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黄钰洁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包陪庆、曹其镛等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习近平指出,多年来,你们传承先辈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积极创新创业、捐资助学,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薪火相传的爱国心、桑梓情。习近平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凝心聚力、携手奋斗。希望你们继续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大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近代以来,一大批宁波人走出宁波、重工兴商,逐渐形成了心系祖国、步履四海的商人群体,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他们被称为“宁波帮”。1797年,宁波人在上海的第一个同乡团体“四明公所”建立,而后,勇于拼搏、筚路蓝缕的宁波商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开创众多第一:第一家华商银行、上海第一家证券物品交易所、第一家中资轮船航运公司等,“宁波帮”亦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十大商帮”之一。著名爱国爱乡人士包玉刚、王宽诚、邵逸夫、董浩云、曹光彪、李达三等都是“宁波帮”的代表人物。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号召40周年,习近平主席在浙江工作期间,亦多次对“宁波帮”人士表示关心并寄予殷切期望。站在这一历史节点,我们回望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大浪淘尽后,金石般历久弥新的“宁波帮”精神。
故事从一根跳绳、一家毛纺厂、一座教学楼说起
一根跳绳,牵系起中英两国。1955年,包玉刚从一艘旧货船开始,在香港白手起家,环球航运集团由此创立并迅速发展壮大,他本人也成为全球第一大私人船东。1976年,他作为封面人物登上美国《新闻周刊》,其“世界船王”的称号,即是由此而来。上世纪80年代初,中英两国就香港回归谈判曾一度陷入僵局。据包玉刚长女包陪庆回忆,父亲得知此事后,专程拜访撒切尔夫人,送上一根普通的跳绳作为“神秘大礼”,表示作为首相要关心身体健康,将撒切尔夫人逗乐,化解了尴尬气氛。实际上,包玉刚是借此向撒切尔夫人带来自己已向英国订购价值1亿英镑的造船订单的消息。在当时,英国造船业已陷入倒闭窘境,英国政府面对著无法负荷船厂运营成本、亦难以接受大批工人失业后果的两难困境。包玉刚的这笔订单,无疑成为全球航运界效仿的风向标。他还邀请撒切尔夫人以非官方身份至上海为自己定制的轮船剪彩,实际是希望对方可以实地看看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的中国,让其知道,香港回归才是正确的道路。最终,中英谈判出现转机。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包玉刚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并在后来受政府邀请担任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推动工作,为香港回归不遗余力。而包玉刚等捐建的宁波大学,则开启了改革开放后侨胞捐资创办内地高校的先河。
一家毛纺厂,建起了外界对投资中国的信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之时,内地仍百业待兴。曹光彪在拜会时任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陈诚宗,了解到国家希望把国产毛纺产品销往海外以多创外汇后,当即决定在内地投资开办一家毛纺厂——这对于当时已成为“毛纺大王”、所创办的永新公司业务遍及全球的他来说,并不是一笔稳妥的决定。工科出身的曹光彪长子曹其镛曾向父亲提出再观望的建议,但“哪怕亏掉所有投资也值得做,因为这对国家发展有用”,曹光彪幼子曹其东回忆父亲当时曾这样说道。建厂的材料不足,就从境外运,生产的技术不够,就带著工人出去学,一步一步地,这座由香港出资、内地办厂,开创了“三来一补”贸易先河的香洲毛纺厂,在珠海建立起来了。投资700多万,曹光彪为国家打开了创收外汇的新渠道,他也因此成为首位在内地投资设厂的港商。1985年港英时期,英资对航权实行垄断,面对港英当局的有意打压,曹光彪仍坚持从一架飞机做起、从在利润客流低的航线做起,一路坎坷地创办起了一家华资主导的航空公司,见证了当时香港人在民航事业的理想。临终时,他则嘱托将自己名下的财产全部捐赠予清华大学,以助力其“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秉持著“中国未来发展在于科技”,他在晚年于宁波老家投资收购了一家光学仪器厂,立志发展高端科研仪器,投资创办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有需要”,这正是曹光彪贯穿一生的信念。
一座教学楼,庇护了万千学子的求学梦。作为香港电影制作人、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创办人之一,邵逸夫见证了香港电影从上世纪50年代的起飞到80年代中期的繁华,更留下了华人近现代史上的影视传奇。1985年开始,邵逸夫持续捐助内地。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只有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据统计,邵逸夫捐赠内地的科教文卫事业合计近47.5亿港元,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修建逸夫大楼近3万座,遍布31省市区,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点亮一片教育之光。2002年,在夫人邵方逸华的全力支持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成立,以激励和表彰醉心科研的科学家,并嘉奖他们的科学发现。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时,有网友发悼词:“你或许不认识邵逸夫,但你的生命中或许会有一座‘逸夫楼’。”
国之所需,己之所求。这样的爱国爱港“宁波帮”企业家,还有很多。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他们化自身为磐石,为桥墩,为祖国与香港,为国家与世界,建起了坚实的一架桥梁。而“宁波帮”精神,经时代的磨砺而愈发突显,并被后人所薪火相传。

“宁波帮”精神在后人身上延续
回归当下,“宁波帮”后人在从父辈手中接过重担的同时,亦以父辈之基业为根基,继承父辈将自身前途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的“宁波帮”精神。
现任香港环球航运有限公司董事的“世界船王”包玉刚长女包陪庆,热心内地教育事业,在浙江大学成立“包玉刚国际基金”“包氏讲座教授基金”,面向海内外招聘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先后为宁波大学捐赠两栋教学楼。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之际,创办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融合国际教育理念的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2023年,由包陪庆发起的紫荆汇项目落成“启航”,作为一个非牟利机构,其名取自香港而坐落于宁波,寓意其汇聚海内外“宁波帮”人士、沟通长三角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合作,为宁波和香港的繁荣发展作贡献的初心。在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后,她表示:“感动,感恩!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是对宁波籍香港企业家的厚爱和关怀。此刻,我的内心涌动著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温暖。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勉励我们继续发挥各自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我们将秉承父辈爱国爱港爱乡传统,积极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发展大局,充分发挥香港在人才、金融、航运上的优势,进一步搭建好甬港交流平台,加强交流的频度,提升交流的高度,加快交流的速度,汇聚更多更大的力量来发展宁波、建设国家。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将继续为提升内地教育水平贡献力量,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青年。”
香港永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香港百贤教育基金会创始人曹其镛在收到回信后表示,“由衷感谢国家主席习近平给我们一众祖籍宁波下一代人的勉励,习主席的回信令人深感激动和鼓舞。今天,国家的发展是几代人努力不懈的辛劳成就。父亲曹光彪一生只不过做了每个中国人应该做的贡献。我们很荣幸近年在永新光学研发制造的中国第一台太空显微实验仪,在中国空间站实现了太空课堂。现在,香港进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展望未来,机遇挑战并存。我们会继续传承上一代爱国爱港的精神,在自身领域努力,服务和贡献香港和国家所需,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曹光彪幼子曹其东如今是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永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永新光电实业有限公司董事等。他曾积极开展调研,积极建言,提出加快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等建议。此次收到习主席回信后,他将其称为自己“一辈子中最为特殊、最为珍贵的经历”。他提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让我倍感幸福、深受鼓舞,坚定了我们科技创新、实业报国的决心和信心。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为我们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永新’的含义,就是永远创新;‘永新’的使命,就是科技强国。我们将牢记习近平主席的关怀和嘱托,持续创新,深入推进跟内地高校的合作,向全世界的先进企业学习,更好融入全球发展,以更高水平的科技实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在竞争中和全球伙伴实现互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甬港两地情谊历久而弥新
宁波与香港这两座城的故事,还在被后人接力续写。世界中华宁波总商会、香港宁波同乡会、香港甬港联谊会等组织积极推动深化两地合作,“香港浙江周”开展、甬港经济合作论坛等各类活动举办、组织两地青年团互访交流、深化甬港两地教育交流合作,甬港情谊日益加深,也因这群人的血脉相连与赤子之心而日益牢固。
世界中华宁波总商会会长李德麟表示,“世界中华宁波总商会将牢记习近平主席的勉励和嘱托,进一步发挥联系海内外甬商的优势,凝聚更大的力量,互叙友情,共谋发展,吸引动员更多全球甬商投资宁波、建设国家,为民族复兴大业、香港长期稳定繁荣、家乡建设凝聚起最广泛的力量”。
香港宁波同乡会会长范久祥表示,“香港宁波同乡会将牢记习近平主席的嘱托,发挥同乡会的独特优势,始终心怀家国,始终心系宁波,始终团结乡亲,组织更多香港年轻人到内地学习参观,开拓视野,增进了解,让爱国心、桑梓情薪火相传,引导广大宁波乡亲服务家乡、服务浙江、服务全国发展,让一代代宁波籍海内外人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孙荣良表示,“我们要将感恩感动转化为实际行动。长辈一直教育我们,要爱国、爱乡、爱港。我们将在习近平主席重要回信精神指引下,把年轻人培养好,让前辈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凝心聚力、携手奋斗。香港甬港联谊会将对标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回信的殷切期望,推动甬港两地更高层次的‘双向奔赴’,实现两地的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同时,积极服务国家整体发展大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而新一代的“宁波帮”青年,也正不断续写“合力兴家乡、襄助遍寰宇”的时代新篇。从狮子山脚,回到甬江之畔,对于爷爷曹光彪,曹志欣印象最深的是:“从小到大,爷爷经常教导我们,一个国家的基础是实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要从基层做起。”在香港长大的他,选择回到宁波工作,从永新光学市场部最基层的工作做起。在他眼里,“宁波帮”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务实和敢为。“船王”包玉刚的外孙包文骏,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的创办人,通过办学推动国际教育事业。著名爱国实业家包达三曾孙、第四代“宁波帮”代表包鸿勋与父亲包言正一同在香港创立非营利公益组织“包达三基金会”,启动“共创未来香港青年内地交流计划”,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青年加深联系、深入了解祖国提供广阔平台,并为他们发掘更多学习和就业创业机会……
从甬江之畔,来到狮子山脚,从白手起家奋发图强,到深耕不辍实业兴邦,他们从零开始,以商业作为起点,却以无穷尽的家国情无私回馈故乡的故事不胜枚举,亦在此刻不断发生、延续。而使这份情感跨越山海、跨越时代,得以在代代后人间薪火绵延的,正是他们以个人之拼搏,服务国家之所需的拳拳赤子心和悠悠爱国情。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综合整理,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9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29/H8kMFDKLfM1mfUO6xjOo8ZDd9ktN60S0BN6.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