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云超
香港再出发需找寻新契机和战略新定位。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香港要全力推进湾区建设,把“一国”之利、“两制”之便作为通往内地和国际之双向门户。专家建议港深合作设立研究基金。将香港基础研究由上游推至中下游,加强基因样本流通及区内为科技企业提供专业融资服务。
深圳综合试点方案惠及香港民生
针对国家经济新战略、因应国际大变局,国家高层藉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推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堪称时代发展总纲领。《方案》着眼政策性和制度性建设、着力知识产权保护和跨境机制构建,其中二十项授权将涉及现行法律修订。不同政治制度制约港深规则兼容,试点方案推动三地经济良性运行,《方案》有望打破地域界限、消弭政治藩篱,淡化体制边际,加快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流物流要素流动,从而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前海和落马洲河套地区,已是深圳科创出发点和香港经济增长极。
铸就港深“双引擎”离不开科学引领,让大数据开口、人工智能现身、先进技术集聚、实现资源共享。在防灾减灾、事故预防和公共事件多维度智慧统筹。香港优势是资金可自由出入而深圳则不匮乏科创动能。携手共建国际科创中心,精心打造国际大项目。强强联合,互通有无。
港深联动着眼未来。学生交流交换、医疗救治服务应该多层级形成行业直通机制。二O一二年港大深圳医院开业,二O一四年港中大深圳校区挂牌。港校目前在深科研机构七十七家,研发项目一千七百零六个,三级政府课题一千五百三十三项。教育部又提出支持香港高校在湾区开展合作办学,支持港生湾区升学。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成立十年,港资企业逾万家,深港青年梦工厂孵化香港团队两百多家,企业融资额达十五亿。深圳发展水平较高,但国际形势不确定性,资源要素约束更紧,来自国际层面的人才和技术压力更大,而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科技链条亟待升级优化,香港优势突出,可以捷足先登。
港深收入差距缩小,政治环境落差加大。内地港人“揾工难”,回流现象日益凸显。有智库问卷显示,港籍青少年三分之二到过深圳,逾三成表示有机会去深圳就业创业。深圳日前出台《支持港澳青年前海发展措施》和《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方案》,提供四百三十九家企业及三千一百四十个实习岗位。
十月十二日,湾区青创中心发布“绝版空间,最优政策”公告,入驻前海创业园可获百分之八十租金和物管资助,创业团队入选“孔雀计划”最高资助一千万元。自贸区先行先试和深港合作样本区承载国家战略并为港澳提供专门服务。法学家傅健慈教授呼吁港府尽快考虑通关,让更多港人北上考察,谋求发展。
深圳以“头脑风暴”和“制度创新策源地”享誉全球。深圳打造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中国之治“样板间”。近期制度创新五百七十三项,其中全国推广五十八项;深圳立法权和二十七条举措四十项新授权,可望确保深圳在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标志性突破。
有制度创新、政策改革“尚方宝剑”,深圳与香港规则对接和国际环境可施之以策。深圳有创新载体二千二百一十四家,前海十年注册企业增长五十倍。特区成立四十载,而今迈步从头越,为港澳提供发展空间。
双循环经济带给香港新机缘
全球经济衰退、国际贸易萎缩及政治环境不确定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思维。为确保经济安全和顺应全球经济东移,国家提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格局”,着眼综合效能改革和市场化、法制化及国际化建设,依托国内市场,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提升的国内需求。
国内大循环,相对于以出口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结构的全球化经济外循环。其生产、交易和分配产业链及消费末端均发生在国内。新经济战略安全性和独立性相对突出,对外依存度和受制性明显降低,因此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及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和科技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成首要目标。香港基础研究卓越,科技成果丰硕,堪称发展切入点和再生新亮点。
内轨运行为主的双循环在不同发展阶段是包括发达经济体在内的政策选择,然而,任何一个强大国家并非单一以内循环而是以外循环为主题。中国经济外循环在二OO六年一度占比百分之六十五,且内外良性互动,维持出口导向模式并以世界工厂著称。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强盛王朝,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到海上贸易经济带,均经历外循环过程。
香港是国际都市和金融中心,作为内外循环体系之活跃元素,其稳定的国际资源、发达的资讯网络、健全的运行机制、完善的低税制和法制,在深圳提升和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其多元优势和全球水准可望在“双循环”格局下充分彰显。
国际大动荡和国内大变革为港人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历史机遇。香港需要把握时代脉动,不失时机在如何融入国内大循环主题结构和国际外循环系统工程中找准坐标,利用双循环经济战略和深圳示范全国政策机缘在多个维度契合深圳。一方面区内深耕,另一方面南向拓展。
“前研后产”生态圈
专家认为,港人需要善于“过河”,勇于跨越罗湖桥;港方在湾区建设中应充分利用成型的良好机制,在经济发展和科创时代到来之际,协助深圳在完善法制、恪守契约、保护知识产权上下功夫。只要彼此取长补短软硬兼容,就能办好“前店后厂”、构建“前研后产”生态圈。
港深一河之隔,十个水陆口岸,进出人员百万,硬件配套齐全。要共建国际科创中心,关键铸就协同创新共同体。科技创新需要两地合作。完善湾区数据平台、探索数据产权及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在国际法律服务和跨境纠纷解决机制上打造国际合作新优势。
港深聚焦要素市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成果转化、推动技术转型,加强人民币数字化研发国际合作,适时为构建区域科技供应链网络提供有效供给。深圳数字人民币试点仍集中于个人及零售而未知会否延展至机构层级,因此亦为香港在实体人民币国际化推广至2.0提供发展方向。
深圳宽限港澳人士国民待遇清单管理制度,加大民生要素便捷流通,“湾区通”、“深港通注册易”已落地。港人北上,除地缘优势和居住环境,更是对未来港深前途之肯定。
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三年前将夜间卫星观测的熠熠生辉的香港和深圳作为连体城市取名“香圳”,视港深为全球都市圈快速发展之典范。从三十年前深港共建国际大都市到港深科技创新圈,再到港深超级航空港,皆证明两地合作的客观现实与巨大潜力。
港深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国际贸易形似神像。二者均处于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区位中心。作为湾区龙头,多重利好叠加,前途不可限量。十四年前,中国社科院联合国际学者研究全球一百一十个城市,两地竞争力累加领先全球。港深作为助力大湾区超强双引擎,只有加足燃料,才会生生不息。
(作者系社会学学者,智库专家及教授,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来源:hket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5/lMBdhWY2uRoFoEaZbvJCineoCqE4CUAl8bb.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邢云超
香港再出发需找寻新契机和战略新定位。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香港要全力推进湾区建设,把“一国”之利、“两制”之便作为通往内地和国际之双向门户。专家建议港深合作设立研究基金。将香港基础研究由上游推至中下游,加强基因样本流通及区内为科技企业提供专业融资服务。
深圳综合试点方案惠及香港民生
针对国家经济新战略、因应国际大变局,国家高层藉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推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堪称时代发展总纲领。《方案》着眼政策性和制度性建设、着力知识产权保护和跨境机制构建,其中二十项授权将涉及现行法律修订。不同政治制度制约港深规则兼容,试点方案推动三地经济良性运行,《方案》有望打破地域界限、消弭政治藩篱,淡化体制边际,加快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流物流要素流动,从而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前海和落马洲河套地区,已是深圳科创出发点和香港经济增长极。
铸就港深“双引擎”离不开科学引领,让大数据开口、人工智能现身、先进技术集聚、实现资源共享。在防灾减灾、事故预防和公共事件多维度智慧统筹。香港优势是资金可自由出入而深圳则不匮乏科创动能。携手共建国际科创中心,精心打造国际大项目。强强联合,互通有无。
港深联动着眼未来。学生交流交换、医疗救治服务应该多层级形成行业直通机制。二O一二年港大深圳医院开业,二O一四年港中大深圳校区挂牌。港校目前在深科研机构七十七家,研发项目一千七百零六个,三级政府课题一千五百三十三项。教育部又提出支持香港高校在湾区开展合作办学,支持港生湾区升学。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成立十年,港资企业逾万家,深港青年梦工厂孵化香港团队两百多家,企业融资额达十五亿。深圳发展水平较高,但国际形势不确定性,资源要素约束更紧,来自国际层面的人才和技术压力更大,而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科技链条亟待升级优化,香港优势突出,可以捷足先登。
港深收入差距缩小,政治环境落差加大。内地港人“揾工难”,回流现象日益凸显。有智库问卷显示,港籍青少年三分之二到过深圳,逾三成表示有机会去深圳就业创业。深圳日前出台《支持港澳青年前海发展措施》和《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方案》,提供四百三十九家企业及三千一百四十个实习岗位。
十月十二日,湾区青创中心发布“绝版空间,最优政策”公告,入驻前海创业园可获百分之八十租金和物管资助,创业团队入选“孔雀计划”最高资助一千万元。自贸区先行先试和深港合作样本区承载国家战略并为港澳提供专门服务。法学家傅健慈教授呼吁港府尽快考虑通关,让更多港人北上考察,谋求发展。
深圳以“头脑风暴”和“制度创新策源地”享誉全球。深圳打造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中国之治“样板间”。近期制度创新五百七十三项,其中全国推广五十八项;深圳立法权和二十七条举措四十项新授权,可望确保深圳在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标志性突破。
有制度创新、政策改革“尚方宝剑”,深圳与香港规则对接和国际环境可施之以策。深圳有创新载体二千二百一十四家,前海十年注册企业增长五十倍。特区成立四十载,而今迈步从头越,为港澳提供发展空间。
双循环经济带给香港新机缘
全球经济衰退、国际贸易萎缩及政治环境不确定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思维。为确保经济安全和顺应全球经济东移,国家提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格局”,着眼综合效能改革和市场化、法制化及国际化建设,依托国内市场,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提升的国内需求。
国内大循环,相对于以出口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结构的全球化经济外循环。其生产、交易和分配产业链及消费末端均发生在国内。新经济战略安全性和独立性相对突出,对外依存度和受制性明显降低,因此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及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和科技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成首要目标。香港基础研究卓越,科技成果丰硕,堪称发展切入点和再生新亮点。
内轨运行为主的双循环在不同发展阶段是包括发达经济体在内的政策选择,然而,任何一个强大国家并非单一以内循环而是以外循环为主题。中国经济外循环在二OO六年一度占比百分之六十五,且内外良性互动,维持出口导向模式并以世界工厂著称。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强盛王朝,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到海上贸易经济带,均经历外循环过程。
香港是国际都市和金融中心,作为内外循环体系之活跃元素,其稳定的国际资源、发达的资讯网络、健全的运行机制、完善的低税制和法制,在深圳提升和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其多元优势和全球水准可望在“双循环”格局下充分彰显。
国际大动荡和国内大变革为港人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历史机遇。香港需要把握时代脉动,不失时机在如何融入国内大循环主题结构和国际外循环系统工程中找准坐标,利用双循环经济战略和深圳示范全国政策机缘在多个维度契合深圳。一方面区内深耕,另一方面南向拓展。
“前研后产”生态圈
专家认为,港人需要善于“过河”,勇于跨越罗湖桥;港方在湾区建设中应充分利用成型的良好机制,在经济发展和科创时代到来之际,协助深圳在完善法制、恪守契约、保护知识产权上下功夫。只要彼此取长补短软硬兼容,就能办好“前店后厂”、构建“前研后产”生态圈。
港深一河之隔,十个水陆口岸,进出人员百万,硬件配套齐全。要共建国际科创中心,关键铸就协同创新共同体。科技创新需要两地合作。完善湾区数据平台、探索数据产权及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在国际法律服务和跨境纠纷解决机制上打造国际合作新优势。
港深聚焦要素市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成果转化、推动技术转型,加强人民币数字化研发国际合作,适时为构建区域科技供应链网络提供有效供给。深圳数字人民币试点仍集中于个人及零售而未知会否延展至机构层级,因此亦为香港在实体人民币国际化推广至2.0提供发展方向。
深圳宽限港澳人士国民待遇清单管理制度,加大民生要素便捷流通,“湾区通”、“深港通注册易”已落地。港人北上,除地缘优势和居住环境,更是对未来港深前途之肯定。
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三年前将夜间卫星观测的熠熠生辉的香港和深圳作为连体城市取名“香圳”,视港深为全球都市圈快速发展之典范。从三十年前深港共建国际大都市到港深科技创新圈,再到港深超级航空港,皆证明两地合作的客观现实与巨大潜力。
港深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国际贸易形似神像。二者均处于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区位中心。作为湾区龙头,多重利好叠加,前途不可限量。十四年前,中国社科院联合国际学者研究全球一百一十个城市,两地竞争力累加领先全球。港深作为助力大湾区超强双引擎,只有加足燃料,才会生生不息。
(作者系社会学学者,智库专家及教授,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来源:hket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5/lMBdhWY2uRoFoEaZbvJCineoCqE4CUAl8b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