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 屠海鸣
7月18日,为期4天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政治担当和历史主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劲动力。
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具有划时代意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堪比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确,这是中国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从外部环境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彻底转变,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些年“风高浪急”,未来可能还会遭遇“惊涛骇浪”;从内部环境看,过往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优势消减,中国发展必须打造新动能,转变发展方式。这“两大转变”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面临的新形势。
由于这次会议涉及的改革内容非常重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长达2.2万字,分为十五个部分,涉及到300多项改革措施,信息量非常大。
那么,香港管治团队和社会各界应如何理解三中全会精神并解决香港的实际问题呢?笔者认为,须把握三个字:高,新,深。
为“高”而谋 规划长远
细读三中全会公报,有两个“高”字让人眼前一亮。第一个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个是“高质量发展”。
全会公报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港人对1992年“春天的故事”印象颇深,那一年春节过后,邓小平“南巡讲话”。他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一下子打开了人们的视野。1992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四大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举行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基本框架;2003年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十届三中全会则首次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并明确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是2035年。
全会公报还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登高谋远的“神来之笔”!
三中全会公报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高质量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逻辑关系,同样是“神来之笔”!
“高水平”“高质量”折射出登高望远的宽阔视野、博大胸怀。香港最缺的是登高谋远的长远规划。在香港,有些人认为,长远规划“假大空”、不实用,对于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香港某些人也还有排斥心理。同时,由于官员们习惯于做具体的事情,渐渐也对长远规划缺乏信心。
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应被解读为“两制变一制”。“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这并不意味著可以固步自封,拒绝借鉴社会主义的好东西。内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经成功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正在实施“十四五”规划,把“一穷二白”的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规划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学习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应充分领悟到:香港应为“高”而谋,规划长远!
向“新”而行 创新求变
细读三中全会公报,一个“新”字引人注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决定》第8条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决定》还有许多新提法。比如“一体改革”。《决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过往,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创新都有专门论述;现在,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这预示著“新型举国体制”的内在逻辑被打通,将会释放强大的新动能。
再比如“首发经济”。《决定》提出:“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首发经济”是指国内外品牌在特定区域首次开设门店的经济活动,这不仅是品牌的首次进入,还涉及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流程创新,推动消费升级。把“首发经济”写进《决定》,意味著我国将致力于成为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创立者、引领者。
“新提法”标注“新风向”。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给香港带来巨大机遇。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为例,香港拥有5间世界百强大学和16间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一些领域的科研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商汤科技、大疆科技等独角兽企业都有“香港基因”。香港应抓住国家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机遇,成为产业链条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推动香港产业迭代升级。
国家积极推进“首发经济”,香港应捷足先登,有所作为。现在,香港本地消费不振,急需蹚出一条新路子。香港是举世公认的“自由港”,货物自由进出,货币自由兑换和进出,还是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地,客观条件十分优越,关键要以改革新思维来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
学习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应深刻领悟到:向“新”而行,创新求变!
朝“深”挺进 以改促兴
三中全会《决定》第27条阐述“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时专门提及香港:“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以上表述为香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划出了三个重点:一是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二是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三是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
“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首次提出,这是中央对香港的新定位,另外两个过往曾反复提及,这次写进《决定》里,既说明其重要,也说明还需要“不断深化”。这三个重点属“香港所长”,也是香港在国家大局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的地方。
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那么,香港有没有值得反思的问题呢?有!
以“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为例,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已暴露出“短板”“弱项”。国际航运研究机构Alphaliner公布的2023年全球港口吞吐量(TEU,标准箱)统计数据显示,香港的吞吐量同比下跌14.1%至1,434.2万TEU,已连续第七年下降,较2019年减少了21.6%。而一河之隔的深圳,去年集装箱吞吐量接近3,000万TEU。香港作为自由免税港,拥有清关快、效率高的优势,货运码头的吞吐量为何每况愈下?应检视症结所在,以全面深化改革的视角创新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打造新优势、汇聚新动能。香港有没有可以突破的地方呢?有!
以“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为例,人才必须属于“国际高端”,聚集地必须是“高地”,这个要求很高,香港过往吸引人才的套路已经不能适应新要求,必须以全新思维谋划。
学习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应全面领悟到:香港必须朝“深”挺进,“以改促兴”!
香港不能置身其外
7月23日上午,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北京会见了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一行。这是夏宝龙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后,首次与香港特区政府官员谈及落实全会精神。
夏宝龙表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对于面临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香港来说,同样要识变、应变、求变,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希望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深入理解和领会三中全会精神,把握机遇,锐意改革,主动作为,加快推进香港由治及兴。”
细心体会夏宝龙主任的这番话,我们应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包括“香港的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包括香港的全面深化改革。香港不能置身其外,必须参与其中,履行香港责任、作出香港贡献、抓住香港机遇,与祖国同奋进、共繁荣!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8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30/r9GbTO39vgFAOoCIfoIw987oiOASUKyxNxF.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香港 屠海鸣
7月18日,为期4天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政治担当和历史主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劲动力。
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具有划时代意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堪比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确,这是中国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从外部环境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彻底转变,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些年“风高浪急”,未来可能还会遭遇“惊涛骇浪”;从内部环境看,过往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优势消减,中国发展必须打造新动能,转变发展方式。这“两大转变”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面临的新形势。
由于这次会议涉及的改革内容非常重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长达2.2万字,分为十五个部分,涉及到300多项改革措施,信息量非常大。
那么,香港管治团队和社会各界应如何理解三中全会精神并解决香港的实际问题呢?笔者认为,须把握三个字:高,新,深。
为“高”而谋 规划长远
细读三中全会公报,有两个“高”字让人眼前一亮。第一个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个是“高质量发展”。
全会公报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港人对1992年“春天的故事”印象颇深,那一年春节过后,邓小平“南巡讲话”。他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一下子打开了人们的视野。1992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四大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举行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基本框架;2003年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十届三中全会则首次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并明确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是2035年。
全会公报还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登高谋远的“神来之笔”!
三中全会公报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高质量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逻辑关系,同样是“神来之笔”!
“高水平”“高质量”折射出登高望远的宽阔视野、博大胸怀。香港最缺的是登高谋远的长远规划。在香港,有些人认为,长远规划“假大空”、不实用,对于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香港某些人也还有排斥心理。同时,由于官员们习惯于做具体的事情,渐渐也对长远规划缺乏信心。
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应被解读为“两制变一制”。“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这并不意味著可以固步自封,拒绝借鉴社会主义的好东西。内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经成功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正在实施“十四五”规划,把“一穷二白”的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规划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学习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应充分领悟到:香港应为“高”而谋,规划长远!
向“新”而行 创新求变
细读三中全会公报,一个“新”字引人注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决定》第8条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决定》还有许多新提法。比如“一体改革”。《决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过往,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创新都有专门论述;现在,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这预示著“新型举国体制”的内在逻辑被打通,将会释放强大的新动能。
再比如“首发经济”。《决定》提出:“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首发经济”是指国内外品牌在特定区域首次开设门店的经济活动,这不仅是品牌的首次进入,还涉及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流程创新,推动消费升级。把“首发经济”写进《决定》,意味著我国将致力于成为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创立者、引领者。
“新提法”标注“新风向”。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给香港带来巨大机遇。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为例,香港拥有5间世界百强大学和16间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一些领域的科研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商汤科技、大疆科技等独角兽企业都有“香港基因”。香港应抓住国家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机遇,成为产业链条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推动香港产业迭代升级。
国家积极推进“首发经济”,香港应捷足先登,有所作为。现在,香港本地消费不振,急需蹚出一条新路子。香港是举世公认的“自由港”,货物自由进出,货币自由兑换和进出,还是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地,客观条件十分优越,关键要以改革新思维来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
学习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应深刻领悟到:向“新”而行,创新求变!
朝“深”挺进 以改促兴
三中全会《决定》第27条阐述“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时专门提及香港:“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以上表述为香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划出了三个重点:一是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二是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三是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
“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首次提出,这是中央对香港的新定位,另外两个过往曾反复提及,这次写进《决定》里,既说明其重要,也说明还需要“不断深化”。这三个重点属“香港所长”,也是香港在国家大局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的地方。
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那么,香港有没有值得反思的问题呢?有!
以“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为例,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已暴露出“短板”“弱项”。国际航运研究机构Alphaliner公布的2023年全球港口吞吐量(TEU,标准箱)统计数据显示,香港的吞吐量同比下跌14.1%至1,434.2万TEU,已连续第七年下降,较2019年减少了21.6%。而一河之隔的深圳,去年集装箱吞吐量接近3,000万TEU。香港作为自由免税港,拥有清关快、效率高的优势,货运码头的吞吐量为何每况愈下?应检视症结所在,以全面深化改革的视角创新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打造新优势、汇聚新动能。香港有没有可以突破的地方呢?有!
以“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为例,人才必须属于“国际高端”,聚集地必须是“高地”,这个要求很高,香港过往吸引人才的套路已经不能适应新要求,必须以全新思维谋划。
学习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应全面领悟到:香港必须朝“深”挺进,“以改促兴”!
香港不能置身其外
7月23日上午,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北京会见了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一行。这是夏宝龙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后,首次与香港特区政府官员谈及落实全会精神。
夏宝龙表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对于面临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香港来说,同样要识变、应变、求变,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希望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深入理解和领会三中全会精神,把握机遇,锐意改革,主动作为,加快推进香港由治及兴。”
细心体会夏宝龙主任的这番话,我们应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包括“香港的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包括香港的全面深化改革。香港不能置身其外,必须参与其中,履行香港责任、作出香港贡献、抓住香港机遇,与祖国同奋进、共繁荣!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8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30/r9GbTO39vgFAOoCIfoIw987oiOASUKyxNxF.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