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岳衡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为香港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指明方向。
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亦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香港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引领地位和示范作用,以独特优势服务国家和湾区所需。这不仅有利于全面激发区域经济潜力,还能为香港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创造新机遇,巩固及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功能。
一、破解服务贸易壁垒,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
香港是全世界服务业主导程度最高的经济体,既能为大湾区提供多元化及优质的服务,拓展香港服务的经济腹地,还能以与国际先进规则对接的经验和资源,引领大湾区服务业快速、高水平发展,更好赋能先进制造业,建设大湾区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
目前内地与香港在服务业运行规则、管理体制存在一定差异,成为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的壁垒。例如CEPA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梗阻现象,体现在服务贸易开放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已打通,但境内服务业标准和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未能衔接,必须合力探索协同创新的规则和制度突破来解决问题。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作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的示范区,发展已初具规模,2023年,前海服务业占GDP比重达71%,未来可研究作为试点形成粤港专业服务无缝对接区域,区内实现两地专业资格互认。此外,香港应积极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开展在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国际仲裁服务等核心优势领域的深度合作。将香港现代服务业优势与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广州高校及产业资源、东莞与佛山先进制造业基础,以及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服务市场进行资源整合,依靠制度创新、优势互补与加强协作,真正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整合,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现代服务业价值链中的竞争力和主导地位。
二、完善金融产品跨境对接,以金融开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
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区域的三项重点任务,亦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更好服务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著力点。
一方面,应推动大湾区互联互通继续扩容增量,降低交易准入门槛和交易资质,加快推进“新股通”“商品通”和“保险通”,“港股通”则要纳入人民币双柜台标的,纳入更多中小市值公司。香港要拓宽南向“ETF通”、基金互认等投资范围,将“跨境理财通”适用范围从大湾区扩至更多地区。
另一方面,香港需要巩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持续提升香港人民币业务的交易基础建设,改善跨境支付系统。围绕互联互通领域,引入人民币计价机制、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创新发展、衍生品市场需求等,进行策略层面的部署,促进内地与香港的人民币交易高效运作。抓住数字货币兴起的趋势,将香港定位为数字人民币全球跨境支付网络的重要节点,丰富数字经济时代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应用场景等。持续提升离岸人民币生态系统的效率、韧性和整体结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此外,香港作为亚洲最大最有活力的绿色金融枢纽,应深化与广州碳交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在碳金融领域合作,在绿色标准制定、引导国际绿色投资、发展自愿碳市场等方面作出贡献,助力大湾区以绿色发展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善用香港教育及科研优势,湾区合力打造中国科创高地和经济发展超级引擎。
香港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化的创科环境,不仅本地5所大学常年跻身世界排名前100,根据最新公布的 2024年全球顶尖学者排名及分领域排名,在26个学术分项领域中,14位来自香港院校(包含在内地所设分校)学者位列全中国第一。以上均反映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水平,可从多方面发力巩固和提升优势,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担当关键角色。
香港一方面可利用多年积累的国际经验、信誉及开放网络,聚集国际高端创新要素,成为湾区引入境外高端创科资源和顶尖创科人才的主要窗口,同时协助内地优秀创科企业和人才走向国际,承担创科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交流功能。
另一方面,针对香港科研成果转化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弱的短板,依托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等区域,和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强化在科技合作、转化、推广等方面的互补合作,构建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积极探索跨境创新科研合作体制机制,充分利用香港创科的优势与经验,强化大湾区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及产业化的联动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能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