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的主场外交活动密集,令人眼花缭乱。
9月4日至6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盛大举行,51位非洲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2位总统代表,非盟委员会主席和联合国秘书长出席峰会。这次峰会把中非关系提升到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的主旨讲话中提出,中非要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推动“十大伙伴行动”。峰会通过了《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
9月11日至12日,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由外交部、商务部、发改委、香港特区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将在香港举行,探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行业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上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与来华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进行三天会谈。 9月7日,美国财长耶伦表示,将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会晤,不排除再访华,并称下届政府应把美中关系放在优先地位。
如何看待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和援助?为什么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推进“互联互通”?怎样认识中美关系的复杂多变?某些西方媒体经常“戴著有色眼镜”看中国,以自己的猜测角度去揣摸中国的意图,误导公众。香港市民应跳出别人设置的话语体系,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全面的认知来“读懂中国”。
非洲是值得培育的巨大市场
此次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宣布,未来3年为非洲提供36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有些香港市民对此不太理解,认为在中国经济面临许多困难的情况下,对非洲还“如此出手大方”,有这个必要吗?
首先,应该理清“中非合作”与“对非援助”的概念。3600亿元人民币当中,2100亿元人民币属于商业贷款,70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企业对非投资,800亿元人民币是各类援助。可见,中非合作为主,对非援助为辅。
其次,应该认识培育非洲市场的重大意义。非洲拥有14亿多人口,现在仍处于农业化向工业化初期转变的发展阶段,中非贸易目前为2800多亿美元,远低于中国与美国、欧盟、东盟的贸易额。非洲底子薄、起点低,但并不缺少自然资源,这意味著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中国帮助非洲加入全球产业链,并与中国的产业链紧密衔接,不仅可以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而且可以解决中国很多问题,比如,原材料、就业、产品销路,等等。应该看到,在北美市场、欧洲市场、澳洲市场整体上对中国都不友好的背景下,非洲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巨大市场,关乎中国未来。如果今天不投资和援助非洲,中国未来的发展会更加困难。
还应看到,中非合作模式最适合非洲。许多非洲国家也曾与西方国家深度合作,但发现两个问题:其一,西方国家总是用殖民者的眼光俯视非洲,非洲国家得不到平等对待;其二,与西方合作的成本太高,西方的援助不仅附加政治条件,而且经济合作的要价也太高。
中国对非援助不附加政治条件,中国产品质优价廉,同时,非洲急需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修路架桥、建设港口、修建电站,这些正是中国的强项,可为非洲国家解燃眉之急。
香港市民应认识到,中国对非洲的合作和援助,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造血”;不是“索取与施舍”,而是互利共赢的关系,“读懂中国”需要大格局、宽视野、长眼光。
“互联互通”是“总开关”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也将是在香港举行的本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重要议题。
香港市民应多站在国家的角度看“一带一路”。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还是全球120个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要健康、可持续、稳定运行,需要超大规模的外部市场。共建“一带一路”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提出来的。
十年来,中国锲而不舍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是因为“互联互通”是“总开关”。先“通”,才能后“活”。去年,由中国重要央企中铁公司承建的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到万隆高铁开通,让东南亚国家看到了“互联互通”的巨大好处和美好前景。
今年3月31日至4月2日,印度尼西亚当选总统普拉博沃访华期间,推动雅万高铁延长线建设,形成爪哇地区四小时现代高铁网络;今年 8月,越共中央总书记、越南国家主席苏林访华期间,中越就越南老街—河内—海防标准轨铁路项目、谅山—河内和芒街—下龙—河内标准轨铁路项目上达成协议;今年8月,由中铁公司承建的柬埔寨德崇扶南运河项目开工,将为柬埔寨打开出海通道。此外,仍由中铁公司承建的联通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的匈塞铁路,也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样板工程。
共建“一带一路”是百年大计,“互联互通”是前二十年的重点,把“一带一路”沿线联结起来,中国这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就有了坚强支撑。
香港市民应认识到,下好“一带一路”这盘大棋,不能计较一时一地暂时得失,而应以几十年、上百年的视野来审视和观察利弊得失。只有这样,“读懂中国”才能不跑题、不偏倚。
中国必须维护发展权利
沙利文前脚刚走,耶伦又声称不排除访华。这些年来,美国从未停止过给中国找麻烦,也从未停止过对中国作出承诺。中美竞争与竞合的大戏反复上演,令不少香港市民看不懂。
其实,中美之间矛盾的根源就一条:美国不希望中国顺利发展,中国坚决维护发展的权利。
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南海;无论是在科技领域,还是在经贸舞台;无论是自己挑事,还是联合盟友一起出手。美国对中国所做的一切,都是对中国崛起充满焦虑的体现,处处防范、围堵、抹黑、打压中国。
王毅与沙利文的战略沟通对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王毅提出了中美两个大国的正确相处之道须把握五点:一是中美关系要保持正确方向,关键在于两国元首把舵引航;二是中美两国要避免冲突对抗,关键在于遵守三个联合公报;三是中美互动要顺利开展,关键在于平等相待;四是中美关系要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巩固民意基础;五是中美双方要实现和平共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认知。
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这显然是错误的,中国决不会接受;美国支持和武装“台独”势力,显然触及了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利益,中国决不会接受;美国希望把中国压制在产业链低端,永远只能赚取一点血汗钱,中国决不会接受。——这一切,都是中美关系的焦点。
可以预见,中美之间的矛盾短期不可能消失,中美关系的磕磕碰碰将长期存在。直到有一天,美国发现已无法阻止中国与自己“并行”,他们才会彻底放下架子,找到与中国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
香港市民认识中美关系,不能陷入美国政客和媒体设置的“逻辑陷阱”,而应看到中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拨开云雾,认清本质。
中国是一部巨著,“读懂中国”需要大视野、大格局、大胸怀、大智慧。“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国家的一份子,香港市民应站在国家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就能找到正确的解读路径。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的致辞指出:“在新的起点上,大家要用好‘一国两制’这一最佳制度,把‘一国两制’的红利最大化,使其优势充分彰显释放,绘就‘一国两制’更加丰富多彩的美丽画卷。”
夏主任传达了中央对香港的厚望,香港要绘就“一国两制”更加丰富多彩的美丽画卷,“读懂中国”是一堂必修课。香港市民应全面系统、理性客观地“读懂中国”。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原文刊发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10/qqHyQAff5gDZofu6OE3D4YtCUSY70lDIomY.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的主场外交活动密集,令人眼花缭乱。
9月4日至6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盛大举行,51位非洲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2位总统代表,非盟委员会主席和联合国秘书长出席峰会。这次峰会把中非关系提升到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的主旨讲话中提出,中非要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推动“十大伙伴行动”。峰会通过了《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
9月11日至12日,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由外交部、商务部、发改委、香港特区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将在香港举行,探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行业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上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与来华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进行三天会谈。 9月7日,美国财长耶伦表示,将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会晤,不排除再访华,并称下届政府应把美中关系放在优先地位。
如何看待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和援助?为什么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推进“互联互通”?怎样认识中美关系的复杂多变?某些西方媒体经常“戴著有色眼镜”看中国,以自己的猜测角度去揣摸中国的意图,误导公众。香港市民应跳出别人设置的话语体系,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全面的认知来“读懂中国”。
非洲是值得培育的巨大市场
此次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宣布,未来3年为非洲提供36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有些香港市民对此不太理解,认为在中国经济面临许多困难的情况下,对非洲还“如此出手大方”,有这个必要吗?
首先,应该理清“中非合作”与“对非援助”的概念。3600亿元人民币当中,2100亿元人民币属于商业贷款,70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企业对非投资,800亿元人民币是各类援助。可见,中非合作为主,对非援助为辅。
其次,应该认识培育非洲市场的重大意义。非洲拥有14亿多人口,现在仍处于农业化向工业化初期转变的发展阶段,中非贸易目前为2800多亿美元,远低于中国与美国、欧盟、东盟的贸易额。非洲底子薄、起点低,但并不缺少自然资源,这意味著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中国帮助非洲加入全球产业链,并与中国的产业链紧密衔接,不仅可以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而且可以解决中国很多问题,比如,原材料、就业、产品销路,等等。应该看到,在北美市场、欧洲市场、澳洲市场整体上对中国都不友好的背景下,非洲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巨大市场,关乎中国未来。如果今天不投资和援助非洲,中国未来的发展会更加困难。
还应看到,中非合作模式最适合非洲。许多非洲国家也曾与西方国家深度合作,但发现两个问题:其一,西方国家总是用殖民者的眼光俯视非洲,非洲国家得不到平等对待;其二,与西方合作的成本太高,西方的援助不仅附加政治条件,而且经济合作的要价也太高。
中国对非援助不附加政治条件,中国产品质优价廉,同时,非洲急需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修路架桥、建设港口、修建电站,这些正是中国的强项,可为非洲国家解燃眉之急。
香港市民应认识到,中国对非洲的合作和援助,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造血”;不是“索取与施舍”,而是互利共赢的关系,“读懂中国”需要大格局、宽视野、长眼光。
“互联互通”是“总开关”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也将是在香港举行的本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重要议题。
香港市民应多站在国家的角度看“一带一路”。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还是全球120个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要健康、可持续、稳定运行,需要超大规模的外部市场。共建“一带一路”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提出来的。
十年来,中国锲而不舍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是因为“互联互通”是“总开关”。先“通”,才能后“活”。去年,由中国重要央企中铁公司承建的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到万隆高铁开通,让东南亚国家看到了“互联互通”的巨大好处和美好前景。
今年3月31日至4月2日,印度尼西亚当选总统普拉博沃访华期间,推动雅万高铁延长线建设,形成爪哇地区四小时现代高铁网络;今年 8月,越共中央总书记、越南国家主席苏林访华期间,中越就越南老街—河内—海防标准轨铁路项目、谅山—河内和芒街—下龙—河内标准轨铁路项目上达成协议;今年8月,由中铁公司承建的柬埔寨德崇扶南运河项目开工,将为柬埔寨打开出海通道。此外,仍由中铁公司承建的联通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的匈塞铁路,也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样板工程。
共建“一带一路”是百年大计,“互联互通”是前二十年的重点,把“一带一路”沿线联结起来,中国这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就有了坚强支撑。
香港市民应认识到,下好“一带一路”这盘大棋,不能计较一时一地暂时得失,而应以几十年、上百年的视野来审视和观察利弊得失。只有这样,“读懂中国”才能不跑题、不偏倚。
中国必须维护发展权利
沙利文前脚刚走,耶伦又声称不排除访华。这些年来,美国从未停止过给中国找麻烦,也从未停止过对中国作出承诺。中美竞争与竞合的大戏反复上演,令不少香港市民看不懂。
其实,中美之间矛盾的根源就一条:美国不希望中国顺利发展,中国坚决维护发展的权利。
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南海;无论是在科技领域,还是在经贸舞台;无论是自己挑事,还是联合盟友一起出手。美国对中国所做的一切,都是对中国崛起充满焦虑的体现,处处防范、围堵、抹黑、打压中国。
王毅与沙利文的战略沟通对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王毅提出了中美两个大国的正确相处之道须把握五点:一是中美关系要保持正确方向,关键在于两国元首把舵引航;二是中美两国要避免冲突对抗,关键在于遵守三个联合公报;三是中美互动要顺利开展,关键在于平等相待;四是中美关系要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巩固民意基础;五是中美双方要实现和平共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认知。
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这显然是错误的,中国决不会接受;美国支持和武装“台独”势力,显然触及了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利益,中国决不会接受;美国希望把中国压制在产业链低端,永远只能赚取一点血汗钱,中国决不会接受。——这一切,都是中美关系的焦点。
可以预见,中美之间的矛盾短期不可能消失,中美关系的磕磕碰碰将长期存在。直到有一天,美国发现已无法阻止中国与自己“并行”,他们才会彻底放下架子,找到与中国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
香港市民认识中美关系,不能陷入美国政客和媒体设置的“逻辑陷阱”,而应看到中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拨开云雾,认清本质。
中国是一部巨著,“读懂中国”需要大视野、大格局、大胸怀、大智慧。“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国家的一份子,香港市民应站在国家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就能找到正确的解读路径。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的致辞指出:“在新的起点上,大家要用好‘一国两制’这一最佳制度,把‘一国两制’的红利最大化,使其优势充分彰显释放,绘就‘一国两制’更加丰富多彩的美丽画卷。”
夏主任传达了中央对香港的厚望,香港要绘就“一国两制”更加丰富多彩的美丽画卷,“读懂中国”是一堂必修课。香港市民应全面系统、理性客观地“读懂中国”。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原文刊发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10/qqHyQAff5gDZofu6OE3D4YtCUSY70lDIomY.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