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是香港治理的一个难题,也是一个重大课题。
今年2月,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来港考察调研时深入社区,与地区人士沟通交流,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社区客厅”。夏主任指出,区议员、地区“三会”和关爱队成员要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国爱港,发挥特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桥梁作用。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报告率先提出,在香港18区成立“地区服务及关爱队伍”,以凝聚社区资源和力量,支持地区工作和加强地区网络。去年第三季,全港18区452个关爱队全部成立,与区议会、地区“三会”一同承担起基层治理的责任。至此,“关爱队”三字与香港基层、与香港普逻大众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如今,关爱队运行已满一年,行政长官又紧锣密鼓地在准备新一份施政报告。从笔者观察和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来看,关爱队真正把关爱送到了基层市民中间,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服务体系,整合政、商、民三方资源,形成了服务市民的合力。关爱队,这一创造发明,堪称本港基层治理的一大亮点。
既有“涓涓爱流”,又有无疆大爱
“关爱队是干什么的?”一句话,关爱队的作用体现在日常关爱的“涓涓细流”。感受最深的是社区老人、残障人士、长期病患人士、㓥房住户和少数族裔。十八区的关爱队成立后,挨户探访,询问社区人士的需求,留下联系方式,随时可以求援。简单的家居维修和清洁,有人帮忙了;安全隐患,有人上门关注检查了;申请和预约公共服务,有人协助了……
弱势群体理应得到社会最多关爱。——这个道理人们广泛认同,但要精准落地并非易事。452个关爱队覆盖全港,每队8到12人,每个人联系一部分社区居民,情况了如指掌,服务更具针对性。
关爱队的作用还体现在大灾大难面前的的无疆大爱。去年夏天,台风“泰利”、“苏拉”及“小犬”先后袭港,得到天气预报后,全港各区的关爱队迅速行动起来,入户巡查。提示安全防范措施,帮助居民加固窗户;台风过后,又清理倒塌的树木和交通路牌等杂物。
今年4月10日,佐敦华丰大厦发生三级火警后,各区关爱队在地铁站、医院、现场、临时庇护中心等地协助受影响的居民和旅客,油尖旺全数20个关爱队更是一连五日出动,动员超过200名队员及义工,不分早晚轮流当值,有关爱队队员为赤脚逃生的居民购买拖鞋;在大厦解封后为居民购买临时门锁;在大厦升降机未恢复运作前步行到每一层,了解住户需要……
关爱,从“平常时日”到“非常时期”,让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统领全港关爱队伍的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透露了这一大串数字:仅去年第三季关爱队全面启动到今年1月底,关爱队合共探访超过30000个长者户及其他有需要住户,提供了超过7000次家居或其他支持服务,协助处理突发或紧急事故超过200次,并举办了超过1700项地区活动。
既解决共性难题,又解决个性难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同社区、不同群体的呼声千差万别,怎样满足不同诉求?关爱队在服务市民的过程中观察、总结、改进工作。
有关爱队成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每个月都会接到社区居民很多电话,他们定期分析居民诉求,筛选出带有共性的问题,上报给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对带有个性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
比如,荃湾区的马湾关爱队遇到的就有一个“个性难题”。马湾岛不足1平方公里,住著近2万人。由于全岛施行交通管制,岛上老人就近看病只能依靠唯一一家西医诊所,马湾关爱队成立后筹划中医义诊。每月第一个星期四,两位中医师受邀从岛外前来乡事委员会坐诊。预先登记的居民们按分配时段陆续到来;有些老人行动不便,关爱队成员就上门接送。
“共性难题”,难在发现。关爱队在千头万绪中发现带有普遍性、趋势性、规律性的问题,上报特区政府关注,并提供解决难题的建议。“个性难题”,难在化解,由于难题“小众化”,政府资源难以照顾,需要关爱队自己“开方”、自己“下药”。从一年的实践看,关爱队在解决两个难题上都有建树、都有成效。
既要行政统筹 ,又要市场运作
行政长官李家超关于建立地区关爱队的“设计图”很具科学性、前瞻性,把全港十八区划分成452个小区,并于每小区设立1队关爱队,每队成员人数约8至12人,包括队长和副队长各1名,该区民政事务专员为区内所有关爱队的“指挥员”。
从这样的设计来看,452支关爱队如同452根“毛细血管”,一头深入肌体各个部位,一头连接著“主动脉”,由此形成了一张“关爱网”,全覆盖、无遗漏;同时,由民政事务专员任区内所有关爱队的“指挥员”,行政长官和民政事务及青年局局长亲自担任“总指挥”,则把政府治理和基层治理联通起来,确保信息畅通、力量协调、齐驱并进。
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无疑是一位态度坚定、工作细致的落实者。十八区、452支关爱队、4500多人,服务750万市民,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麦美娟从立法会议员“转赛道”,首次担任特区政府问责官员,事不避难,志不求易,知难而进。落实行政长官“设计图”的措施可圈可点。
其一,严格甄选。第一阶段评审负责团体资格,确保选定的团体爱国爱港,能支持和配合政府的领导,具备一定地区网络和服务经验,拥有跨区域动员能力,并能凝聚和寻求社会资源。第二阶段为评审建议书。由通过首阶段甄选的团体就小区工作提交服务建议书,进行比选,择优选用。
其二,KPI考核。每队关爱队的服务期为两年,因应小区情况,制定不同的KPI,若负责团体在两年后不达标,会影响其下次申请关爱队。
其三,试点先行。去年4月,南区在全港率先成立关爱队并投入服务,为关爱队订立的KPI,南区关爱队全部达标或超标。先行先试,“试”出了爱心、信心和决心。
既用好政府资源,又用好社会资源
特区政府两年内为关爱队的每个小队提供80至120万港元资助;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关爱队运作,包括赞助、捐赠或使用内部资源等。
去年以来,社会各界支持关爱队的热情很高,许多地区成立关爱发展基金。比如,“西贡区关爱发展基金”筹集善款 800 万元,“东区各界关爱及发展基金”筹集善款1865万元,“中西区关爱服务及小区发展基金”筹集善款超过1000万元。
爱心人士不仅出钱亦出力。有医护人员参与关爱队牵头的义诊,有律师参与关爱队牵头的法律咨询服务,有的士司机参与关爱队牵头的接送患者及残障人士就医,更有许许多多的义工,参与关爱队组织的各类服务市民行动。
行政长官李家超曾说,成立关爱队旨在促进政府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为市民伸出援手,亦在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现在看来,这个目的初步达到了!
中央非常重视香港的基层治理,夏宝龙主任在去年和今年两次来港调研时,都强调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夏主任在会见特区政府官员时指出,香港要“以改革实现更好发展”。
如何“更好发展”?成立地区关爱队是香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改革创新之举,是香港“更好发展”的一大缩影。事实证明,香港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空间很大,只要路子对头、落实到位、效果明显,既能赢得市民的点赞,又能得到中央的肯定。改革是一场“马拉松”,香港需识变应变求变,透过改革令香港变得更美好!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27/B7g2QI6kTpdIwzwM4p7lCaUtXDufKP6695R.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是香港治理的一个难题,也是一个重大课题。
今年2月,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来港考察调研时深入社区,与地区人士沟通交流,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社区客厅”。夏主任指出,区议员、地区“三会”和关爱队成员要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国爱港,发挥特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桥梁作用。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报告率先提出,在香港18区成立“地区服务及关爱队伍”,以凝聚社区资源和力量,支持地区工作和加强地区网络。去年第三季,全港18区452个关爱队全部成立,与区议会、地区“三会”一同承担起基层治理的责任。至此,“关爱队”三字与香港基层、与香港普逻大众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如今,关爱队运行已满一年,行政长官又紧锣密鼓地在准备新一份施政报告。从笔者观察和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来看,关爱队真正把关爱送到了基层市民中间,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服务体系,整合政、商、民三方资源,形成了服务市民的合力。关爱队,这一创造发明,堪称本港基层治理的一大亮点。
既有“涓涓爱流”,又有无疆大爱
“关爱队是干什么的?”一句话,关爱队的作用体现在日常关爱的“涓涓细流”。感受最深的是社区老人、残障人士、长期病患人士、㓥房住户和少数族裔。十八区的关爱队成立后,挨户探访,询问社区人士的需求,留下联系方式,随时可以求援。简单的家居维修和清洁,有人帮忙了;安全隐患,有人上门关注检查了;申请和预约公共服务,有人协助了……
弱势群体理应得到社会最多关爱。——这个道理人们广泛认同,但要精准落地并非易事。452个关爱队覆盖全港,每队8到12人,每个人联系一部分社区居民,情况了如指掌,服务更具针对性。
关爱队的作用还体现在大灾大难面前的的无疆大爱。去年夏天,台风“泰利”、“苏拉”及“小犬”先后袭港,得到天气预报后,全港各区的关爱队迅速行动起来,入户巡查。提示安全防范措施,帮助居民加固窗户;台风过后,又清理倒塌的树木和交通路牌等杂物。
今年4月10日,佐敦华丰大厦发生三级火警后,各区关爱队在地铁站、医院、现场、临时庇护中心等地协助受影响的居民和旅客,油尖旺全数20个关爱队更是一连五日出动,动员超过200名队员及义工,不分早晚轮流当值,有关爱队队员为赤脚逃生的居民购买拖鞋;在大厦解封后为居民购买临时门锁;在大厦升降机未恢复运作前步行到每一层,了解住户需要……
关爱,从“平常时日”到“非常时期”,让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统领全港关爱队伍的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透露了这一大串数字:仅去年第三季关爱队全面启动到今年1月底,关爱队合共探访超过30000个长者户及其他有需要住户,提供了超过7000次家居或其他支持服务,协助处理突发或紧急事故超过200次,并举办了超过1700项地区活动。
既解决共性难题,又解决个性难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同社区、不同群体的呼声千差万别,怎样满足不同诉求?关爱队在服务市民的过程中观察、总结、改进工作。
有关爱队成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每个月都会接到社区居民很多电话,他们定期分析居民诉求,筛选出带有共性的问题,上报给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对带有个性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
比如,荃湾区的马湾关爱队遇到的就有一个“个性难题”。马湾岛不足1平方公里,住著近2万人。由于全岛施行交通管制,岛上老人就近看病只能依靠唯一一家西医诊所,马湾关爱队成立后筹划中医义诊。每月第一个星期四,两位中医师受邀从岛外前来乡事委员会坐诊。预先登记的居民们按分配时段陆续到来;有些老人行动不便,关爱队成员就上门接送。
“共性难题”,难在发现。关爱队在千头万绪中发现带有普遍性、趋势性、规律性的问题,上报特区政府关注,并提供解决难题的建议。“个性难题”,难在化解,由于难题“小众化”,政府资源难以照顾,需要关爱队自己“开方”、自己“下药”。从一年的实践看,关爱队在解决两个难题上都有建树、都有成效。
既要行政统筹 ,又要市场运作
行政长官李家超关于建立地区关爱队的“设计图”很具科学性、前瞻性,把全港十八区划分成452个小区,并于每小区设立1队关爱队,每队成员人数约8至12人,包括队长和副队长各1名,该区民政事务专员为区内所有关爱队的“指挥员”。
从这样的设计来看,452支关爱队如同452根“毛细血管”,一头深入肌体各个部位,一头连接著“主动脉”,由此形成了一张“关爱网”,全覆盖、无遗漏;同时,由民政事务专员任区内所有关爱队的“指挥员”,行政长官和民政事务及青年局局长亲自担任“总指挥”,则把政府治理和基层治理联通起来,确保信息畅通、力量协调、齐驱并进。
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无疑是一位态度坚定、工作细致的落实者。十八区、452支关爱队、4500多人,服务750万市民,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麦美娟从立法会议员“转赛道”,首次担任特区政府问责官员,事不避难,志不求易,知难而进。落实行政长官“设计图”的措施可圈可点。
其一,严格甄选。第一阶段评审负责团体资格,确保选定的团体爱国爱港,能支持和配合政府的领导,具备一定地区网络和服务经验,拥有跨区域动员能力,并能凝聚和寻求社会资源。第二阶段为评审建议书。由通过首阶段甄选的团体就小区工作提交服务建议书,进行比选,择优选用。
其二,KPI考核。每队关爱队的服务期为两年,因应小区情况,制定不同的KPI,若负责团体在两年后不达标,会影响其下次申请关爱队。
其三,试点先行。去年4月,南区在全港率先成立关爱队并投入服务,为关爱队订立的KPI,南区关爱队全部达标或超标。先行先试,“试”出了爱心、信心和决心。
既用好政府资源,又用好社会资源
特区政府两年内为关爱队的每个小队提供80至120万港元资助;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关爱队运作,包括赞助、捐赠或使用内部资源等。
去年以来,社会各界支持关爱队的热情很高,许多地区成立关爱发展基金。比如,“西贡区关爱发展基金”筹集善款 800 万元,“东区各界关爱及发展基金”筹集善款1865万元,“中西区关爱服务及小区发展基金”筹集善款超过1000万元。
爱心人士不仅出钱亦出力。有医护人员参与关爱队牵头的义诊,有律师参与关爱队牵头的法律咨询服务,有的士司机参与关爱队牵头的接送患者及残障人士就医,更有许许多多的义工,参与关爱队组织的各类服务市民行动。
行政长官李家超曾说,成立关爱队旨在促进政府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为市民伸出援手,亦在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现在看来,这个目的初步达到了!
中央非常重视香港的基层治理,夏宝龙主任在去年和今年两次来港调研时,都强调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夏主任在会见特区政府官员时指出,香港要“以改革实现更好发展”。
如何“更好发展”?成立地区关爱队是香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改革创新之举,是香港“更好发展”的一大缩影。事实证明,香港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空间很大,只要路子对头、落实到位、效果明显,既能赢得市民的点赞,又能得到中央的肯定。改革是一场“马拉松”,香港需识变应变求变,透过改革令香港变得更美好!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27/B7g2QI6kTpdIwzwM4p7lCaUtXDufKP6695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