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万里
近日,香港“去殖民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7月10日,香港特区立法会三读通过《2024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草案》,彻底抹去了香港现行法律中的“殖民残余”词汇——如“女皇陛下”“立法局”“总督”等字眼。
在此之前,即便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已于2022年离世,即便“日不落帝国”的余晖日渐黯淡,但150多年来残存的英殖民沉疴却依然在香港法律中“阴魂不散”,令人啼笑皆非。
今年是香港回归的第27年,进行法律改革、删除有殖民色彩的过时条文或表述,填补法律缺陷,是必然举措、应有之义。
香港由治及兴新阶段,“去殖民化”刻不容缓!
“殖民残余”实乃港英政府“遗毒”
1842年,由于清政府的无能,香港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被迫开启了长达150多年的“英式教化”。
殖民期间,英国政府处心积虑对香港实施愚民政策、奴化教育,培养“政治奴才”,从思想上实现对港人的去国家化、去民族化。
历史教育严重扭曲。
据史料记载,英国殖民政府在香港强行灌输英式文化,促使香港学生逐步淡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转而崇拜向往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成为“亲英的传教士”。
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的通识教育教材中依然存在着大量“妖魔化”内地的内容,甚至将美西方炮制的“中国威胁论”也搬到教材里。
一段时间以来,在香港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频繁接触、参与西式“街头政治”,向往所谓的“英式民主”。
这样的教育没有让香港年轻人真正了解当下中国的国情和发展趋势,致使他们未能建立起对“中国”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极易成为美西方反华势力的煽动对象。
前几年,部分不明所以的香港青少年在煽动蛊惑之下,从事了反中乱港活动,参与人数之多、年龄之小,令人触目惊心。
法律“去殖化”进程严重滞后
称呼的问题。“法例用词不准问题存在多年,早就应该改。”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陈曼琪早在2022年9月便致函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司长和香港特区立法会司法及法律事务委员会主席,要求加快完成本地法律“去殖民化”。
香港长期残留殖民统治时期的法律条文,这对香港推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大障碍。
试想,如果法例上经常看到和殖民地相关的字眼,如“女皇陛下”“皇室”“忠于英国政府”“效忠”等,相关用语很容易对青年人产生“洗脑”效果,甚至影响长期记忆,使他们对“一国两制”产生误解。
假发的问题。
香港法官在判案的时候,头上总是顶着一片白色的“毛毡子”,美其名曰“为了彰显法庭的庄严”。
但这些其实都是英国殖民的残留品,是早该被时代淘汰的产物。
相传英王查理二世为了遮住自己因病导致的脱发,命人编制了一顶十分美丽的假发,整天佩戴。国王的行为得到了臣子和百姓的纷纷效仿,假发似乎看上去“更加庄严尊贵”,很快也成为了法官们的专用着装。
2008年,英国宣布除了审理刑事诉讼的法官外,大部分法官和律师可以不用再顶着滑稽的发套了。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假发的退场代表着英国司法系统现代化的一个尝试。”
但时至今日,为何香港的大法官们却迟迟不肯摘掉头上的帽子呢?
原因竟然是,香港业内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戴假发更能体现法律的神圣、公正,甚至认为随意废除会动摇法律的庄严地位。
这种荒谬的说法无疑是苍白的,也暴露出香港法律界“去殖”进程的严重滞后。
香港退休法官黄汝荣曾说:“靠着假发来维持法官的威严,这听上去真让人感到悲哀。”
“遗毒”不除 后患无穷
在港英当局长期抹黑和操控下,香港内部“黄黑”思想余毒未除,部分港人在意识形态方面与内地形成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一些人对英伦时光的“怀旧”,似乎让他们忽略了自己作为中国公民的身份。
“殖民遗毒”将“一国两制”推至危险境地。
前些年,以黄之锋、黎智英等为首的“港独”分子明目张胆勾结外部势力,竭力挑起政治争拗和动乱,企图搞乱香港,夺取管治权,将香港再度变成西方殖民地。
受此影响,非法“占中”、旺角暴乱、“修例风波”等一系列政治社会事件持续升级,一度将“一国两制”实践推至极度危险的境地。
特别是在震惊中外的“修例风波”中,有人公然打出英国米字旗和英国殖民时期香港地区的旗帜“龙狮旗”,公然挑衅中央政府对香港主权的合法性。
讽刺的是,当律政司对“港独”分子实施法律制裁时,却还要受制于残留的英式司法制度。
“大汉奸”黎智英聘用英国御用大律师欧文代表抗辩一案,香港三级法院均批准黎聘用外籍大律师作辩,均驳回律政司上诉,扰乱了香港宪制秩序和法治环境,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底线与香港《基本法》权威。
“去殖民色彩”才能真正实现“人心回归”
“一国两制”实践表明,香港问题的焦点并不是选择“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道路”,而是如何推动“去殖民化”,增强香港市民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香港国安法》开启了香港拨乱反正、由乱及治的重要转折,标志着中央治港更加注重“全面管治权”的落实,更加强调香港这一特别行政区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着眼未来,香港要想实现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必须推动“人心回归”,从文化上、思想上根除“殖民主义”毒瘤,补上“去殖民色彩”这一课。
香港是世界的香港,更是中国的香港。
目前,香港正积极朝着“去殖民色彩”的方向前进。
2021年底,香港纪律部队放弃“英式步伐”,取而代之的是英姿飒爽的“中式步操”。
2022年7月,香港警队“yes,sir!”口令被“是,长官!”取代。
本月11日,香港警队宣布,将逐步取代现有外国制左轮手枪,改用国产手枪。
同时,已有不少香港法律界人士大声疾呼抛弃“英式假发”这一殖民象征。
陈旧词汇的消失,象征着一个城市与历史的告别,以及向前看、重新定义自身认同和未来方向的决心。
随着此次法律中殖民字眼的删除,香港“去殖民色彩”的进程将加速推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也将逐步扎根香港市民心中,并不断发扬光大。
相信未来的岁月里,香港在延续中西文化荟萃优势、展示多元开放包容姿态的同时,能够阔别过去的旧阴影,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昂首迈向新时代。
“去殖民化”再下一城,“东方之珠”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璀璨夺目!
来源:九万里的微信公众平台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25/ndwqdRjQwdumtXH50wjq9o5h3slyJcr1juZ.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九万里
近日,香港“去殖民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7月10日,香港特区立法会三读通过《2024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草案》,彻底抹去了香港现行法律中的“殖民残余”词汇——如“女皇陛下”“立法局”“总督”等字眼。
在此之前,即便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已于2022年离世,即便“日不落帝国”的余晖日渐黯淡,但150多年来残存的英殖民沉疴却依然在香港法律中“阴魂不散”,令人啼笑皆非。
今年是香港回归的第27年,进行法律改革、删除有殖民色彩的过时条文或表述,填补法律缺陷,是必然举措、应有之义。
香港由治及兴新阶段,“去殖民化”刻不容缓!
“殖民残余”实乃港英政府“遗毒”
1842年,由于清政府的无能,香港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被迫开启了长达150多年的“英式教化”。
殖民期间,英国政府处心积虑对香港实施愚民政策、奴化教育,培养“政治奴才”,从思想上实现对港人的去国家化、去民族化。
历史教育严重扭曲。
据史料记载,英国殖民政府在香港强行灌输英式文化,促使香港学生逐步淡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转而崇拜向往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成为“亲英的传教士”。
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的通识教育教材中依然存在着大量“妖魔化”内地的内容,甚至将美西方炮制的“中国威胁论”也搬到教材里。
一段时间以来,在香港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频繁接触、参与西式“街头政治”,向往所谓的“英式民主”。
这样的教育没有让香港年轻人真正了解当下中国的国情和发展趋势,致使他们未能建立起对“中国”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极易成为美西方反华势力的煽动对象。
前几年,部分不明所以的香港青少年在煽动蛊惑之下,从事了反中乱港活动,参与人数之多、年龄之小,令人触目惊心。
法律“去殖化”进程严重滞后
称呼的问题。“法例用词不准问题存在多年,早就应该改。”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陈曼琪早在2022年9月便致函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司长和香港特区立法会司法及法律事务委员会主席,要求加快完成本地法律“去殖民化”。
香港长期残留殖民统治时期的法律条文,这对香港推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大障碍。
试想,如果法例上经常看到和殖民地相关的字眼,如“女皇陛下”“皇室”“忠于英国政府”“效忠”等,相关用语很容易对青年人产生“洗脑”效果,甚至影响长期记忆,使他们对“一国两制”产生误解。
假发的问题。
香港法官在判案的时候,头上总是顶着一片白色的“毛毡子”,美其名曰“为了彰显法庭的庄严”。
但这些其实都是英国殖民的残留品,是早该被时代淘汰的产物。
相传英王查理二世为了遮住自己因病导致的脱发,命人编制了一顶十分美丽的假发,整天佩戴。国王的行为得到了臣子和百姓的纷纷效仿,假发似乎看上去“更加庄严尊贵”,很快也成为了法官们的专用着装。
2008年,英国宣布除了审理刑事诉讼的法官外,大部分法官和律师可以不用再顶着滑稽的发套了。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假发的退场代表着英国司法系统现代化的一个尝试。”
但时至今日,为何香港的大法官们却迟迟不肯摘掉头上的帽子呢?
原因竟然是,香港业内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戴假发更能体现法律的神圣、公正,甚至认为随意废除会动摇法律的庄严地位。
这种荒谬的说法无疑是苍白的,也暴露出香港法律界“去殖”进程的严重滞后。
香港退休法官黄汝荣曾说:“靠着假发来维持法官的威严,这听上去真让人感到悲哀。”
“遗毒”不除 后患无穷
在港英当局长期抹黑和操控下,香港内部“黄黑”思想余毒未除,部分港人在意识形态方面与内地形成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一些人对英伦时光的“怀旧”,似乎让他们忽略了自己作为中国公民的身份。
“殖民遗毒”将“一国两制”推至危险境地。
前些年,以黄之锋、黎智英等为首的“港独”分子明目张胆勾结外部势力,竭力挑起政治争拗和动乱,企图搞乱香港,夺取管治权,将香港再度变成西方殖民地。
受此影响,非法“占中”、旺角暴乱、“修例风波”等一系列政治社会事件持续升级,一度将“一国两制”实践推至极度危险的境地。
特别是在震惊中外的“修例风波”中,有人公然打出英国米字旗和英国殖民时期香港地区的旗帜“龙狮旗”,公然挑衅中央政府对香港主权的合法性。
讽刺的是,当律政司对“港独”分子实施法律制裁时,却还要受制于残留的英式司法制度。
“大汉奸”黎智英聘用英国御用大律师欧文代表抗辩一案,香港三级法院均批准黎聘用外籍大律师作辩,均驳回律政司上诉,扰乱了香港宪制秩序和法治环境,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底线与香港《基本法》权威。
“去殖民色彩”才能真正实现“人心回归”
“一国两制”实践表明,香港问题的焦点并不是选择“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道路”,而是如何推动“去殖民化”,增强香港市民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香港国安法》开启了香港拨乱反正、由乱及治的重要转折,标志着中央治港更加注重“全面管治权”的落实,更加强调香港这一特别行政区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着眼未来,香港要想实现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必须推动“人心回归”,从文化上、思想上根除“殖民主义”毒瘤,补上“去殖民色彩”这一课。
香港是世界的香港,更是中国的香港。
目前,香港正积极朝着“去殖民色彩”的方向前进。
2021年底,香港纪律部队放弃“英式步伐”,取而代之的是英姿飒爽的“中式步操”。
2022年7月,香港警队“yes,sir!”口令被“是,长官!”取代。
本月11日,香港警队宣布,将逐步取代现有外国制左轮手枪,改用国产手枪。
同时,已有不少香港法律界人士大声疾呼抛弃“英式假发”这一殖民象征。
陈旧词汇的消失,象征着一个城市与历史的告别,以及向前看、重新定义自身认同和未来方向的决心。
随着此次法律中殖民字眼的删除,香港“去殖民色彩”的进程将加速推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也将逐步扎根香港市民心中,并不断发扬光大。
相信未来的岁月里,香港在延续中西文化荟萃优势、展示多元开放包容姿态的同时,能够阔别过去的旧阴影,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昂首迈向新时代。
“去殖民化”再下一城,“东方之珠”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璀璨夺目!
来源:九万里的微信公众平台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25/ndwqdRjQwdumtXH50wjq9o5h3slyJcr1j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