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8月7日
我们迎来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
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
立秋

“立”,就是开始
“秋”,就是禾熟,万物收敛,逐渐从繁茂猛长走向成熟结实
立秋处于中伏,秋后仍有一伏,还未达到“秋高气爽”
今年的立秋是农历的七月初四,是晚立秋,不比位于六月的早立秋凉爽,“秋老虎”威力不减
不过不需要惆怅,已渐转可喜天气,且对著西来的风庆贺立秋。
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立秋节令气候

由香港天文台未来九天天气预报可见,华南普遍晴朗且持续酷热的天气,
预料下周初广东沿岸风势微弱,高温亦可能触发骤雨及雷暴。
【立秋习俗】
<习俗一:祭祀土地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从南方到北方,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
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迅速膨大,
此时祭拜祖先和上苍以求保佑。
紫荆杂志新媒体AIGC创意海报<习俗二:贴秋膘>
旧时难消暑,容易食欲不振消瘦下去,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
按当时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这一说法保留至今,成为人们当季犒劳自己的理由。
紫荆杂志新媒体AIGC创意海报<习俗三:啃秋>
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
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紫荆杂志新媒体AIGC创意海报【立秋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秋燥凉燥:沙参麦冬饮
先祖吴鞠通《温病条辨》首推“沙参麦冬饮”,对标“秋刑”,养肺胃之功,生津养胃,润燥止咳,对秋之干咳、肺胃不适效果彰显,为秋燥养生第一方。到了秋天,即使没有呼吸道干咳少痰,只要符合咽干口渴,此方对号入座,适应人群广泛。日常保健中,取桑叶甘草代茶饮实则足矣。

秋季如意:灵芝详论
先祖吴鞠通著《灵芝论》(手稿)认为,灵芝补气安神,止咳平喘,调肺肾之气化痰湿,解疫气去顽痰,平阴阳祝寿延年,久服无毒,药食同源的极品。
秋季药茶:茯苓薏苡饮
慈禧太后善用茯苓饼养生。秋季也适合多吃茯苓饼。茯苓淡渗利湿。我们针对秋天,推出茯苓薏苡饮:茯苓10克,薏苡仁20克,鸡内金10克,陈皮6克。也可药食同源,磨粉加入面食。

秋季药食:立秋养生食山药
山药性平,味甘,入肺脾肾三经,具有健脾补肺、益胃健脾固肾补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智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
秋季穴位:尺泽养肺
尺泽穴,秋季养肺又养心。双手交叉抱肘,大拇指互按压肘窝大筋外侧凹陷处的尺泽穴。拍打此穴亦可。
【立秋诗词】
《立秋》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宋·范成大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立秋夕有怀梦得》唐·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飙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水长洲城。
【香港近期活动】
<MAMMA MIA! 音乐剧>
风靡全球、享负盛名的《MAMMA MIA!》被誉为“人生必看音乐剧”,今年正值上演25周年,本剧与英文原装版本相隔5年,并将于本年7月26日至8月15日载誉回归香港,于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隆重上演合共24场。

<沧海一声笑—黄霑|香港流行文化节2024>
黄沾是香港著名文化人,擅长写词、作曲、配乐、写专栏、拍电影、广告创作及舞台演出,并参与创造大量旋律优美又贴近人心的音乐作品。他的一生适逢香港发展几个重要的阶段,对推动香港流行文化的形成和变迁产生重大影响。是次展览展示黄沾作品在文化上的融会贯通,将传统内容谱写成现代流行文化的精髓。 此乃“香港流行文化节2024”节目。

<杰志 对 马德里体育会>
这个夏天,马德里体育会将会亲临香港,届时将有多名国际级足球运动员,包括4名世界杯得主:基沙文、迪保罗、安祖哥利亚和拿维摩连拿等齐集香港,与杰志在香港大球场进行季前热身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