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鸣 | 香港社会学者
一般来讲,工人运动(以下简称「工运」)是指工人群众组织起来为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回归以来,香港爱国工会作为「一国两制」实践的重要力量,始终保持工运的先进性,引导工人群众团结奋进,为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维护社会稳定繁荣增添了正能量。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香港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工运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我们梳理和思考。
香港新阶段的工运形势
要认清香港新阶段工运形势,首先要正确认识香港新常态。一是「一国两制」制度将长期坚持。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国两制」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这意味著国家将长期坚持「一国两制」,香港将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最近特区政府宣布,2030年之前到期的香港地契,可以不加地租,自动延期五十年。二是中央管治香港的思路和方式发生新变化。不再是回归初期的「不干预、徐图之」,也不是2003年「七月事态」后的「不干预、有所为」,而是「中央主导、引领大势」,主要标志是成立了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重组了「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加强了对港澳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其次,要深刻认识香港政治生态新变化。香港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工商界阶层、中产阶层和劳工基层三大阶层。从政治上看,每个阶层都有「左中右」三种势力。在2019年之前,香港政治矛盾激烈复杂,爱国爱港力量与反中乱港势力围绕香港管治权反复较量,2019年「修例风波」达到白热化程度。那段时期,香港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政治矛盾,劳资矛盾是次要矛盾。从2020年起,中央果断出手处理香港问题,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其后又推动香港完成基本法23条立法,沉重打击了反中乱港势力,促使香港形势由乱到治,继而走向由治及兴。香港政治矛盾逐步缓和,社会恢复稳定。特区政府排除后顾之忧后,集中精力搞经济,抢企业抢人才惠民生,比较重视资本财团的意见,一些行业开始输入外来劳工。而中产阶层、劳工基层要求社会改革、打破利益藩篱的呼声,似乎未引起有关方面足够重视,重大社会改革没有多大进展。工商界阶层一些政治代表因极端右翼工会相继解散,不必再借助爱国工会制衡,对爱国劳工团体的合理诉求不太重视,在一些重大选举中有意无意打压劳工代表。一些行业的垄断情况并无多大改善,协调劳资关系的劳工顾问委员会作用减弱,劳资矛盾有所上升。这些政治生态新变化,对香港工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香港新阶段,工运逐渐形成了几个新特点:一是工运多数都由爱国工会、团体发起,右翼工会基本不出头。二是重点争取和维护工人权益,要求调整相关劳工政策。2023年「五一」劳动节,香港工会联合会(下称「工联会」)以「发展经济、创造就业、维护权益、共用成果」为主题,提出就业、取消外判、职业培训、职业安全等经济诉求。港九劳工社团联会(以下简称「劳联」)发表《劳联就2024-25年财政预算案建议书》,也是就「支援市民、为民纾困」、「优化劳工政策、提升职场环境」、「关爱共融、扶贫安老」、「宜居城市、优质生活」、「强化职专教育、汇人才育专才」、「优化交通运输、便捷市民生活」和「振兴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七大范畴提出具体政策建议。三是维权活动多数都在现有体制机制内进行,很少付诸街头抗议和工业行动。劳工顾问委员会在协调劳资矛盾上仍发挥一定积极作用。四是工会都积极参与立法会、区议会选举,力争较多发言权。五是更加强调服务市民,配合政府开展社会治理。2023年工联会提出「坚持服务市民走在前」,受到行政长官李家超的赞扬,认为「与政府的为市民谋幸福的施政方针相辅相成。」工联会、劳联都积极派人参加地区三会,组建地区关爱队,支持政府基层治理。六是比较重视社会调查和政策研究。工联会2022年举行「新时代工联会发展定位和努力方向研讨会」,提出「新工运」主张。七是工作视野拓宽到大湾区。工联会成立了大湾区服务社,宣介政府政策和工联会主张,介入大湾区事务,同时注意发挥其内地咨询服务中心的优势,促进两地交流,服务在内地港人。
爱国工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爱国工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一是中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指导爱国爱港力量发展。2023年5月,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郑雁雄对工联会提出「五点希望」:坚守创会初心,传承发扬爱国爱港光荣传统;立足新阶段新使命新要求,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积极引领广大工友市民增强国家观念和爱国精神;坚持守正创新,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助力排解民生忧难走在前;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找准新阶段关键期香港爱国工运发展方向,深入基层和群众,发挥好政府联系市民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历史主动性,发挥自身优势,助力香港由治及兴立新功,助力香港根除「乱」的根源,巩固「治」的局面,激发「兴」的动能,引领「归」的民心。二是特区政府视爱国工会为合作伙伴和施政基础。行政长官李家超曾指出:工联会一直秉持「爱国、团结、权益、福利、参与」方针,积极维护劳工权益,推动普罗市民尤其是「打工仔」的福祉。全力推动「一国两制」在香港全面准确落实,积极参与行政、立法和地区的工作,是「爱国者治港」的坚实力量。三是随著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参政议政机会大增。工联会坚持「参政为劳工」,不断发展壮大参政议政队伍,将劳工基层声音带到特区治理体系中。2024年工联会拥有1位行政会议成员、7位立法会议员、43位区议员,1位劳顾会雇员代表。劳联也积极参与各种选举,现有2名立法会议员,3名区议员,1位劳顾会雇员代表。四是爱国爱港成为舆论主旋律,社会正气上升,为爱国工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社会氛围。近年爱国工会发展迅速,2023年工联会会员超过42万,劳联会员13.5万。五是反对派主要工会遭受重创,短期内很难卷土重来。对于工联会、劳联等爱国工会来说,这是一个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时期,也是难得的「窗口期」,应当抓住机遇,善用机遇,推动工会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新阶段工会发展也面临新挑战。随著香港内外形势变化,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爱国工会发展也迎来了新挑战。一是维权任务更加艰巨复杂。由于长期搞资本主义,「强资本、弱劳动」的状况难以改善。华资企业多是家族式企业,有的在某些行业占据垄断地位。香港堵塞国家安全漏洞后,美西方加大对香港的制裁、打压力度,有些外资撤离香港。特区政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输入人才、输入外劳等方面更加重视本地财团意见。在种种条件制约下,工会维权变得更加困难。既不能一味反对政府政策,与资方直接冲突,又要维护工友的合法合理权益。对每个敏感的劳工议题,工会都必须认真研究,拿捏分寸,找到适当位置,提出合理合法的诉求和主张。二是处理劳资关系变得困难。由于「职工盟」、「工党」、「街工」等反中乱港组织解散,广大工友对爱国工会期望值提升,而一些资本财团却不太在乎爱国工会的诉求。为了发展经济,政府政策难免会向资本倾斜。不久前,政府部门为尽快输入劳工绕过劳顾会做决策,引起工会不满。2023年6月,特区政府宣布输入外来劳工计划,准许建造业输入1.2万名外劳,运输业输入8,000名机场及司机外劳。还优化现有补充劳工计划,准许26个非技术/低技术职位可输入外劳。行政会议成员、经民联立法会议员林健锋形容输入外劳是「迟来的春天」,有助于解决建造业及运输业的燃眉之急,为重振香港经济踏出重要一步。而香港中文大学专家指出,大量输入劳动力会激怒本地工人,没有一种灵丹妙药能让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满意。输入劳动力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智慧。工会处理此类问题更是「压力山大」。三是政治参与难度增加。特区政府加强社会治理,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工会理应参与配合,但人才、资金、选票的压力都明显加大。由于劳资矛盾上升,工会争取财团代表选票极为不易。一些友好社团基于自身利益,也希望有自己的代表进入管治架构,不像以前那样全力支持工联会。2003年工联会副会长参选全国人大代表失利,区议会选举成绩不佳就是例证。四是培训服务的压力增加。过去工会搞培训,大多因应传统行业工人需求设计培训课程。而现在香港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政府施政报告提出2027年设立超过130条智能生产线的目标,以发挥香港发展创科、新型工业化及新兴产业的优势与潜力。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和业界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微电子、大数据、新能源及生物医学等新兴产业,积极打造具香港特色的「智能微工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业态不断涌现,就业模式、劳动力结构发生新变化。单靠以前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新业态劳动者和新一代移民人才的需求。为此,生产力促进局大力开展综合化、高增值的培训服务,帮助企业员工提升竞争力。课程内容丰富且质素深受业界认可,包含各类最新科技技能及知识。而工会的培训机构限于师资力量,根本无法开展类似培训。五是人才紧缺、能力不足短板显现。工会积极参与各种选举,无疑有助于提高自身政治影响力,但也暴露了人才短缺短板,「10个杯子7个盖」,难以顾及日益繁重的会务。从能力角度看,工会骨干要适应世界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香港新阶段变化,做好本职工作也很不容易。六是右翼工会仍伺机争夺话语权。虽然「职工盟」等解散了,但形散人还在。美英等外国反华势力还在背后支持、挑动,不排除这些右翼工会一有机会又会活跃起来的可能性。
几点思考和建议
面对香港新阶段工运发展新机遇新挑战,爱国工会领袖和广大骨干应注意处理好几个问题:
一是深刻认识长期坚持「一国两制」、中央主导香港发展大势对香港社会发展的影响,做好长期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开展工运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要认识到「一国两制」下香港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矛盾,可以用相关政策和机制加以调和,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应影响社会的繁荣和稳定。爱国工会是「爱国者治港」的主要力量,在处理劳资矛盾时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坚持「撑劳工、争权益」的基本取向,又要顾及香港稳定大局,尽量在现行机制规则下解决矛盾冲突,不宜采取激烈方式和手段。
二是深刻认识当前香港政治矛盾缓和、劳资矛盾有所上升的新趋势,找准爱国工会的政治定位,提出正确的维权主张。国家正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香港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繁荣,就能在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爱国工会必须站高望远,顾全大局,坚定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优势助力内地新一轮改革开放。同时,要深入研究长期坚持「一国两制」下香港劳资关系的演变和对策,提出维护工人合理权益的新诉求新主张。
三是深刻认识中央对香港工作新思路,以「一国两制」实践的宝贵经验武装思想,明确爱国工运发展新路向。习近平主席在香港庆祝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指明了香港未来发展方向,爱国工会骨干应当认真学习,以「一国两制」实践的宝贵经验武装思想,认清发展新路向,勇当新时代工运先锋。
四是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经济、提升新质生产力对香港经济结构和劳工队伍构成的影响,适时调整工会工作重点。要及时筹划建立新行业工会,吸纳高素质劳动者,充实会员力量,更新会员队伍结构。改革和健全培训机构,为蓝领工人掌握新技术新技能提供适切培训课程,为新行业新移民人才提供亟需培训,还可考虑到北部都会区建立新的培训机构。
五是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开展新阶段工运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要继承发扬爱国爱港光荣传统,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完善群众工作模式,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工联会的「平台+活动+服务+引导」工作模式行之有效,应当发扬光大。要扩大联系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增强工作动能。稳妥处理与有关政府部门和其他工会社团的关系,争取政策支持和工作资源。善于与工商界打交道,重大问题加强沟通,尊重和完善劳顾会机制,努力提升其运作水准,维护良好的劳资关系。精心培养各类人才,壮大骨干队伍,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开展工运的能力和水准。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7-9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