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团结香港基金主席 陈智思
今年是团结香港基金成立10周年。10年来我们创会主席董建华先生为基金会倾注大量心血,带领基金会推动三项使命:公共政策研究,倡议、弘扬中国文化,编纂《香港志》。在董先生的带领下,基金会在服务香港和贡献国家的努力,获中央政府、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充分支持。对此,我铭感于心。
回首十年,肩负三项使命
10年前,我们由一个初创智库开始,聚焦公共政策研究。在努力耕耘、默默拼搏之下,今天我们已成为全球顶尖1%的智库。我们旗下的公共政策研究院不但研究政策,更加思行并进,致力政策倡议,发挥为香港出谋献策的影响力。
基金会旗下的中国文化研究院,多年来致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亦向世界介绍当代中国发展。研究院扎根香港,怀抱世界,增强民族认同,让年轻人认识过去、融通古今、成就未来。我们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认识中国发展、了解中国主张。
基金会另一个旗下机构是香港地方志中心,肩负编纂首部《香港志》的历史使命,全面记载和整理香港七千年历史,记录社会变迁,梳理历史脉络,达至存史、资政和育人的宗旨。《香港志》分中英文版本,编纂工作于2019年展开,至今已出版了五卷册志书,此编纂工作目标于2027年完成。
我们亦透过志书的出版,举办相应的活动以达到育人的宗旨。例如配合《香港志——自然》出版,我们举办“美丽香港活动”,全方位介绍香港自然生态背后的文化源流,推动全城参与。
推动两个新方向,迈向下一个十年
承蒙董先生和理事会的信任,我有幸于基金会踏入下一个10年之际,接任成为主席。在此开拓新时代的关键时刻,基金会在原有三大核心任务上推动两个新方向,分别是:联通世界并说好中国故事和传播好香港声音,以及推动科技创新。
前方任重道远,我们深感基金会本身力量的微薄,故此我们会致力拓展与各界的联动,加深和各界的合作,寻求更多志同道合者的支持。我们会善用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优势,把握国策方针带来的机遇,改善民生,提升香港国际竞争力。
联通世界、说好中国和香港故事是贯穿我们核心任务的大方向,我们旗下三大机构都会在各自范畴之内,以更广阔的视野联通世界、助力香港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广搭交流平台,举办论坛,汇聚本地及国际重量级讲者,分享睿智,并致力把这些内容以英语透过不同平台传扬海外。例如我们推出全新的“我们的香港故事”系列,每月邀请在港工作和生活的外籍朋友,细说他们的香港故事,让这些动人的故事,透过外籍友人更有效地向外传播。
在政策研究工作方面,我们积极与世界各地的持份者联络,拓展国际网络,亦深化与国内高端智库的联系,包括全国港澳研究会等。我们亦拓展我们的政策研究领域,包括于今年第四季推出大湾区行业发展指数,助力外来企业和投资者了解大湾区的发展。公共政策研究院未来更计划将研究范围扩大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利用大湾区发展的经验,推进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融合。
为配合发展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规划,中国文化研究院亦定位为中国文化知识宝库。我们原创高质的中国文化内容,不但为全港各界和学校提供丰富和多元的中华文化内容,更以英语透过我们的多个平台,弘扬至国际。我们和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年前合作推出的“江山多骄”电视短片系列,成为城中热话。研究院同时亦以“培养家国情怀”为己任,是国情教育的推广者和最佳合作伙伴。我们原创的国情教育教材,广为全港学校使用,我们亦为公务员学院提供国情培训课程,至今参与人数逾7,000人,其中包括署长级公务员。
在弘扬中国文化的道路上,我们不断拓展网络,深化协作。我们的合作伙伴除了政府机构之外,还有故宫博物院、腾讯等博物馆及企业。
创新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配合国家规划,致力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在国家科技部和特区政府支持下,我们历年来举办了全港参与的创科博览、香港创新领军人物大奖等标志性项目,我们亦呈献创科系列电视资讯短片,细说中国不同城市的科技发展和创科故事,启发创新动力。
我们的政策研究工作,同样配合推动科技创新。我们推出多项在知识转移、生物科技、临床研究、金融科技、乐龄科技、艺术科技等政策建议。展望未来,我们会继续与政府和各界保持紧密合作,促进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汇通,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基金会代表于去年10月访京,分别拜访了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及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我们亦拜访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和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主任郑雁雄。他们给予基金会的肯定和支持,是我们迈向下一个10年的重要动力。
(标题为编者所拟,文中图片均来自团结香港基金,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