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6日,在韶钢工业园里看到了钢铁是如何炼成的,在丹霞山锦石岩上俯瞰过绿宝石般的锦江,在五马寨品尝过艾香浓郁的客家餈粑后,来自香港迦密主恩中学的中五级同学们愉快地结束了这个学期的“最美一课”。
去年11月至今,先后有17所香港中学的逾2000名师生来到韶关,共同开展丹霞文化保育及经济发展内地考察活动。接下来,还将有更多香港学校接棒前来继续同上一堂课。
01香港学校的“韶关缘”
除了这17所香港中学,这两年来韶考察的香港学校还有仁爱堂陈黄淑芳纪念中学、港大同学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陈震夏中学等。这么多香港学生来韶关,考察韶关的山形地貌,调查韶关的田野民生,相似的一幕曾在80多年前上演。
岭南大学在韶关大村的办学旧址现已建成华南历史教育基地(大村)。抗战期间,一批华南学校迁往粤北韶关山村复校办学,传承教育血脉。其中就有李应林校长率领的私立岭南大学,以及培正培道联合中学等。抗战胜利后,培正、培道两校各自迁回广州原址复校,在香港、澳门的培正、培道分校则继续办学。1948年,李应林校长迁居香港后创办崇基学院,也就是现在的香港中文大学。1967年,岭南大学校友在香港复建岭大。港韶情谊,因这段教育历史而厚重,又因香港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简称“公民科”)内地考察而承前启后、共创新局。
华南历史教育基地(大村)。2023/2024学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发布了26条香港高中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内地考察行程,其中韶关规划设计的1条精品研学线路,吸引了17所中学前来研学。
02香港学生的“韶关行”
初到首站韶钢工业园,同学们就耳目一新。戴上安全帽,在研学导师和工厂技术导师的带领下,大家走进生产车间观摩钢铁生产过程,全面了解钢铁从原料—烧结—焦化—高炉—轧钢等全生产流程,更是连声惊叹。
学生走进韶钢车间,了解钢铁生产流程。张跃穞 摄在第二天的丹霞山一日游中,同学们在博物馆听科普生态讲座,观看地质、生物标本,化身科考员攀登丹霞山科普一号线,对照查找丹霞山的地貌特征,了解文化遗产的保育与传承,忙得不亦乐乎。当登临锦石岩,远眺锦江如画,群山来朝,感受到大自然的壮阔,师生们欢呼起来,换着花样打卡拍照。
香港同学们在丹霞山博物馆聆听自然讲座。文静 摄
师生们在赤壁丹崖打卡留影。文静 摄在五马寨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一群没下过地的香港学生认识了先进的农用设施,了解了无土栽培、智慧农耕,体验了采摘蔬菜、烹饪食物。“第一次品尝到韶关的客家美食,很新鲜。一些菜式和香港的好相似。”食在岭南,同根同源的粤港澳文化在传承中交融,早已同声同气了。
同学们掌握制作艾餈新技能。张跃穞 摄同学们将带着这次与韶关的深度链接体会回到香港,继续思考有关工业发展、自然保育、文化保育的问题,以及个人在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机遇和角色,在高中毕业前交上一份像样的报告。
03港韶共续“研学篇”
截至目前,我市立足韶关风度独特的地质地貌、生态、文化、非遗等研学资源,打造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65家。研发了涵盖丹霞科普、生态保护、红色思政教育、华南教育历史等研学课程200多个,培养研学导师300多人,推出10条研学精品路线,满足不同学段不同主题研学课程多元需求。还建设了一批特色民宿、客栈、帐篷营地、酒店等,为研学提供了良好住宿、餐饮、停车等服务保障。
学生们在绿树成荫的韶钢工业园参观东元轮。文静 摄香港教育部门也对韶关的研学资源和效果表示认同。香港教育局总课程发展主任(全方位学习及内地交流)许承恩博士认为,韶关推广的考察内容很适合香港学生。韶关具有独特的城市风格,作为贴近大湾区的“后花园”,既有广东城市的风貌特色,也有独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在自然生态层面,香港学生能亲身感受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的魅力,非常难得。在历史层面,韶关是中国古代的广东重镇,古道、古镇遗址给予学生古代史的沉浸式体验。在现代化发展方面,通过研学不但能了解国家的农业、工业发展过程,更能感受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

许博士表示,2024/2025新学年,香港教育局计划在韶关多开辟一条两天行程,鼓励学生多来韶关。未来,除了公民科内地考察,也希望在其他范畴,例如香港教育局安排的“同根同心”“同行万里”行程中,推广韶关作为考察点。即除了高中学生,也鼓励更多香港初中、小学学生过来韶关考察。
来源:韶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