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6日,140余名来自香港9所学校的青少年踏上了“港澳青年看祖国”的文化探索征途,不仅亲身感受到了青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叹为观止的自然生态、绿色发展的前沿实践,还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内核。研学活动结束后,部分香港学生记录下自己此行的见闻与感受,向中国西藏网投稿。本文作者为香港仁济医院第二中学学生张色耀。
说起青海,对于生活在南方的我而言,一直是个遥远且充满神秘感的地方。来之前,我对这里的了解一直停留在广袤的草原和严寒的高山上。但在这次的交流团之后,我认识到了一个全新的青海,其中有三点让我感触最为深刻。
其一,是青海省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孕育的生态。青海平均海拔三千多米,气候寒冷,境内多座高山耸立最适合雪豹的生存。雪豹全球只有不到7000只,我国却有约5000只,青海的雪豹监测数量更是已超过1200只,加上诸如荒漠猫和普氏原羚等濒危动物,可见青海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作为生物保育基地的重要性。
其二,是青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对国家的重要性。例如,在板块移动的高压下,柴达木盆地产生种类丰富且蕴藏量极高的矿物,有着“中国聚宝盆”的美誉;茶卡盐湖是我国重要的内陆食盐采集场,长年在湖底沉积的钠盐方便采集,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开采史。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三江之源,被称作“中华水塔”,每年向下游输送600亿立方米的淡水,是我国重要的净水供应基地。此外,青海地域辽阔,适合发展各种洁净能源,更是实现水力、风能、光伏、地热、储能等新型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实行产业生态化及生态产业化,切切实实地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其三,便是我国先辈不计利益不辞劳苦的奉献精神。早在行程第二日的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我们便了解到,过往的探索者们在雪山之上,架起微弱的篝火,住着简陋的帐篷,用着落后的设备,去探查矿物资源供国家使用。这些在拥有先进科技的现代可能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过去,那是多少个家庭的生离死别、多少个日夜的饥寒交迫、多少位学者的艰辛努力,这些付出仅仅是为了我们这些平凡大众能够生活安逸!
金银滩,在这个地广人稀而又极为隐秘的地方,1958年,面对国际上的核讹诈和核垄断,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核武研制基地——221厂。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于此地诞生。三年后,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的学者和工人隐姓埋名、离乡背井来到此处默默地为国家贡献,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钱学森。在美留学多年已大有所成的他抛弃功名利禄,决心效忠祖国,但他的回国之路可谓是历尽艰辛。掌握着高端知识和技术的他想要回国必然会受到美方盘查。他先是被暂时拘留,在拒绝美方的利益诱惑之后,他遭受严刑拷打,但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被囚禁五年后,成功回到祖国。即使所有手稿被销毁,但他仍倚靠着脑中的知识协助国家研发核武器。都说人的正义与否取决于利益的多少,但我们的先辈不计较利益的付出,才换来现在和平的生活,钱学森更是在面对个人生死存亡的时候选择了民族大义,这些伟大的先辈让我倍感自豪!
在这次的行程中,我们还到访了贵德县,素来听闻“天下黄河贵德清”,但当我站在黄河少女广场,却看见一幅与想象中不同的景象——清澈的河水与掺杂了黄土泥沙的河水分隔开来,共存在于黄河之中。愿青港两地同胞的深厚感情像黄河一样,悠长久远!
来源:中国西藏网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10/VhH12etcZl436tSPYdGChDTcCtFT3qqsDF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