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物种,性格温顺,憨态可掬,惹人喜爱,被称为“国宝”。在香港回归祖国27周年之际,中央政府再次赠送香港特区一对大熊猫,令香港市民欣喜不已。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怀著兴奋的心情,与夫人亲自去四川实地考察三天后,于7月9日在成都召开媒体记者见面会。李家超表示,衷心感谢中央再次赠送一对大熊猫给香港特区,这充分显示出对香港特区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四川省委省政府、国家林草局的重视和支持,并感谢国务院港澳办派高级官员到四川,共同推动大熊猫早日送到香港,加入香港的大家庭。
李家超向媒体透露,新一对赴港大熊猫已选定,大熊猫年龄在5至8岁。雄性的大熊猫体重约120公斤,动作敏捷,被评为聪明好动。雌性的大熊猫体重约100公斤,温柔可爱,被评为性情温顺。他表示,特区政府会全力作好准备,力争让大熊猫10月1日到港。
中央曾两次向香港送赠了4只大熊猫,定居于海洋公园,给香港市民带来了无限欢乐。这一次,许多市民翘首以盼,希望尽快一睹新一对大熊猫的芳容;不少人搜集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还有许多网友已经开始为即将来港的大熊猫取名。行政长官的四川行,给香港万千市民带来了喜悦、期盼、愿景。
促“心联通”,大熊猫是绝佳载体
大熊猫不仅是一种珍稀动物,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中国的“熊猫外交”久负盛名。从1957年到1982年,中国共赠送给9个国家23只大熊猫。上世纪八十年代,基于对濒危动物的保护需要,我国取消了向国外无偿赠送大熊猫,而采用短期出国巡展;从1994年开始,我国以科研合作的方式送大熊猫出国。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宣布赠送给美国人民的一件隆重的国礼。当年4月26日,这对大熊猫乘专机从北京抵达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时,8000名美国民众冒雨迎接,开馆与观众见面第一个月,参观者就多达100余万人次。上海杂技团还训练了熊猫表演,到许多国家巡演,一次又一次在世界各地掀起熊猫热。
人类对一切世间美好事物都有喜爱之心,这种爱心可以超越国籍、民族、宗教、社会制度,对大熊猫的追捧和喜爱就体现了这个共性。
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特别关爱,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中央决定向香港赠送第一对大熊猫。1999年,这对大熊猫“安安”和“佳佳”抵港,引来全城轰动。这对大熊猫给香港市民和访港旅客带来无数快乐回忆。“佳佳”和“安安”分别于2016年和2022年相继离世。其中,“佳佳”去世时38岁,相当于人类的114岁,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最长寿圈养大熊猫”。
2007年,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之际,中央赠送给香港第二对大熊猫。这对大熊猫“盈盈”和“乐乐”的名字是由香港市民投票选出,当时香港策划了一场大熊猫命名活动,共收到市民投送的6700对名字;最终,象征香港繁荣欢“乐”,经济丰“盈”的名字胜出。
据统计, 1999年以来,中央赠送香港的4只大熊猫共吸引了5500万人次观看,由此可见,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程度。大熊猫的价值早已超越“珍稀动物”这个概念,而成为传播情谊、沟通心灵的绝佳载体。中央三次为香港赠送大熊猫,彰显中央政府对香港的特殊关爱。
时下,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仅需要“硬联通”“软联通”,还需要“心联通”,国宝大熊猫正是“心联通”的绝佳载体。
拉动消费,大熊猫是“有功之臣”
由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出品 《功夫熊猫》的3D动画电影曾风靡一时,成龙、陈奕迅等香港影星参与了配音。该片于2008年6月6日在美国上映,同年7月1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至今已推出四集,全球票房跨越20亿美元大关,令人叹为观止!
《功夫熊猫》的火爆,仅是“熊猫经济”的一个缩影。在四川成都,“熊猫经济”的表现形式很多。在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春熙路,就有一个“熊猫爬楼”巨大造型,成为名扬四海的“网红打卡地”,也成为成都市的地标。
在成都,还有一个“熊猫网红”——花花。据四川省文旅厅数据,2023年“五一”假期,26.4万游客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看“花花”,熊猫基地由此跻身全国十大热门景点的第二位。去年7月28日至8月8日的成都大运会期间,“花花”多次登上热搜。“跟著花花看大运会”“花花带你游成都”成为“高频词”。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估算,买一张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门票50元,就能带动当地交通、住宿等消费1450元。游客看完了“花花”,还会买一些“花花”的文创产品当作礼物回去送亲友;成都还有“熊猫书店”“熊猫主题邮局”,生意也很火爆。
“熊猫经济”为何会火爆?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回答:可爱、珍稀、多样化选择。
其一,从消费心理上看,熊猫的形象很可爱,生动有趣,憨态可掬,不具有攻击性,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
其二,从消费行为上看,现在旅游产品越来越同质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很难寻觅。熊猫属于珍稀动物,四川是大熊猫故乡,最有独特的吸引力,日益被现代人所看重。
其三,从消费环境上看,成都打造出了越来越多的熊猫创意类产品,游客不仅可以看熊猫、拍熊猫,还可购买熊猫文创产品,有多样化选择。
打“熊猫牌”,香港可拓展思路
据悉,香港选定的一对大熊猫现已在都江堰基地作适应准备,并会于稍后隔离30天。它们来到香港后,需在香港再进行30天的检疫隔离,之后需让它们适应新环境,然后就可与市民、游客见面。
香港很多市民还期待这对大熊猫今后有可能在香港“开枝散叶”,诞下幼崽,“熊猫家庭”将日益兴旺。那么,香港如何打好“熊猫牌”?笔者认为,应拓宽思路,聚焦以下三点:
其一,让大熊猫发挥“桥梁”的功能。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全世界的野生大熊猫仅存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交界的山区,是顶级“国宝”。中国地大物博,除了大熊猫还有许多宝贝。香港的青少年对大熊猫的认知兴趣,可以激发他们对祖国内地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兴趣,大熊猫可发挥“桥梁”作用。
其二,让大熊猫发挥“亲善大使”的功能。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外表、强壮的身体、与世不争的秉性,与中国传统文化耦合,与现代中国的形象和倡导理念相符,是无可争议的“亲善大使”。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每年来访的外国游客众多,“亲善大使”在香港这个国际舞台上频繁亮相,可以起到推介香港、走进中国的作用。
其三,让大熊猫发挥“招财神兽”的功能。据报道,近年来,租借到日本和韩国的大熊猫吸引了超量游客观看。中央赠送香港的大熊猫不是“旅居”,而是“永久居民”,如果我们策划得好,完全可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现在,已有不少热心市民献计献策,期望“熊猫热”演化为“熊猫财”,政府文旅部门和业界应吸纳民间智慧,统筹策划,让大熊猫成为香港的“招财神兽”。
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别行政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的致辞中指出,正是因为有了“一国两制”,香港有求、祖国必应,不论香港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来自祖国的后盾支撑只会加强、不会减弱。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实现由治及兴,更多挺港惠港措施陆续有来。
中央决定赠送香港一对大熊猫,正是惠港的大好事、大喜事,令香港市民倍感亲切和温暖!熊猫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瑞兽”。“瑞兽”即将抵港,是一个好兆头,香港市民已是延颈鹤望。期望香港未来丁旺财旺,万事兴旺!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11/kBhCUCZK6vB60MyM7M8jllf3vqsWdvjmpnz.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物种,性格温顺,憨态可掬,惹人喜爱,被称为“国宝”。在香港回归祖国27周年之际,中央政府再次赠送香港特区一对大熊猫,令香港市民欣喜不已。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怀著兴奋的心情,与夫人亲自去四川实地考察三天后,于7月9日在成都召开媒体记者见面会。李家超表示,衷心感谢中央再次赠送一对大熊猫给香港特区,这充分显示出对香港特区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四川省委省政府、国家林草局的重视和支持,并感谢国务院港澳办派高级官员到四川,共同推动大熊猫早日送到香港,加入香港的大家庭。
李家超向媒体透露,新一对赴港大熊猫已选定,大熊猫年龄在5至8岁。雄性的大熊猫体重约120公斤,动作敏捷,被评为聪明好动。雌性的大熊猫体重约100公斤,温柔可爱,被评为性情温顺。他表示,特区政府会全力作好准备,力争让大熊猫10月1日到港。
中央曾两次向香港送赠了4只大熊猫,定居于海洋公园,给香港市民带来了无限欢乐。这一次,许多市民翘首以盼,希望尽快一睹新一对大熊猫的芳容;不少人搜集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还有许多网友已经开始为即将来港的大熊猫取名。行政长官的四川行,给香港万千市民带来了喜悦、期盼、愿景。
促“心联通”,大熊猫是绝佳载体
大熊猫不仅是一种珍稀动物,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中国的“熊猫外交”久负盛名。从1957年到1982年,中国共赠送给9个国家23只大熊猫。上世纪八十年代,基于对濒危动物的保护需要,我国取消了向国外无偿赠送大熊猫,而采用短期出国巡展;从1994年开始,我国以科研合作的方式送大熊猫出国。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宣布赠送给美国人民的一件隆重的国礼。当年4月26日,这对大熊猫乘专机从北京抵达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时,8000名美国民众冒雨迎接,开馆与观众见面第一个月,参观者就多达100余万人次。上海杂技团还训练了熊猫表演,到许多国家巡演,一次又一次在世界各地掀起熊猫热。
人类对一切世间美好事物都有喜爱之心,这种爱心可以超越国籍、民族、宗教、社会制度,对大熊猫的追捧和喜爱就体现了这个共性。
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特别关爱,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中央决定向香港赠送第一对大熊猫。1999年,这对大熊猫“安安”和“佳佳”抵港,引来全城轰动。这对大熊猫给香港市民和访港旅客带来无数快乐回忆。“佳佳”和“安安”分别于2016年和2022年相继离世。其中,“佳佳”去世时38岁,相当于人类的114岁,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最长寿圈养大熊猫”。
2007年,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之际,中央赠送给香港第二对大熊猫。这对大熊猫“盈盈”和“乐乐”的名字是由香港市民投票选出,当时香港策划了一场大熊猫命名活动,共收到市民投送的6700对名字;最终,象征香港繁荣欢“乐”,经济丰“盈”的名字胜出。
据统计, 1999年以来,中央赠送香港的4只大熊猫共吸引了5500万人次观看,由此可见,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程度。大熊猫的价值早已超越“珍稀动物”这个概念,而成为传播情谊、沟通心灵的绝佳载体。中央三次为香港赠送大熊猫,彰显中央政府对香港的特殊关爱。
时下,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仅需要“硬联通”“软联通”,还需要“心联通”,国宝大熊猫正是“心联通”的绝佳载体。
拉动消费,大熊猫是“有功之臣”
由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出品 《功夫熊猫》的3D动画电影曾风靡一时,成龙、陈奕迅等香港影星参与了配音。该片于2008年6月6日在美国上映,同年7月1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至今已推出四集,全球票房跨越20亿美元大关,令人叹为观止!
《功夫熊猫》的火爆,仅是“熊猫经济”的一个缩影。在四川成都,“熊猫经济”的表现形式很多。在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春熙路,就有一个“熊猫爬楼”巨大造型,成为名扬四海的“网红打卡地”,也成为成都市的地标。
在成都,还有一个“熊猫网红”——花花。据四川省文旅厅数据,2023年“五一”假期,26.4万游客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看“花花”,熊猫基地由此跻身全国十大热门景点的第二位。去年7月28日至8月8日的成都大运会期间,“花花”多次登上热搜。“跟著花花看大运会”“花花带你游成都”成为“高频词”。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估算,买一张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门票50元,就能带动当地交通、住宿等消费1450元。游客看完了“花花”,还会买一些“花花”的文创产品当作礼物回去送亲友;成都还有“熊猫书店”“熊猫主题邮局”,生意也很火爆。
“熊猫经济”为何会火爆?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回答:可爱、珍稀、多样化选择。
其一,从消费心理上看,熊猫的形象很可爱,生动有趣,憨态可掬,不具有攻击性,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
其二,从消费行为上看,现在旅游产品越来越同质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很难寻觅。熊猫属于珍稀动物,四川是大熊猫故乡,最有独特的吸引力,日益被现代人所看重。
其三,从消费环境上看,成都打造出了越来越多的熊猫创意类产品,游客不仅可以看熊猫、拍熊猫,还可购买熊猫文创产品,有多样化选择。
打“熊猫牌”,香港可拓展思路
据悉,香港选定的一对大熊猫现已在都江堰基地作适应准备,并会于稍后隔离30天。它们来到香港后,需在香港再进行30天的检疫隔离,之后需让它们适应新环境,然后就可与市民、游客见面。
香港很多市民还期待这对大熊猫今后有可能在香港“开枝散叶”,诞下幼崽,“熊猫家庭”将日益兴旺。那么,香港如何打好“熊猫牌”?笔者认为,应拓宽思路,聚焦以下三点:
其一,让大熊猫发挥“桥梁”的功能。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全世界的野生大熊猫仅存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交界的山区,是顶级“国宝”。中国地大物博,除了大熊猫还有许多宝贝。香港的青少年对大熊猫的认知兴趣,可以激发他们对祖国内地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兴趣,大熊猫可发挥“桥梁”作用。
其二,让大熊猫发挥“亲善大使”的功能。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外表、强壮的身体、与世不争的秉性,与中国传统文化耦合,与现代中国的形象和倡导理念相符,是无可争议的“亲善大使”。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每年来访的外国游客众多,“亲善大使”在香港这个国际舞台上频繁亮相,可以起到推介香港、走进中国的作用。
其三,让大熊猫发挥“招财神兽”的功能。据报道,近年来,租借到日本和韩国的大熊猫吸引了超量游客观看。中央赠送香港的大熊猫不是“旅居”,而是“永久居民”,如果我们策划得好,完全可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现在,已有不少热心市民献计献策,期望“熊猫热”演化为“熊猫财”,政府文旅部门和业界应吸纳民间智慧,统筹策划,让大熊猫成为香港的“招财神兽”。
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别行政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的致辞中指出,正是因为有了“一国两制”,香港有求、祖国必应,不论香港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来自祖国的后盾支撑只会加强、不会减弱。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实现由治及兴,更多挺港惠港措施陆续有来。
中央决定赠送香港一对大熊猫,正是惠港的大好事、大喜事,令香港市民倍感亲切和温暖!熊猫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瑞兽”。“瑞兽”即将抵港,是一个好兆头,香港市民已是延颈鹤望。期望香港未来丁旺财旺,万事兴旺!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11/kBhCUCZK6vB60MyM7M8jllf3vqsWdvjmpnz.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