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上周五,北京市委主要领导会见来京出席第二十七届京港洽谈会暨投资香港推介大会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时,谈到了一个有趣现象:近年来,香港很多艺人来北京开演唱会,效果很好,加强了两地文化交流!笔者了解了一下,确实如此: 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以来,香港艺人到内地开演唱会越来越“火”。以艺人刘德华为例。今年7月25日至28日,他在时隔11年再次到北京开唱,点燃了歌迷的激情,在华熙LIVE·五棵松一带,演唱会期间如同过节一般,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刘德华 2024 年内地巡回演唱会官宣 8 座城市,分别是上海、广州、北京、南京、杭州、深圳、成都、重庆。
张学友“60+”巡回演唱会同样火爆,演出涉及内地几十个城市,门票早早售罄;杨千嬅在广州的演唱会人气爆棚,场内座无虚席,场外聚集近 10 万人;谭咏麟、陈奕迅、邓紫棋等一批香港艺人到内地举办演唱会,都受到内地歌迷的喜爱和追捧。
那么,为何这么多香港艺人要去内地开演唱会呢?
“消费升级”激发市场需求
刘德华的北京演唱会开票时,总计3万余张门票吸引了超过120万人同时在线抢票。63岁的刘德华拥有40多年的演艺生涯,在内地收获了大量粉丝,他主演的影视作品和演唱的歌曲,成为许多人的“青春记忆”,内地观众如此喜爱“华仔”,主要取决于他的个人魅力,但也要看到,内地消费市场悄悄发生了变化。
其一,内地文化消费市场持续扩大。内地14亿人分布在广袤的城镇和农村,居住在农村的人们喜欢看地方戏,演唱会的观众主要集中在城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3%;到了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6.16%,也就是说,有超过9.3亿人生活在城镇。城镇人口增多,文化消费市场随之扩大。
其二,内地民众的文化消费占比增加。文化消费与生活的富裕程度成正比,生活水平越高,文化消费在个人总支出当中的占比越高。2019年,内地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达到10158美元;2023年达12681美元。据世界银行数据和划分标准,2023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13400美元。经济界普遍认为,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文化消费需求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内地正处于这个阶段。
其三,传播形式多样提升了演唱会的影响力。过往,一场演唱会的影响力局限于场内;现在,线上线下、场内场外互动,演唱会的影响力覆盖范围更广。一些歌迷就算没有抢到入场券,也可以在场外透过屏幕观看,感受现场气氛。演唱会的观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场内观众了,而是分为场内观众和场外观众两大群体。
香港与内地同根同源,华语歌手最大的市场在内地,而这个庞大市场还在不断扩大,这是香港艺人到内地办演唱会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以文兴旅”激活演艺市场
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压力很大,人们都在感叹:“生意难做!”但旅游业是个例外。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出游人次27.25亿,同比增长14.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9.0%。
在国内旅游业整体升温的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各地都在做“以文兴旅”的大文章,“研学+旅游”“文博+旅游”“节庆+旅游”“影视+旅游”等等,各式各样的“旅游加法”层出不穷。“演唱会+旅游”是众多“打法”中的一个。
大型演唱会被称为“行走的GDP”,各地政府非常关注“跨城观众”这个群体。2023年,全国大型演唱会跨城观演比例达68%,创历史新高。
跨城观众在观看演唱会的前后,会安排1到3天的短期旅行,吃、住、行、玩,一趟走下来,消费不少。本地观众和跨城观众的消费临界线为2000元人民币,本地观众主要消费2000元左右的门票,跨城观众的消费通常是2000元的两三倍。以张学友去年11月在成都举行的演唱会为例,票房总收入约 2.2 亿元,拉动综合收入突破 4.3 亿。
基于以上因素,各地政府乐见拥有庞大粉丝的香港艺人到当地演出,在场地使用、住宿交通、现场安保、宣传推广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令香港艺人感到暖心,乐意到内地演出。
“联通顺畅”促进文化交流
香港艺人在内地举办演唱会的火爆,还得益于“联通顺畅”这个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硬联通”顺畅。近年来,内地的高铁发展迅猛,截止2023年底,高铁通车里程已达4.5万公里,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高铁在中国。相邻省会城市之间的“高铁时间”也就2小时左右,且车次很多,基本实现了“公交化”,出行非常便利。比如,在北京举办演唱会,可吸引周围城市天津、石家庄等地的很多观众;在上海举办演唱会,可以吸引长三角的杭州、南京、合肥等城市的庞大歌迷群。这是跨城观众数量剧增的主要原因。
其二,“软联通”顺畅。疫后,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步伐加快,通关的手续简便,人流量大增;同时,中央出台多项惠港措施,促进香港和内地的人员流动。这为香港和内地的人员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三,“心联通”顺畅。2019年的“修例风波”后,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励精图治,不仅香港社会稳定安宁,香港与内地的关系也更加和谐,“双向奔赴”越来越频繁。
“内地演出”启迪香港求变
香港艺人在内地演出的火爆景象,给香港带来诸多启示。
其一,怎样激活“线上线下”和“场内场外”?内地许多城市大型场馆较多,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城市,可以满足不同规模的演出。香港现有演出场地无法容纳大量观众,像亚洲国际博览馆最多容纳1.4万人,最受欢迎的香港红磡体育馆需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预约才能够使用。启德体育园建成后,场地紧缺情况会有所缓解,但仍要看到观众群体的变化。这就必须开动脑筋,统筹考虑“线上线下”和“场内场外”,尽最大努力扩大演唱会的影响力。
其二,怎样打通“文—旅—商”通道?去年以来,特区政府力推“盛事经济”,力图让“流量”变“留量”、 “人气”变“财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内地一些城市比较,文化、旅游、商业之间的衔接还不够紧密。以演唱会“吸客”为例,演唱会是“主菜”,应该加上“配菜”,为跨城观众提供“菜单式服务”。比如,设计线路,推出套票,价格优惠,让购买套票的跨城观众的香港之行省心、开心。
其三,怎样吸引内地观众?内地城市举办的演唱会,跨城观众占比越来越大,香港举办大型演唱会,应把重点放在吸引内地观众上,特别是广东的观众,须在“便利化”上研究对策。比如,怎么样增加港铁和公共交通服务?口岸到演唱会现场如何安排大巴接送?等等。总之,要让跨城观众感到赴港看一场演唱会,就如同“串门”一样便利,才会吸引更多人来港。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的致辞指出:“时代在变,内地在变,整个市场结构、消费模式等都在改变。大家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变局中打开香港发展的新天地。”
夏主任所言极是,站得高,看得远。看看这么多香港艺人要去内地开演唱会,折射出消费市场的巨大变化,香港须有创新求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24/9wgnu8xoOvSXYGrcUmoiVIt5YrPBINkN9Na.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上周五,北京市委主要领导会见来京出席第二十七届京港洽谈会暨投资香港推介大会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时,谈到了一个有趣现象:近年来,香港很多艺人来北京开演唱会,效果很好,加强了两地文化交流!笔者了解了一下,确实如此: 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以来,香港艺人到内地开演唱会越来越“火”。以艺人刘德华为例。今年7月25日至28日,他在时隔11年再次到北京开唱,点燃了歌迷的激情,在华熙LIVE·五棵松一带,演唱会期间如同过节一般,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刘德华 2024 年内地巡回演唱会官宣 8 座城市,分别是上海、广州、北京、南京、杭州、深圳、成都、重庆。
张学友“60+”巡回演唱会同样火爆,演出涉及内地几十个城市,门票早早售罄;杨千嬅在广州的演唱会人气爆棚,场内座无虚席,场外聚集近 10 万人;谭咏麟、陈奕迅、邓紫棋等一批香港艺人到内地举办演唱会,都受到内地歌迷的喜爱和追捧。
那么,为何这么多香港艺人要去内地开演唱会呢?
“消费升级”激发市场需求
刘德华的北京演唱会开票时,总计3万余张门票吸引了超过120万人同时在线抢票。63岁的刘德华拥有40多年的演艺生涯,在内地收获了大量粉丝,他主演的影视作品和演唱的歌曲,成为许多人的“青春记忆”,内地观众如此喜爱“华仔”,主要取决于他的个人魅力,但也要看到,内地消费市场悄悄发生了变化。
其一,内地文化消费市场持续扩大。内地14亿人分布在广袤的城镇和农村,居住在农村的人们喜欢看地方戏,演唱会的观众主要集中在城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3%;到了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6.16%,也就是说,有超过9.3亿人生活在城镇。城镇人口增多,文化消费市场随之扩大。
其二,内地民众的文化消费占比增加。文化消费与生活的富裕程度成正比,生活水平越高,文化消费在个人总支出当中的占比越高。2019年,内地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达到10158美元;2023年达12681美元。据世界银行数据和划分标准,2023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13400美元。经济界普遍认为,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文化消费需求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内地正处于这个阶段。
其三,传播形式多样提升了演唱会的影响力。过往,一场演唱会的影响力局限于场内;现在,线上线下、场内场外互动,演唱会的影响力覆盖范围更广。一些歌迷就算没有抢到入场券,也可以在场外透过屏幕观看,感受现场气氛。演唱会的观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场内观众了,而是分为场内观众和场外观众两大群体。
香港与内地同根同源,华语歌手最大的市场在内地,而这个庞大市场还在不断扩大,这是香港艺人到内地办演唱会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以文兴旅”激活演艺市场
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压力很大,人们都在感叹:“生意难做!”但旅游业是个例外。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出游人次27.25亿,同比增长14.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9.0%。
在国内旅游业整体升温的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各地都在做“以文兴旅”的大文章,“研学+旅游”“文博+旅游”“节庆+旅游”“影视+旅游”等等,各式各样的“旅游加法”层出不穷。“演唱会+旅游”是众多“打法”中的一个。
大型演唱会被称为“行走的GDP”,各地政府非常关注“跨城观众”这个群体。2023年,全国大型演唱会跨城观演比例达68%,创历史新高。
跨城观众在观看演唱会的前后,会安排1到3天的短期旅行,吃、住、行、玩,一趟走下来,消费不少。本地观众和跨城观众的消费临界线为2000元人民币,本地观众主要消费2000元左右的门票,跨城观众的消费通常是2000元的两三倍。以张学友去年11月在成都举行的演唱会为例,票房总收入约 2.2 亿元,拉动综合收入突破 4.3 亿。
基于以上因素,各地政府乐见拥有庞大粉丝的香港艺人到当地演出,在场地使用、住宿交通、现场安保、宣传推广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令香港艺人感到暖心,乐意到内地演出。
“联通顺畅”促进文化交流
香港艺人在内地举办演唱会的火爆,还得益于“联通顺畅”这个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硬联通”顺畅。近年来,内地的高铁发展迅猛,截止2023年底,高铁通车里程已达4.5万公里,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高铁在中国。相邻省会城市之间的“高铁时间”也就2小时左右,且车次很多,基本实现了“公交化”,出行非常便利。比如,在北京举办演唱会,可吸引周围城市天津、石家庄等地的很多观众;在上海举办演唱会,可以吸引长三角的杭州、南京、合肥等城市的庞大歌迷群。这是跨城观众数量剧增的主要原因。
其二,“软联通”顺畅。疫后,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步伐加快,通关的手续简便,人流量大增;同时,中央出台多项惠港措施,促进香港和内地的人员流动。这为香港和内地的人员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三,“心联通”顺畅。2019年的“修例风波”后,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励精图治,不仅香港社会稳定安宁,香港与内地的关系也更加和谐,“双向奔赴”越来越频繁。
“内地演出”启迪香港求变
香港艺人在内地演出的火爆景象,给香港带来诸多启示。
其一,怎样激活“线上线下”和“场内场外”?内地许多城市大型场馆较多,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城市,可以满足不同规模的演出。香港现有演出场地无法容纳大量观众,像亚洲国际博览馆最多容纳1.4万人,最受欢迎的香港红磡体育馆需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预约才能够使用。启德体育园建成后,场地紧缺情况会有所缓解,但仍要看到观众群体的变化。这就必须开动脑筋,统筹考虑“线上线下”和“场内场外”,尽最大努力扩大演唱会的影响力。
其二,怎样打通“文—旅—商”通道?去年以来,特区政府力推“盛事经济”,力图让“流量”变“留量”、 “人气”变“财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内地一些城市比较,文化、旅游、商业之间的衔接还不够紧密。以演唱会“吸客”为例,演唱会是“主菜”,应该加上“配菜”,为跨城观众提供“菜单式服务”。比如,设计线路,推出套票,价格优惠,让购买套票的跨城观众的香港之行省心、开心。
其三,怎样吸引内地观众?内地城市举办的演唱会,跨城观众占比越来越大,香港举办大型演唱会,应把重点放在吸引内地观众上,特别是广东的观众,须在“便利化”上研究对策。比如,怎么样增加港铁和公共交通服务?口岸到演唱会现场如何安排大巴接送?等等。总之,要让跨城观众感到赴港看一场演唱会,就如同“串门”一样便利,才会吸引更多人来港。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的致辞指出:“时代在变,内地在变,整个市场结构、消费模式等都在改变。大家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变局中打开香港发展的新天地。”
夏主任所言极是,站得高,看得远。看看这么多香港艺人要去内地开演唱会,折射出消费市场的巨大变化,香港须有创新求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24/9wgnu8xoOvSXYGrcUmoiVIt5YrPBINkN9Na.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