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近日,享誉两岸四地的中华美食的代表——鼎泰丰爆出大料:鼎泰丰在北京、天津、青岛、厦门、西安等城市的14家分店,将陆续于2024年10月31日前结束营业。
鼎泰丰小笼包专卖店于1972年创建于台湾地区;1993年,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世界10大美食餐厅之一”。在台湾,它已成为中华传统美食的代表 ,很多来自各地的游客“台湾行”必到鼎泰丰品尝小笼包。2001年,鼎泰丰进入内地市场。鼎泰丰在全球有180家门店,现在要一次性关闭14家门店,缩水了近十分之一,这在行业内引起很大震动。
“明星餐饮”的一举一动,折射出市场瞬息万变的最新动向。从鼎泰丰关闭14家门店,可以看出内地消费市场的变化,这对于香港餐饮业、零售业、乃至整个服务业转型升级亦有重要启示。
高端消费不再吃香
鼎泰丰虽然主打是小笼包,属于小吃类,却具备高端餐饮的两大特征:品质高,价格高。
先说品质高。鼎泰丰小笼包食材经过精选、配料堪称一流,保证了口味;制作的标准十分严格,令餐饮界非常推崇的是其“5克的皮,16克馅,18个褶,上笼蒸4分钟”,标准化制作确保到世界各地都不走样。服务方面也堪称一流,有报道称,在鼎泰丰的新人培训中,甚至有专门“听筷子掉落声音”的课程,服务员要学会“听声辨位”,确保顾客“有呼必应”。
再说价格高。在北京的鼎泰丰门店,人均消费二三百元,堂食还要加收10%的服务费。按说人均消费并不算太高,但仅吃几个包子就花费这么多,属于小吃中的“天花板”了。
鼎泰丰官网称,关闭14家门店的原因是“店面租赁到期”。但据中国台湾电视新闻报道,鼎泰丰今年1—7月份,华北14家门店初估亏损达到4,480万元。看来亏损才是真正原因。
其实,鼎泰丰关闭14家门店的背后,是一大批高端消费的门店相继关闭。比如,在上海,位于黄浦江畔的高端餐厅L‘Atelier 18暂停营业,位于进贤路的 Osteria 生蚝海鲜餐厅、南京西路上的 KOR SHANGHAI、巨鹿路里的上海玉芝兰也相继歇业关店。
上海是国内高端餐饮最成熟的城市之一。红餐大数据显示,去年5月,上海人均单价在500元以上的餐饮店占餐饮总门店数量为1.35%,约有2700多家。到了今年7月,这个数字已减少了1,400多家。
高端餐饮的经营困境,折射出两个现象:其一,随著众多国际知名品牌进入内地,高端餐饮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持续衰减,消费者在“尝鲜”后进行反复比较,更看重性价比,不再盲目跟风。其二,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消费者精打细算,选择消费降级。鼎泰丰14间门店的落幕,标志著中高端消费市场的冷风和困境。
质优价廉必受青睐
鼎泰丰关闭14家门店是个案,高端餐饮遭遇困境也仅仅是“冰山一角”。事实上,中国消费市场整体情况都发生了变化。
尼尔森IQ中国发布的《2023年中国消费者洞察暨2024年展望》显示,43%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将严格把控整体花费金额,37%的受访者表示将改变消费方式寻求最优价格、更低价格产品。
就香港而言,这一变化早就表现出来了。2023年1月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以来,呈现出两个令人预料不到的情况。一是“港人北上”消费成潮,二是内地游客来港“旺丁不旺财”。
香港市民北上消费,内地游客在港消费不高,都说明大家更看重内地消费质优价廉。究其原因,三年疫情期间,无论是香港居民、还是内地居民,收入缩水;疫情过后,内地和香港股市、楼市低迷,经济恢复缓慢,人们收入不及预期,只好压缩开支。
去年以来,行政长官李家超及特区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拉动本地消费,特别是推展“盛事经济”以吸引游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受大环境的影响,提振本地消费还需要多方努力。
以零售业为例,特区政府统计处8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香港零售销售额年率下降11.8%。这一跌幅创下2023年以来的新高。据特区政府新闻处8月1日公布的消息,2024年上半年,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计同比下跌6.6%。扣除其间价格变动后,上半年零售业总销货数量的临时估计同比下跌8.2%。
香港零售业不振,也波及到租赁业。比如,7月30日,恒隆地产发布上半年财报,称受香港零售及写字楼市况不佳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跌55.7%。其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物业租赁收入同比下跌7%。由此看来,消费市场的变化,影响很广很深。
“皇帝女儿”开始“愁嫁”
鼎泰丰关闭14家门店与香港本地消费不振其实有同一个原因:消费者越来越看重性价比。这再次提示香港的旅游、零售、餐饮、酒店等相关业界,“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过去,香港必须主动求变!商界应该认识到以下三个重要问题:
其一,香港零售业的优势持续衰减。香港“买全球,卖全球”曾经创造了商业传奇。主要原因是香港没有消费税,奢侈品有价格优势。但随著奢侈品厂商实施“全球定价”策略。同时,随著网上购物、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海淘”、“海外代购”等多元模式的产生,以及内地在免税品进口方面有所松动,香港“购物天堂”面临来自多个方向的冲击。
其二,香港本地消费与内地形成了逆差。过往,内地游人热衷于到香港大把花钱;现在,香港人热衷于到内地消费。这种改变不是偶发的,也不是暂时的,如果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美元加息致港币相对于人民币增值”这一个原因,势必会进入误区。事实上,内地这些年消费市场的变化巨大,能满足香港市民的各种需求。香港要留住本地消费,必须有治本之策。
其三,中央很给力,香港须努力。今年以来,为支持内地游客到港澳消费,中央两次出台政策,把港澳“个人游城市”由49个增至59个;接著又把内地游客港澳购物免税额度由5,000元提高至15,000元。中央放宽了政策,内地游客就必然暴增吗?游客来了就必然大把消费吗?关键还要看香港怎么做。如果依然以“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做生意,注定是没有前途的。香港相关业界不能坐等政策红利,而应根据消费市场的变化,主动拿出求变之策。
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的致辞指出:“大家不能用昨天的老眼光看待今天的新形势,不能用昨天的旧思维解决今天的新问题,需要团结一致向前看,多用新思维、新办法、新路径解决面临的问题”。夏主任的这段话十分中肯、十分到位。
鼎泰丰大规模闭店,是消费市场变化的又一个信号,再联想到夏主任所说“不能用昨天的老眼光看待今天的新形势,不能用昨天的旧思维解决今天的新问题”,香港相关业界到了深入反思、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的时候了。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3/VWtfY4OKzLzuERP2p7BB3emxkO91cv2kPMv.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近日,享誉两岸四地的中华美食的代表——鼎泰丰爆出大料:鼎泰丰在北京、天津、青岛、厦门、西安等城市的14家分店,将陆续于2024年10月31日前结束营业。
鼎泰丰小笼包专卖店于1972年创建于台湾地区;1993年,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世界10大美食餐厅之一”。在台湾,它已成为中华传统美食的代表 ,很多来自各地的游客“台湾行”必到鼎泰丰品尝小笼包。2001年,鼎泰丰进入内地市场。鼎泰丰在全球有180家门店,现在要一次性关闭14家门店,缩水了近十分之一,这在行业内引起很大震动。
“明星餐饮”的一举一动,折射出市场瞬息万变的最新动向。从鼎泰丰关闭14家门店,可以看出内地消费市场的变化,这对于香港餐饮业、零售业、乃至整个服务业转型升级亦有重要启示。
高端消费不再吃香
鼎泰丰虽然主打是小笼包,属于小吃类,却具备高端餐饮的两大特征:品质高,价格高。
先说品质高。鼎泰丰小笼包食材经过精选、配料堪称一流,保证了口味;制作的标准十分严格,令餐饮界非常推崇的是其“5克的皮,16克馅,18个褶,上笼蒸4分钟”,标准化制作确保到世界各地都不走样。服务方面也堪称一流,有报道称,在鼎泰丰的新人培训中,甚至有专门“听筷子掉落声音”的课程,服务员要学会“听声辨位”,确保顾客“有呼必应”。
再说价格高。在北京的鼎泰丰门店,人均消费二三百元,堂食还要加收10%的服务费。按说人均消费并不算太高,但仅吃几个包子就花费这么多,属于小吃中的“天花板”了。
鼎泰丰官网称,关闭14家门店的原因是“店面租赁到期”。但据中国台湾电视新闻报道,鼎泰丰今年1—7月份,华北14家门店初估亏损达到4,480万元。看来亏损才是真正原因。
其实,鼎泰丰关闭14家门店的背后,是一大批高端消费的门店相继关闭。比如,在上海,位于黄浦江畔的高端餐厅L‘Atelier 18暂停营业,位于进贤路的 Osteria 生蚝海鲜餐厅、南京西路上的 KOR SHANGHAI、巨鹿路里的上海玉芝兰也相继歇业关店。
上海是国内高端餐饮最成熟的城市之一。红餐大数据显示,去年5月,上海人均单价在500元以上的餐饮店占餐饮总门店数量为1.35%,约有2700多家。到了今年7月,这个数字已减少了1,400多家。
高端餐饮的经营困境,折射出两个现象:其一,随著众多国际知名品牌进入内地,高端餐饮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持续衰减,消费者在“尝鲜”后进行反复比较,更看重性价比,不再盲目跟风。其二,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消费者精打细算,选择消费降级。鼎泰丰14间门店的落幕,标志著中高端消费市场的冷风和困境。
质优价廉必受青睐
鼎泰丰关闭14家门店是个案,高端餐饮遭遇困境也仅仅是“冰山一角”。事实上,中国消费市场整体情况都发生了变化。
尼尔森IQ中国发布的《2023年中国消费者洞察暨2024年展望》显示,43%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将严格把控整体花费金额,37%的受访者表示将改变消费方式寻求最优价格、更低价格产品。
就香港而言,这一变化早就表现出来了。2023年1月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以来,呈现出两个令人预料不到的情况。一是“港人北上”消费成潮,二是内地游客来港“旺丁不旺财”。
香港市民北上消费,内地游客在港消费不高,都说明大家更看重内地消费质优价廉。究其原因,三年疫情期间,无论是香港居民、还是内地居民,收入缩水;疫情过后,内地和香港股市、楼市低迷,经济恢复缓慢,人们收入不及预期,只好压缩开支。
去年以来,行政长官李家超及特区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拉动本地消费,特别是推展“盛事经济”以吸引游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受大环境的影响,提振本地消费还需要多方努力。
以零售业为例,特区政府统计处8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香港零售销售额年率下降11.8%。这一跌幅创下2023年以来的新高。据特区政府新闻处8月1日公布的消息,2024年上半年,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计同比下跌6.6%。扣除其间价格变动后,上半年零售业总销货数量的临时估计同比下跌8.2%。
香港零售业不振,也波及到租赁业。比如,7月30日,恒隆地产发布上半年财报,称受香港零售及写字楼市况不佳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跌55.7%。其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物业租赁收入同比下跌7%。由此看来,消费市场的变化,影响很广很深。
“皇帝女儿”开始“愁嫁”
鼎泰丰关闭14家门店与香港本地消费不振其实有同一个原因:消费者越来越看重性价比。这再次提示香港的旅游、零售、餐饮、酒店等相关业界,“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过去,香港必须主动求变!商界应该认识到以下三个重要问题:
其一,香港零售业的优势持续衰减。香港“买全球,卖全球”曾经创造了商业传奇。主要原因是香港没有消费税,奢侈品有价格优势。但随著奢侈品厂商实施“全球定价”策略。同时,随著网上购物、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海淘”、“海外代购”等多元模式的产生,以及内地在免税品进口方面有所松动,香港“购物天堂”面临来自多个方向的冲击。
其二,香港本地消费与内地形成了逆差。过往,内地游人热衷于到香港大把花钱;现在,香港人热衷于到内地消费。这种改变不是偶发的,也不是暂时的,如果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美元加息致港币相对于人民币增值”这一个原因,势必会进入误区。事实上,内地这些年消费市场的变化巨大,能满足香港市民的各种需求。香港要留住本地消费,必须有治本之策。
其三,中央很给力,香港须努力。今年以来,为支持内地游客到港澳消费,中央两次出台政策,把港澳“个人游城市”由49个增至59个;接著又把内地游客港澳购物免税额度由5,000元提高至15,000元。中央放宽了政策,内地游客就必然暴增吗?游客来了就必然大把消费吗?关键还要看香港怎么做。如果依然以“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做生意,注定是没有前途的。香港相关业界不能坐等政策红利,而应根据消费市场的变化,主动拿出求变之策。
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的致辞指出:“大家不能用昨天的老眼光看待今天的新形势,不能用昨天的旧思维解决今天的新问题,需要团结一致向前看,多用新思维、新办法、新路径解决面临的问题”。夏主任的这段话十分中肯、十分到位。
鼎泰丰大规模闭店,是消费市场变化的又一个信号,再联想到夏主任所说“不能用昨天的老眼光看待今天的新形势,不能用昨天的旧思维解决今天的新问题”,香港相关业界到了深入反思、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的时候了。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3/VWtfY4OKzLzuERP2p7BB3emxkO91cv2kPMv.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