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荆杂志(记者彭彦) 6 月27 日东莞报道: 26日晚,纪念虎门销烟185周年纪念活动在虎门圆满落幕,而探索虎门销烟精神的源泉永不落幕。当日,虎门沙角炮台举行“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纪念虎门销烟185周年沈浸式情景表演,声、光、影在实景中结合,以表演方式还原销烟场景。25日,为纪念“虎门销烟”185周年,“缅怀民族英雄 弘扬销烟精神”王老吉铜葫芦捐赠仪式在海战博物馆举行。

更多的感触与细节,在现场发生,且日新月异。纪念虎门销烟185周年纪念活动自6月3日到26日在东莞落幕,期间,精品文博大展、原创音乐剧、高规格学术研讨会、音诗画主题晚会、青少年研学活动、旧址保护利用……伶仃洋畔,鸦片战争博物馆内外,人流络绎不绝。春节假期的40多万游客,五一假期的27.7万游客,这片承载着历史的土地,仍然是如今的“顶流”。
探索永不落幕的虎门销烟精神
《穿越1839》这部原创音乐剧,讲述沈溺于网络游戏的少年,因误入VR游戏而产生的奇妙遭遇。青少年“触摸”到虎门销烟历史后,产生的所思所想,通过活泼有趣、通俗易懂的舞台剧形式,向观众展示“网瘾少年”逐渐转变觉醒的故事。

林则徐赴虎门销烟之前,中国对西方的了解几乎为零,整个大清王朝从上至下皆认为,只有一个“天朝上国”,其余皆是“蛮夷之国”。正是林则徐怀抱著一颗敢为人先和放眼世界的爱国之心,打开放眼世界的窗口,帮助中国了解近代世界。
在“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东莞,无论是林则徐销烟池旧址所在的虎门林则徐纪念馆,陈列庄重的海战博物馆,抑或是气势宏伟的沙角、威远、镇远、靖远等炮台旧址,海风吹拂的岸边,都有着更多眺望未来的新风景。
六城“上新”同一个展览
2024年6月3日,纪念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第一天。广东东莞、福建福州、北京、澳门、陕西蒲城、新疆伊犁的六家林则徐纪念馆,同步“上新”同一个展览—“扬威中外震铄古今—虎门销烟精神展”。同步落地,还有从东莞出发、带著历史精神的“好苗子”移动巡游车展览。

林则徐出生、幼年读书、中举、完婚、中进士和走上仕途的地方在福州。
在北京,林则徐和福建籍在京官员筹资购置同乡会馆—北京福州新馆,这段时间里,他形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爱国情怀。
在澳门,林则徐曾接待外国官员,宣布禁止外国商人贩卖鸦片。1997年11月,澳门民间集资建成澳门林则徐纪念馆。

禁烟期间,除与外国人直接交涉,林则徐还翻译外国书刊,包括《华事夷言》和《澳门新闻纸》等等。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林则徐通过主持翻译、阅读和批注外刊,用新的视角审视世界与国家的关系。
年近六旬的林则徐,被谪戍到伊犁,西行路上风雨兼程、行途急迫。在当地,林则徐管理粮饷,办理屯垦水利,并亲自带领民工挑沙挖石,修筑龙口水渠,开辟良田60余万亩。这些努力显著改善伊犁的农业条件,为当地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在陕西蒲城,林则徐为恩师王鼎守孝的故事,展现出其忠诚和孝顺的品质。
一罐罐藏著向日葵和幸运草种子的“好苗子”罐,只要浇水、有阳光的照耀,很快就会发芽生长。如同这些破土而出的苗子一样,历史的精神生生不息。
我们值得去历史所在的地方,也值得把历史带去更多地方。从虎门大桥出发,在广州塔脚下、在日月贝旁、在春笋前、在佛山祖庙、在维多利亚港,偶遇一辆如同透明舞台的“答案巡游车”,车里是穿越而来的历史场景。

“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的大门边,林则徐微笑地捧著好苗子,卡通化的IP使历史人物与场景也鲜活起来,这场移动的展览,让历史文化穿梭行走在城市中。
探索虎门销烟精神背后的大世界
“东莞虎门虽小,但是背后呈现的世界很大。”6月15日,虎门销烟185周年学术研讨盛会在东莞举行, 全长35万字的《虎门销烟精神的现代价值》一书发布,“根与魂”“涵与延”“源与流”“知与行”“承与启”……,虎门销烟与当下的连接,拥有更深入的理论支撑。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吴义雄教授在“闪耀在近代前夜的民族之光-虎门销烟精神的历史启示和研究价值”主旨报告中指出,虎门销烟标志著中华民族危机意识的觉醒,显示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的道德境界,显示先进中国人的世界眼光,在国家面临重大危机的关头,集中展示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具有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加以认识和阐发。
在虎门销烟18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细珠对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关系进行省思,他指出,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面对的西方,是殖民主义与工业化的西方,也就是“侵略的西方”和“先进的西方”。那么,这个所谓“向西方学习”就值得深刻反思。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教授、系主任,香港孔子学院院长韩孝荣对民国时期的禁烟禁毒做法进行研究。他指出,民国时期的禁烟禁毒方案虽然取得局部性和阶段性成效,但总体来说,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执行力的欠缺,并未实现设定的禁绝鸦片和毒品的目标。
原江南大学党委书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庆葆对抗战后国民政府禁毒工作失败原因进行探析,他指出,由于战后国民政府统治能力的衰弱和地方上对烟毒利益的倚重,地方势力的阻碍成为禁毒工作失败的最大原因。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先明说道,只有从对漫长生活演进的影响来关注虎门销烟,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这一事件。
上海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勇安认为,现行国际禁毒日6月26日,恰恰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结束后次日,这种历史巧合一定程度上,正是其世界意义源远流长的重要表征。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回顾中国百年艰难勇毅的禁毒历程,他表示,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遏制清朝鸦片日益泛滥的趋势,是中国第一次禁烟运动的最高潮,是中国禁烟运动的光辉篇章,它被公认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伟大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王亚楷、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育民、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冷东等多位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虎门销烟精神有必要好好提炼和推广,这应该是近代中国精神谱系之首。他们纷纷表示,今天在东莞召开这次研讨会,研究鸦片、禁毒等内容,希望将来有机会进一步联合更多地区,发动更多的高校、研究机构一同参与,推动学术研究再上一个台阶,成为一个热点。本次研讨会议的层次、深度、创新远超以往类似的会议,不再是简单的宏大叙事,而是非常深入具体的探讨,体现出多视角、跨学科、小切口、具体化等特点。通过本次会议充分感受到“虎门”与“国门”之间的关系,突出东莞虎门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门”,但是堪称“国门之闸”。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27/mHqbcYZ8lpX26rT9ZkEFaVfK6SnMXgHuaok.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