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载于物,族髓附间。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承载著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牵动著华夏儿女的心弦。今年1月,西周丰邢叔簋结束四十载异乡漂泊,重归祖国怀抱。其后,又有五十余件文物艺术品相继从美国、阿根廷回国,在文物返还路的漫漫归途中续写下一段又一段吾辈寻迹传承中华文明根脉的动人篇章。
文|本刊记者 冯琳
中美再度携手 促38件文物艺术品顺利返还
3月1日,国家文物局获悉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在清查一文物走私贩赃物过程中,缴获疑似中国文物艺术品共计38件,并有意推动返还。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开展核查等相关工作,随即启动文物返还程序,与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密切协作,推动文物艺术品交接事宜。
经专家初步鉴定,判断该批文物大部分为明清时期我国藏传佛教文物,也有专家认为,个别文物年代应在元代左右。文物绝大部分来自西藏地区,涉及佛塔、佛像、法器、佛教饰物等多种佛教题材,涵盖铜、泥、象牙、木等材质,并使用了塑、绘、雕刻等多种制作手法,题材广泛,工艺多样,内容丰富,制作精美,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该批文物绝大多数保存较为完整,其中的牙雕和木雕作品在国内较少;四件壁画残片十分罕见,主体画面保存也比较完整,从风格来看,应为西藏阿里地区16世纪左右的明代壁画,疑曾被人盗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当地时间4月17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正式接收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向我国返还的38件文物艺术品。上述文物在纽约接收后,国家文物局将适时安排文物回运工作。
2009年1月14日,中美两国首次签署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以来,中美已合作成功实现15批次504件/套流失美国的文物艺术品回归中国。其中,国家文物局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的文物返还合作成果丰硕,2021年和2023年曾先后促成该办返还两批共计14件文物艺术品。
本次返还是自2024年1月中美两国关于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有效期顺延后,中美政府职能部门成功开展的第一起文物返还合作。今年又正值中美建交45周年,本次合作亦是积极落实两国元首共识“旧金山愿景”的体现,将极大增进中美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友谊。
文化遗产具有汇聚人心、消弭差异的力量。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中美两国再次实现文物返还合作,标志著双方在文物追索返还行动上相向而行、相互信任。中方将继续积极履行中美关于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与美方建立健全被盗文物信息通报机制,为保障文物安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两国的智慧和力量。
与阿根廷达成文物返还新合作
38件文物艺术品在两个月内即从美国顺利完成返还手续,其背后是中美两国不断搭建巩固的文物返还机制支撑与双方多年返还合作的实践积淀。而在南美洲大陆,又一个国家与中国携手,历时7年实现两国文物返还全新合作,为更多流失文物回家开辟广阔归途。
当地时间6月27日,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接收阿根廷向我国返还的14件文物艺术品。该批文物艺术品为我国非法出境文物,其中7件青铜甬钟的时代应为春秋晚期,其余陶俑3件、俑头2件、铜蛙1件、铜盔1件,时代在汉代至南北朝之间。
2017年,上述文物由阿根廷联邦警察文化遗产保护分部在开展国际刑警组织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国际联合行动“雅典娜行动”中,依据国际博物馆协会与我国联合发布的“中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截获。2019年,国家文物局获悉消息后,协调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持续开展工作。2023年12月12日,阿根廷法院作出将14件文物艺术品归还中国使馆的最终判决。上述文物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接收后,国家文物局将适时安排文物回运等相关工作。
中国与阿根廷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缔约国。2018年,两国签署关于防止文物非法出入境以及促进文物返还的政府间协议。本次返还是中阿签署协议以来成功开展的首次合作,也是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最新成果,对双方深化文物返还等文化遗产领域交流合作有重要意义。
中国驻阿根廷大使王卫表示,此次合作不仅彰显了阿方对中国人民民族情感和文化权益的充分尊重,也体现了中阿两国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打击文物走私、切实履行国际公约的坚定决心和密切协作,为两国进一步加强各领域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积极扩大文物追索返还“朋友圈”
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有助于重续断裂的历史记忆与情感链条。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不仅体现在追回多少件文物,还体现在推动建立该领域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近年来,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合作不断扩展深化。世界舞台上,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扩大文物追索返还“朋友圈”,加入相关国际公约。
1989年,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2014年,《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通过,这是首次由中国主导制定的文物返还领域的国际性规则,标志著中国在该领域开始从被动接受国际规则走向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新阶段。
2023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第7届缔约国大会和第11届附属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首次当选公约缔约国大会副主席国,成功连任附属委员会委员国,并当选本届附属委员会会议副主席国。这是中国近年来积极参与缔约国大会工作、履行附属委员会委员国职责、开展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和促进流失文物返还的国际合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今年6月20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配套活动“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研讨会”在山东青岛召开。本次研讨会聚焦保护与返还因殖民背景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离开原属国的文物,交流经验、凝聚共识,共同探索破解现有国际公约适用范围之外的历史上流失文物的返还难题。
研讨会发布了成果文件——《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以下简称《青岛建议书》)。《青岛建议书》鼓励加强对话沟通,开展互动合作,就探索解决此类文物的保护与返还问题,提供公正、科学与可持续的方案。这是我国继2014年主导发布《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后,再度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为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的保护与返还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李群呼吁,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并积极纠正殖民掠夺的不公正性,倡导文物原属国与持有国以保障文物安全为前提,以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与保护合作为基础,就返还开展对话,并在信息共享、科学研究、保护修复等方面开展多元长效合作,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已促成近两千件文物回归
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去殖民化和推动道德性返还的努力,先后开展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劫掠文物溯源研究、敦煌流失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实现7件圆明园石柱回归原属地,推动国际法学界关注历史上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返还,探索多元争议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文化、文物、旅游合作协议,与27个国家签署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政府间协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家文物局通过国际执法合作、国际民事诉讼、外交谈判、协商捐赠等形式,已促成1,900余件(套)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内地,涉及美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埃及、土耳其以及中国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3/eCgLvVpVvGP6lwV02ISE3nOkxSG0MDhJ6DF.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载于物,族髓附间。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承载著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牵动著华夏儿女的心弦。今年1月,西周丰邢叔簋结束四十载异乡漂泊,重归祖国怀抱。其后,又有五十余件文物艺术品相继从美国、阿根廷回国,在文物返还路的漫漫归途中续写下一段又一段吾辈寻迹传承中华文明根脉的动人篇章。
文|本刊记者 冯琳
中美再度携手 促38件文物艺术品顺利返还
3月1日,国家文物局获悉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在清查一文物走私贩赃物过程中,缴获疑似中国文物艺术品共计38件,并有意推动返还。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开展核查等相关工作,随即启动文物返还程序,与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密切协作,推动文物艺术品交接事宜。
经专家初步鉴定,判断该批文物大部分为明清时期我国藏传佛教文物,也有专家认为,个别文物年代应在元代左右。文物绝大部分来自西藏地区,涉及佛塔、佛像、法器、佛教饰物等多种佛教题材,涵盖铜、泥、象牙、木等材质,并使用了塑、绘、雕刻等多种制作手法,题材广泛,工艺多样,内容丰富,制作精美,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该批文物绝大多数保存较为完整,其中的牙雕和木雕作品在国内较少;四件壁画残片十分罕见,主体画面保存也比较完整,从风格来看,应为西藏阿里地区16世纪左右的明代壁画,疑曾被人盗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当地时间4月17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正式接收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向我国返还的38件文物艺术品。上述文物在纽约接收后,国家文物局将适时安排文物回运工作。
2009年1月14日,中美两国首次签署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以来,中美已合作成功实现15批次504件/套流失美国的文物艺术品回归中国。其中,国家文物局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的文物返还合作成果丰硕,2021年和2023年曾先后促成该办返还两批共计14件文物艺术品。
本次返还是自2024年1月中美两国关于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有效期顺延后,中美政府职能部门成功开展的第一起文物返还合作。今年又正值中美建交45周年,本次合作亦是积极落实两国元首共识“旧金山愿景”的体现,将极大增进中美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友谊。
文化遗产具有汇聚人心、消弭差异的力量。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中美两国再次实现文物返还合作,标志著双方在文物追索返还行动上相向而行、相互信任。中方将继续积极履行中美关于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与美方建立健全被盗文物信息通报机制,为保障文物安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两国的智慧和力量。
与阿根廷达成文物返还新合作
38件文物艺术品在两个月内即从美国顺利完成返还手续,其背后是中美两国不断搭建巩固的文物返还机制支撑与双方多年返还合作的实践积淀。而在南美洲大陆,又一个国家与中国携手,历时7年实现两国文物返还全新合作,为更多流失文物回家开辟广阔归途。
当地时间6月27日,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接收阿根廷向我国返还的14件文物艺术品。该批文物艺术品为我国非法出境文物,其中7件青铜甬钟的时代应为春秋晚期,其余陶俑3件、俑头2件、铜蛙1件、铜盔1件,时代在汉代至南北朝之间。
2017年,上述文物由阿根廷联邦警察文化遗产保护分部在开展国际刑警组织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国际联合行动“雅典娜行动”中,依据国际博物馆协会与我国联合发布的“中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截获。2019年,国家文物局获悉消息后,协调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持续开展工作。2023年12月12日,阿根廷法院作出将14件文物艺术品归还中国使馆的最终判决。上述文物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接收后,国家文物局将适时安排文物回运等相关工作。
中国与阿根廷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缔约国。2018年,两国签署关于防止文物非法出入境以及促进文物返还的政府间协议。本次返还是中阿签署协议以来成功开展的首次合作,也是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最新成果,对双方深化文物返还等文化遗产领域交流合作有重要意义。
中国驻阿根廷大使王卫表示,此次合作不仅彰显了阿方对中国人民民族情感和文化权益的充分尊重,也体现了中阿两国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打击文物走私、切实履行国际公约的坚定决心和密切协作,为两国进一步加强各领域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积极扩大文物追索返还“朋友圈”
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有助于重续断裂的历史记忆与情感链条。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不仅体现在追回多少件文物,还体现在推动建立该领域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近年来,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合作不断扩展深化。世界舞台上,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扩大文物追索返还“朋友圈”,加入相关国际公约。
1989年,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2014年,《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通过,这是首次由中国主导制定的文物返还领域的国际性规则,标志著中国在该领域开始从被动接受国际规则走向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新阶段。
2023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第7届缔约国大会和第11届附属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首次当选公约缔约国大会副主席国,成功连任附属委员会委员国,并当选本届附属委员会会议副主席国。这是中国近年来积极参与缔约国大会工作、履行附属委员会委员国职责、开展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和促进流失文物返还的国际合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今年6月20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配套活动“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研讨会”在山东青岛召开。本次研讨会聚焦保护与返还因殖民背景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离开原属国的文物,交流经验、凝聚共识,共同探索破解现有国际公约适用范围之外的历史上流失文物的返还难题。
研讨会发布了成果文件——《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以下简称《青岛建议书》)。《青岛建议书》鼓励加强对话沟通,开展互动合作,就探索解决此类文物的保护与返还问题,提供公正、科学与可持续的方案。这是我国继2014年主导发布《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后,再度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为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的保护与返还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李群呼吁,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并积极纠正殖民掠夺的不公正性,倡导文物原属国与持有国以保障文物安全为前提,以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与保护合作为基础,就返还开展对话,并在信息共享、科学研究、保护修复等方面开展多元长效合作,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已促成近两千件文物回归
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去殖民化和推动道德性返还的努力,先后开展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劫掠文物溯源研究、敦煌流失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实现7件圆明园石柱回归原属地,推动国际法学界关注历史上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返还,探索多元争议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文化、文物、旅游合作协议,与27个国家签署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政府间协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家文物局通过国际执法合作、国际民事诉讼、外交谈判、协商捐赠等形式,已促成1,900余件(套)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内地,涉及美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埃及、土耳其以及中国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3/eCgLvVpVvGP6lwV02ISE3nOkxSG0MDhJ6D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