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八十后教师
在法国巴黎举办的2024年夏季奥运会完美落幕,接下来仍有残疾人奥运赛事的举行,下次夏季奥运会于2028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今届奥运会,中国香港代表团取得2金2铜的历史性佳绩。笔者认为可为同学们带来一些启示。
香港运动气氛更胜从前
香港都市人生活繁忙,经常缺乏运动,加上资讯、资源和地方所限,可以参与的运动项目选择有限。有三大原因令本港运动气氛提升:
第一,政府以上届东京奥运的经验,购入巴黎奥运转播权,由各家免费电视台播放,大部分电视台都拨出2个频道播放不同赛事。记得以前只有某电视台独家播放,市民对奥运项目的认知只能由电视台决定,始终同一时段有多项赛事举行,会优先播放港队和国家队有份的项目。现今网络发达,在网上平台也能追看不同的直播,让部分少人关注的项目包括七项全能(Heptathlon)、现代五项(Modern Pentathlon)等。
第二,近期教育局推行新政策,把体育科包含在升中呈分试一部分,加上有前港队著名泳手在推荐一名有潜质的学生参与联赛一事,揭示各类运动总会选拔种子过程的漏洞等,都提升家长、学生和市民对运动的关注度。
第三,与奥运的赛程编排有关。市民不会仔细看赛程表的,对赛程的认知,一般是先看跳水、羽毛球、乒乓球,再看体操,后看田径,这是往年转播受到局限带来的认知,其他项目包括剑击、单车、射箭、划艇、跆拳道等,随著有港队代表参与甚至取得奖牌,近年提升了关注度。由于剑击赛事举行得较早,港队一早就“奖牌落袋”,把气氛推上高潮,令不少市民有意追看余下项目,“挨眼瞓”也愿意,直至闭幕礼汤告鲁斯带走奥运旗帜为止。
我们从运动员身上能学到甚么?
除了坚持、永不放弃,展现决心、毅力和意志,发挥专业态度和体育精神等“Key Words”外,还有甚么值得学习?
多名运动员,无论是首次登上奥运场,还是有多次奥运经验的,都表示“享受站上奥运舞台”,究竟他们享受甚么?大家想像一下,在香港的体育赛事,除了足球、篮球外,有多少项目现场能把观众席全场坐满?各家学校的陆运会、水运会,虽然全场坐满,除了啦啦队比较积极外,同学相互打气,但气氛欠奉。相反,去到奥运场地,除了个别比赛场合有扰人嘈音和负面打气声外,大家看看大皇宫庄严宏伟,田径场上坐满数万名观众,聚集著全球顶尖运动员的殿堂,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潜能,更有机会打破世界纪录,当然能享受其中。
在奋斗途上要勇敢克服困难。“风之后”李丽珊指,体操代表石伟雄与江旻憓都是断韧带,他们都要去克服这样的困难。虽然奥运会的收获有唔同,但他们都会尽心尽力去表现自己,同时去享受比赛。
取得好成绩要积累经验。张家朗、何思蓓、江旻憓参加过多届奥运和世界赛事,终得奖牌。卢蔚丰作为首位出战奥运的香港跆拳道手,“背负着香港十多万跆拳道爱好者去作战”;在最后一天比赛中,单车代表李思颖哭著说自己能力不足,在能力、战术和发挥上都有问题,希望可以继续努力训练,改善自己体能和战术上的运用。正如其总教练达海飞所说的,要专注为内心想法而战,不要感到害怕,只能在没有尝试时才能完全感到失望。如果你尝试了而失败,起码有尝试,但你不尝试,肯定连赢的资格也没有。
把消极化为积极。江旻憓在决赛过程中,一直落后于对手,经过沉著应战,临场发挥经验和技巧,加上一点运气,最后“决一剑”得金牌。虽然被评述员指出是“消极打法”,但是积极追分的精神绝对值得学习。至于得到2面铜牌的何思蓓,泳总会长王敏超表示感到遗憾,而何思蓓的回应是值得欣赏的,她说可为港增光实属荣幸,已成功达成今季参赛目标。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去三年训练尽了自己努力,在比赛中做到自己最好,就觉得无遗憾。
期待香港市民能把奥运热潮转化为运动热潮,同学们在努力读书的过程中多参与运动,在过程中寻找个人特长和技巧。要珍惜前辈们以成绩争取得来的资源,更应像卢森堡乒乓球代表倪夏莲一样,订立目标之余更要享受过程。除了继续为香港运动员加油,也要为自己的未来目标努力奋斗,未到最后一刻都不要放弃。
来源:地区报《港纸》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15/JVAhxn6tqIOiCmrRxAW7aw6FpPqfHTLWoZM.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