一所综合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科技馆。
今年两会,我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参考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模式,与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馆合作,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科学馆资源优势,依托香港、辐射湾区,建设「香港中国综合性科学馆」。
具体建议包括:第一,与中国科技馆合作,整合湾区科学教育资源,助力科技人才培养。承担科学教育、对外科技展示和宣传、协同科技产业发展的功能。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科学馆资源优势,依托香港、辐射湾区,建设一所综合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科技馆。建立「馆校结合」长效发展机制,助力科技人才培养。开展科普参观、研学等活动,与湾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合作,鼓励学生定期到科技馆开展科学课,推动STEAM教育。引导青少年热爱、崇尚科学。
第二,讲好中国科技故事,建设新时代的爱国基地,增强家国意识和爱国精神。展示中国从古到今高水平科技成果和科技攻关事迹,利用香港特殊的人文、地理及历史背景,向世界观众讲好中国科技故事和科学精神,增强公众家国意识和爱国精神、展示国家实力。通过科技馆的平台,促进科技文化国际交流互动,建立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举办系列主题展、科创比赛、国际科创盛事等活动,用香港视窗拓展国际网路,扩大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将科技馆融入科创生态体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联合社会力量,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科技馆建设的合作机制。通过科技赋能,将科技馆融入科技产业的创新生态体系。当前科创生态由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等环节组成。科技馆功能应融入其中成为重要一环,利用前沿科技将科学教育的社会服务属性与促进产业发展的经济属性有机结合,促进各主体间协作,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例如,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制作视频吸引公众参与科创活动;提供人工智能赋能的互动平台,展示科创成果,促进研发与投资间的沟通。
总的来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聚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国家对未来五年的全面深化改革作了系统部署,为香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在当前形势下,国家将著力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转型,通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香港要继续发挥优势,找准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通过培养有中国心的国际化科创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与祖国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7-9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吴宏伟 |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校长、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生院院长
中华民族在风雨兼程中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香港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其独特的科创资源与卓越的高等教育,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值此庆祝之际,我们深入探讨香港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挥科创资源、高等教育优势,服务国家所需,共绘民族复兴的壮丽画卷。
今年7月,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绘制了宏伟蓝图。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其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根本。香港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国家培养有中国心的国际化科创人才贡献力量。
人才来源有两种:吸引外来人才和培育本土人才。前者能解决短期问题,但抢也要向外抢,在国际市场上抢,不要在内部抢。从长远来看,培养人才方为上策。香港拥有在国际享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与国际接轨的高品质课程,大学在学术研究的品质和力量上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香港可以充分利用其优质教育和科创资源,积极回应国家号召,成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及香港故事。为此,我们必须软硬兼施。「软」指的是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硬」指的是教育硬件的配套建设。我根据调研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建设香港国际教育枢纽
在软的方面, 香港可以通过建设国际教育枢纽,打造小学、中学、大学全过程国际化培养体系,从而一方面为自身拓展办学空间、创造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吸引国际优质生源,培育具有中国心和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助力推动国家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国。
去年两会,我提交了一份「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香港国际教育中心」的提案。该提案部分建议已被特区政府采纳,《2023年施政报告》已提出将建设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并推出一系列措施,例如增设来自「一带一路」国家本科生的奖学金, 并把录取外地本科生的比例从20%增加到40%等。建议政府下一步除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大学培养科技人才外,同时将国际教育枢纽的建设拓展至中学和小学。英国、美国可以提供国际教育至小学和中学,为什么香港不可以呢?
成立香港与中西部大学联盟
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香港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国际化及高等教育的优势,深化与内地高校的合作,加快与内地形成合力,助力国家高品质教育体系建设。今年两会,我另外一份提案是「建议成立香港与中西部大学联盟」。国家发展靠人才,而中西部地区人口众多,生源丰富,潜力充沛。资料显示,中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约53%,目前有高等学校1,465所,占全国总量的53%。但在2022年新一轮「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中西部只有48所建设高校(占全国总量的33%)、123个建设学科(占全国总量的28%)入选。考虑到现时的高校联盟,如沪港大学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京港大学联盟,并没有中西部大学的参与,而东、中西部的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严重。国家应高度重视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提出要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因此,香港可以帮助中西部高等教育探索新型国际竞争格局下国际合作交流的新模式。此举可以将香港吸引与培养科创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战略结合起来,并实现互利共赢。
具体建议包括:第一,由教育部和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联合推动成立香港与中西部大学联盟。联盟旨在加强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同时,发挥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优势,推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第二,开发联盟高校间本科生、研究生的双学位或交换生项目。利用远端教育的优势,打通香港优质课程与中西部地区大学共用机制。第三,优化多元激励政策,鼓励香港大学教师到中西部地区大学进行实地授课、学术讲座;组织中西部地区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赴港培训,由香港的大学联盟成员提供短期定制化培训班;开展如博士后培养等人才项目,资助中西部地区大学年轻的科研人员到香港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第四,联盟的运营由国家及地方政府共同资助5年。5年后进行项目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联盟的定位及运作模式进行调整与优化。经费来源除政府资金外,还应充分调动各方社会资源的参与,如企业或校友赞助。
建设「香港中国综合性科技馆」
在硬体配套方面,建议建设创新、先进的「香港中国综合性科技馆」,作为科技教育的配套设施。因为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软硬体结合,需要学校与社会联动,更要从小开始激发科学兴趣、熏陶科学精神。
香港中小学现时大力推动STEAM教育,大学增开创科课程,推出创科实习计划。但是推广科学普及,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这一重要场所,强调创科文化的建设。《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中提出「善用科学相关展馆推广全民科普教育」,其实步子可以再迈大一点,在香港建设一所综合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科技馆。
今年两会,我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参考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模式,与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馆合作,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科学馆资源优势,依托香港、辐射湾区,建设「香港中国综合性科学馆」。
具体建议包括:第一,与中国科技馆合作,整合湾区科学教育资源,助力科技人才培养。承担科学教育、对外科技展示和宣传、协同科技产业发展的功能。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科学馆资源优势,依托香港、辐射湾区,建设一所综合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科技馆。建立「馆校结合」长效发展机制,助力科技人才培养。开展科普参观、研学等活动,与湾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合作,鼓励学生定期到科技馆开展科学课,推动STEAM教育。引导青少年热爱、崇尚科学。
第二,讲好中国科技故事,建设新时代的爱国基地,增强家国意识和爱国精神。展示中国从古到今高水平科技成果和科技攻关事迹,利用香港特殊的人文、地理及历史背景,向世界观众讲好中国科技故事和科学精神,增强公众家国意识和爱国精神、展示国家实力。通过科技馆的平台,促进科技文化国际交流互动,建立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举办系列主题展、科创比赛、国际科创盛事等活动,用香港视窗拓展国际网路,扩大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将科技馆融入科创生态体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联合社会力量,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科技馆建设的合作机制。通过科技赋能,将科技馆融入科技产业的创新生态体系。当前科创生态由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等环节组成。科技馆功能应融入其中成为重要一环,利用前沿科技将科学教育的社会服务属性与促进产业发展的经济属性有机结合,促进各主体间协作,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例如,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制作视频吸引公众参与科创活动;提供人工智能赋能的互动平台,展示科创成果,促进研发与投资间的沟通。
总的来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聚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国家对未来五年的全面深化改革作了系统部署,为香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在当前形势下,国家将著力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转型,通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香港要继续发挥优势,找准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通过培养有中国心的国际化科创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与祖国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7-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