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探元计划2024”启动会在腾讯深圳总部滨海大厦顺利举行。
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受邀参会并发表致辞,他强调了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对文物工作的影响,以及先进技术在文物行业的巨大潜力,着重论述了“三个创新”:加强场景的创新,应用场景一线的实际需求,永远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最好动力;加强技术的创新,把其他领域已有成熟应用的技术移植到文物行业里来,蕴创新于移植,形成引进吸收再创新;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放大器”和“倍增器”作用,来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和产品应用“第一公里”的问题。罗静司长还提出了对“探元计划2024”的期望,希望各发起方能把计划打造成更有吸引力的优势品牌,用更多的创新成果助力文物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以下为发言原文:
当今世界,以“云、大、智、自”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重塑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同样,也深刻影响着文物工作的方方面面。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手段,在文物行业的巨大潜力初见端倪;文物的多模态感知、垂直领域大模型等一批重点应用场景,已经来到了重大突破的前夜。今天,“探元计划2024”正式启动,可以说恰逢其时。
信息技术在文物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但是,如何让一个好的创意予以实现?如何让一个好的技术找到用武之地?如何让一个好的产品能够实现可持续?是文博行业、技术界和产业界需要共同破解的难题。2016年,国家文物局会同发改、科技、工信、财政等部门,实施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当时,我们提出以场景创新为驱动、技术创新为主导、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构建文物行业信息化应用的全面创新。若干年过去了,先进技术不断迭代,但三个创新的价值并没有随时间而褪色,依然具有指导作用。下面,我围绕三个创新,谈一谈我对“探元计划”的期望。
一是要加强场景的创新。这里的场景,指的主要是应用场景。应用场景一线的实际需求,永远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最好动力。概括的讲,文物行业有“防、保、研、管、用”等5大应用场景,每个场景下有若干级分支和子场景。希望参与计划的各个文博单位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上述应用场景中发现真问题、提出真需求,并与创新主体密切合作、充分沟通,将业务的问题和需求凝练成科技问题和科技需求。
二是加强技术的创新。文物数字化、信息化工作的突出特点,是把其他领域已有成熟应用的技术移植到文物行业里来,这里的移植不是说要简单地搬过来,而是要蕴创新于移植,形成引进吸收再创新。例如,文物的高精度信息采集。与一般工业上的对象相比,文物类型复杂多样,有的难以移动、不易触及,有的是透明或半透明材质,如何融合信息采集领域的专业知识、技术和经验,解决上面的这些复杂问题,创造出适应文物独特性的新技术、新装备,这是参与计划的高校、科研单位的朋友们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三是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好的创意、完美的技术实现,并不代表创新的成果能够快速转化,创新的产品能够产业化应用。叫好不叫座的有之,昙花一现的有之。我们还需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放大器”和“倍增器”作用,来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和产品应用“第一公里”的问题。即使是文物事业,同样也需要借鉴产业思维来解决上述问题。例如,一个高品质的文物沉浸式展览项目,成本基本在2000万到3000万左右。仅靠门票收入很难收回成本,更谈不上持续优化和选代升级。这需要运营者立足展览、拓展周边,通过精准画像、深耕需求,积极探索IP授权、文创开发、主题餐厅等商业模式,打造更多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用的好”而且离不开的创新产品,才能营造良性互馈、递进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持续的发展动力。
今年的“探元计划”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和腾讯集团共同发起,在明确应用场景需求后,面向社会创新主体以“揭榜挂帅”的形式开展科技攻关。可以说这是推动“三个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祝愿各发起方能够把计划打造成更有吸引力的优势品牌,也祝愿各参与方用更多成果助力文物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
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必须着力谋划的一步关键棋。让我们以本次“探元计划”为契机,进一步促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质增效,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 腾讯数字文化微信公众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3/ub8UqDKQggzz1ANYGuVVDHthUppLauOVblH.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