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今天,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始举行,这次会议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在经济领域推出诸多改革措施,加快“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宏伟目标: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205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同时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在,我们正处于“中国式现代化”起步时期。如何“跑得快”“跑得好”?答案是:向改革要动力。改哪些?怎样改?这正是人们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焦点、重点。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毗邻香港的深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把二十届三中全会放在这样的背景下观察,可以看出,这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会议,将做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历史抉择,不仅对于内地具有重大意义,对于香港澳门两个特区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就是要解决主要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改革关头勇者胜,我们将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义无反顾推进改革。”
今年是改革开放46周年,纵观46年的改革开放之路,都是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攻坚破难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的突出问题是贫穷,邓小平曾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有被开除地球球籍的危险”。那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农村改革率先破题,解决了“吃不饱肚子”的难题;此后,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深入推进,中国告别了贫穷。
上世纪九十年代,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国有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此后,国企改革在全国铺开。这场改革贯穿了整个九十年代;透过改革,国有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焕发生机活力;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力量;外资企业大举进入内地,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帮助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进入本世纪,中国“自下而上”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急需“自上而下”的改革,从“顶层设计”入手,使改革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审时度势,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出60项具体任务、336项重大举措,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如今,2000多个改革方案落地,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如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谋划新一轮改革,同样是聚焦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破旧立新,系统筹推进,形成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
激发创新活力是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擘画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如何让“规划图”变为“施工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正是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活力”问题至关重要,不妨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认识。
其一,越是外部环境对我不利,越要提升开放水平,向开放要活力。当中国经济规模不够大的时候,中国面对的外部环境还比较宽松。200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美西方并不急于遏制中国;随着2007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经贸领域的摩擦日益频繁,以2018年美国政府挑起中美贸易战为标志,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西方国家随美国的指挥棒起舞,加大对我国科技、贸易等领域的打压、围堵、封锁;未来,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风高浪险”将成为常态。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坚定不移,国际环境越是于我不利,我们越要坚持对外开放。
其二,越是创新之路艰难,越要攻坚破难,向改革要活力。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聚焦财税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坚持安全与发展底线思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这都是从制度层面入手,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这样的改革具有“重组”“重构”“重塑”的特征,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根子上解决深层次矛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一次改革都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令中国发展的动能充沛、强劲、可持续。
“全面深化改革”下香港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谋划新一轮改革开放,这其中既有“香港机遇”,也有“香港责任”。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认识“香港方位”:
第一,香港是促进内外联通的大通道、大平台。我们常说,香港是内地与世界联通的“桥梁”“通道”“联络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局面将焕然一新,香港理应成为内外联通的大通道、大平台。所谓“大通道”“大平台”,从“量”上看,香港促进国内外资本流动、国内外人员往来的总量应大幅增加;从“质”上看,香港应讲好“一国两制”的香港故事,促进发达国家社会各界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认识香港,消除偏见;应创新“联通”方式,透过举办各类国际经济、金融活动,吸引全球目光聚焦香港;应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的互动,引导湾区企业在香港这个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总之,香港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水平应再上新台阶。
第二,香港是推动制度型开放的实践者。“制度型开放”是本轮对外开放的重点。香港长期实行低税率、零税率,货币自由兑换、自由进出,货物贸易自由,这些优势都源于实行了制度型开放的诸多政策,香港应为国家“制度型开放”贡献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讨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其中涉及到“现代物流”,香港是“国际航运中心”,正在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可与内地现代物流业发展进行对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讨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其中涉及“绿色金融”“科技金融”,香港的“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走在亚太地区前列,在这些领域可与内地对接。总之,国家推进制度型开放,香港不是旁观者,而是实践者、贡献者。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别行政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的致辞中指出:“纵观香港发展历程,在每个经济发展周期,香港人总能在危机和变局中抓住机遇、开创新局面,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让香港一次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回味夏主任这段话,再回顾来路,国家的每一轮改革开放都给香港带来巨大机遇,香港社会各界敏锐地意识到,全面深化改革又一次把机遇摆在了香港面前;在勇担责任中抢抓机遇,在抢抓机遇中担起责任,香港必能书写新的辉煌!
在改革开放迎来46周年之际,在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下,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又一次重要会议拉开大幕,香港社会翘首以待,对国家的未来、香港的前景充满憧憬!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来源:《大公报》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15/VwUwm6JzMhTktnkUgbIT0UjmD3eAi59JYhU.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今天,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始举行,这次会议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在经济领域推出诸多改革措施,加快“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宏伟目标: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205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同时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在,我们正处于“中国式现代化”起步时期。如何“跑得快”“跑得好”?答案是:向改革要动力。改哪些?怎样改?这正是人们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焦点、重点。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毗邻香港的深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把二十届三中全会放在这样的背景下观察,可以看出,这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会议,将做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历史抉择,不仅对于内地具有重大意义,对于香港澳门两个特区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就是要解决主要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改革关头勇者胜,我们将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义无反顾推进改革。”
今年是改革开放46周年,纵观46年的改革开放之路,都是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攻坚破难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的突出问题是贫穷,邓小平曾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有被开除地球球籍的危险”。那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农村改革率先破题,解决了“吃不饱肚子”的难题;此后,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深入推进,中国告别了贫穷。
上世纪九十年代,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国有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此后,国企改革在全国铺开。这场改革贯穿了整个九十年代;透过改革,国有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焕发生机活力;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力量;外资企业大举进入内地,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帮助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进入本世纪,中国“自下而上”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急需“自上而下”的改革,从“顶层设计”入手,使改革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审时度势,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出60项具体任务、336项重大举措,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如今,2000多个改革方案落地,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如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谋划新一轮改革,同样是聚焦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破旧立新,系统筹推进,形成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
激发创新活力是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擘画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如何让“规划图”变为“施工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正是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活力”问题至关重要,不妨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认识。
其一,越是外部环境对我不利,越要提升开放水平,向开放要活力。当中国经济规模不够大的时候,中国面对的外部环境还比较宽松。200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美西方并不急于遏制中国;随着2007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经贸领域的摩擦日益频繁,以2018年美国政府挑起中美贸易战为标志,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西方国家随美国的指挥棒起舞,加大对我国科技、贸易等领域的打压、围堵、封锁;未来,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风高浪险”将成为常态。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坚定不移,国际环境越是于我不利,我们越要坚持对外开放。
其二,越是创新之路艰难,越要攻坚破难,向改革要活力。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聚焦财税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坚持安全与发展底线思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这都是从制度层面入手,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这样的改革具有“重组”“重构”“重塑”的特征,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根子上解决深层次矛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一次改革都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令中国发展的动能充沛、强劲、可持续。
“全面深化改革”下香港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谋划新一轮改革开放,这其中既有“香港机遇”,也有“香港责任”。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认识“香港方位”:
第一,香港是促进内外联通的大通道、大平台。我们常说,香港是内地与世界联通的“桥梁”“通道”“联络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局面将焕然一新,香港理应成为内外联通的大通道、大平台。所谓“大通道”“大平台”,从“量”上看,香港促进国内外资本流动、国内外人员往来的总量应大幅增加;从“质”上看,香港应讲好“一国两制”的香港故事,促进发达国家社会各界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认识香港,消除偏见;应创新“联通”方式,透过举办各类国际经济、金融活动,吸引全球目光聚焦香港;应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的互动,引导湾区企业在香港这个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总之,香港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水平应再上新台阶。
第二,香港是推动制度型开放的实践者。“制度型开放”是本轮对外开放的重点。香港长期实行低税率、零税率,货币自由兑换、自由进出,货物贸易自由,这些优势都源于实行了制度型开放的诸多政策,香港应为国家“制度型开放”贡献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讨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其中涉及到“现代物流”,香港是“国际航运中心”,正在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可与内地现代物流业发展进行对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讨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其中涉及“绿色金融”“科技金融”,香港的“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走在亚太地区前列,在这些领域可与内地对接。总之,国家推进制度型开放,香港不是旁观者,而是实践者、贡献者。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别行政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的致辞中指出:“纵观香港发展历程,在每个经济发展周期,香港人总能在危机和变局中抓住机遇、开创新局面,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让香港一次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回味夏主任这段话,再回顾来路,国家的每一轮改革开放都给香港带来巨大机遇,香港社会各界敏锐地意识到,全面深化改革又一次把机遇摆在了香港面前;在勇担责任中抢抓机遇,在抢抓机遇中担起责任,香港必能书写新的辉煌!
在改革开放迎来46周年之际,在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下,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又一次重要会议拉开大幕,香港社会翘首以待,对国家的未来、香港的前景充满憧憬!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来源:《大公报》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15/VwUwm6JzMhTktnkUgbIT0UjmD3eAi59JYhU.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