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教育局公布由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公民、经济与社会课程指引(中一至中三)》(2024)(《指引》),供学校于2024/25学年在中一级正式推行,以取代生活与社会课程。鉴于坊间有评论认为《指引》中有关性教育的教材(教材)传递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如在性教育部分提及“当情侣未能承担婚前性行为的后果例如未婚怀孕、法律后果、情绪困扰等,应坚决拒绝婚前性行为”),教育局其后在网上专栏发文就课程的目标以及如何透过该课程推动性教育进行回应。
笔者现撰文冀就教育局的回应分享本人的看法及见解,向读者提供另一个视角。
《指引》由谁编订?
根据《指引》引言所述,《指引》的编订工作由行政长官委任的独立咨询组织——课程发展议会辖下的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委员会及其成立的检视和修订生活与社会(中一至中三)专责委员会负责相关工作。至于引起争议的教材部分,则是由教育局课程发展处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组委托香港公开大学(现为都会大学)的教育及语文学院开发。
关于教育局回应的看法
教育局的回应主要分为“合情合法的亲密关系”、“社会各界期望保护学生”及“携手推展性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三部分,笔者将逐一展开说说。
合情合法的亲密关系
何谓“合情”?教育局给予的解释是“合乎情礼的亲密关系”,所以向学生提供的性教育课程内容既肯定了向往亲密关系是自然的发展(发乎情),亦提醒学生必须谨守规范(止乎礼)。
“情”与“礼”有著千丝万缕的关系,“发乎情”是人之本性,人在某些情境下或许会对某人产生一种情愫,“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但人之所以为人,最关键核心的要素是人懂得“止乎礼”,懂得以礼义调节情感,不会放任情绪泛滥。
中国自古就有“礼义之邦”的美誉,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曾说过“礼是中国文化之心”。要做到“明礼守礼”,须以“克己”为根;要学会“克己律己”,正确的引导不可或缺。至于何种引导方为正确,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但笔者想指出,相关教材内建议的“自我订立亲密界限的承诺”(MyCommitment)只是其中一种“克己”方式。
那“合法”又从何谈起?根据香港大学法律与科技研究中心设立的社区法网指出,虽然16岁以下女童在明白有关行为本意的情况下同意性交,强奸罪不成立;但即使女童同意性交,被告人仍可因《刑事罪行条例》第124条“与年龄在16岁以下的女童性交”被定罪,最高刑罚可被判监禁5年。若涉案女童未满13岁,《刑事罪行条例》第123条则适用,最高刑罚是终身监禁。
不论是第123或124条,被告人都须负上严格法律责任。一旦证实女童在性交时确实未满13岁或16岁,即使被告人真诚相信该女童已年满13岁或16岁,该被告人仍会被定罪。
可见,仅从课程对象(即12至14岁尚未成年的初中学生)相关行为的法律后果来看,相关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社会各界期望保护学生
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者的正确性知识水平不足,加上近年来网络的便利和发达导致青少年接触色情资讯的机率大大增加。
“应坚决拒绝婚前性行为”之目的是提高未成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学生在思想和条件均未成熟的情况下,因两情相悦或其他原因“尝禁果”,如教育局的回应所言“犯下不可逆转的过失,影响自身外也祸及他人,终身抱憾”。
具体而言,未成年学生情感的一时泛滥,可能会引致未婚先孕、奉子成婚,甚至终止学业等后果,亦增加了感染性病、堕胎等的风险。所以学生在尚未掌握充分资讯的情况下作出的所谓“知情决定”,既对自己和他人(包括“小恋人”)不负责任,不成熟的夫妻或父母关系亦会衍生不少社会问题。其中,小夫妻因无法承受抚养孩童的压力而出现抑郁症状和自杀念头,甚至虐儿倾向的案例,并不鲜见。
至于社会效益方面,在本应专注学业、追求个人成长的阶段因一时冲动“中道崩殂”,导致伤仲永的故事一再发生,对于社会无疑是莫大的损失。
因此,课程以保护学生为目标的初衷非常值得社会各界支持。
携手推展性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习主席勉励我们要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促进完善和落实生育支持政策。
笔者认同教育局提出的有关性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成为有整全价值观的人”,亦同意“要有效向学生进行包括性教育的价值观教育,不能单靠学校”。
其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习主席指出“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学校、家长、特区政府及社会各界应共同守护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实践合宜行为。
总括而言,培育学生整全的价值观,不仅适用于推行正确的性观念,对于我们希望香港建立怎样的社会、怎样的生活环境,及怎样的整体社会文化亦尤为重要。
正如行政长官所言“政府须具有主导性”,《指引》无疑为香港以初中生为对象的性教育课程提供了具建设性的重要引导。同时,笔者亦相信课程的编订已交予课程发展议会价值观教育常务委员会(负责建议/检讨相关课程政策,提倡新课程措施,以及确保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整体课程发展方向)审视,确保价值观教育切合实际和符合整体的课程发展方向。纵然相关支援教材或有商榷之处,但课程将价值观教育融入针对初中生的性教育当中的初衷,值得全社会肯定。
https://minio.bau.com.hk/zjsp/93CIIkhe72C1pfwDdcnAeTGgsuCRYeM5.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