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文|九龙妇女联会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家和万事兴」。在新时代弘扬中华美德,推动好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意义非凡。为进一步推进香港家庭教育,了解香港关于家庭教育的支援及实际问题,从而推广、普及、培育和传承符合香港本地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九龙妇女联会(以下简称「联会」)在今年3至4月,进行了名为「促进香港家庭家教家风研究」的调查研究。联会委托全景研究及顾问有限公司,透过问卷调查及焦点小组等方法,深入分析香港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现况与挑战,同时提出政策建议并予以推动。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共收回739份有效问卷,并进行了3次焦点小组讨论及1次圆桌会议。有关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是受访者背景情况。超过8成受访者为女性;绝大多数受访者均为已婚(84.57%);拥有一名孩子的受访者占36.13%;拥有两名孩子的受访者则占52.1%。孩子年龄介乎13-15岁的受访者占19.76%;超过6成受访者正以不同形式就业,非就业受访者中家庭主妇占了3成。超过7成受访者持有高中或以上学历;绝大多数受访者上月家庭月入为5万以下。
二是受访者家庭情况。近5成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家庭每天平均花「1小时或以下」的时间在家庭教育上,关于受访者对家庭教育的时间和工作的自我评估,其中认为足够的占27.06%,认为不足够的占38.97%。有接近9成的受访者表示「孩子的妈妈」是家庭教育的负责人之一(88.33%)。超过5成的受访者认为「会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是家庭最常使用的家庭教育方法;其次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54.17%)。
三是美德与价值观传承情况。只有43.44%的受访者表示有计划及有意识地向孩子传授美德或者价值观,而「想起的时候会做」占33.96%。值得关注的是,较被动的选项合共占22.6%,当中包括「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才会做」「完全没有计划」「未有考虑这个问题」,分别亦有15.7%、4.47%及2.44%。有近八成受访者选择「诚信」作为重要的价值观;最多受访者认为「家和万事兴」所具有的元素是「母慈子孝」(72.4%)「遵纪守法」(57.51%)及「兄友弟恭」(53.59%)等。
四是家庭教育遇到的困难。在教导孩子方面,认为困难(6-10分)的受访者占38.84%,最多受访者表示「孩子较受朋辈或媒体的影响」(37.35%)是最大的困难。其次是与时间不足相关的选项,包括「孩子功课繁重,没有多余时间」(36.94%)和「工作繁忙,没有足够时间与孩子相处」(34.37%)。关于遇到困难时的求助意愿,71.04%的受访者表示会寻求他人协助,并会首先寻找「朋友」的协助,占34.1%。绝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寻找的对象有助于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占87.24%。超过六成认为「亲子工作坊」(63.36%)能协助他们处理问题,这是全部选项中最多受访者认同的一项。其次为近五成的「儿童心理课程/讲座」(48.3%)。
由调查结果得出七个结论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本研究总结出七个方面的初步结论:
一是香港家庭平均每天花在家庭教育的时间偏少,且母亲最常担当家庭教育的负责人。较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时间不足,而当家庭进行1小时或以上的家庭教育时,家长便会认为在家庭教育上投放的时间和工作是足够的。
二是香港家庭最重视「生活习惯与技能」和「品格及美德承传」,其次便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文化修养」,最后才是「生涯规划」和「国家观念」。当家长进行教育时,最常以纠正错误行为、以身作则、赞赏、设立规矩和讨论等方式教孩子。

三是虽然较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的时间不足但他们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当投放在家庭教育的时间超过30分钟时,家长普遍都会认为他们的家庭教育有一定成效。
四是只有四成多家长有计划地传授美德和价值观,而此类家庭所取得的成效往往更高。当要传授美德和价值观时,香港家庭主要会传授「诚信」「守法」「礼义」「包容」和「忠孝」等美德和价值观。另外,家长多数认为要达到「家和万事兴」,须有「母慈子孝」「遵纪守法」和「兄友弟恭」等元素。
五是较多香港家庭表示在家庭教育上遇到困难,而他们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四类:朋辈或媒体影响、时间不足、欠缺教育或沟通方法,以及意见分歧。当家庭或家长的背景不同,他们面对的困难也会有所分别。
六是在面对困难时,绝大多数家长都愿意寻找协助,而他们主要会向「朋友」「老师」及「社工」求助。不过,亦有不少受访者表示会「自行寻求解决方法」。近九成受访者都认为这些方法有效解决了他们遇到的困难。至于不会寻求协助的家长,主要有三类情况:(一)不知道有相关服务或难以找到人协助(48.83%);(二)不希望别人知道或认为外人不会明白家中问题(39.44%);(三)不认为有需要寻求协助(17.84%)。
七是「亲子工作坊」「儿童心理课程/讲座」和「家庭全员正确价值观重塑工作坊」是最多家长认为能够协助推动家庭教育的服务。不过,这些服务在高学历、高收入或完整的家庭较受欢迎。对于偏向基层的家庭而言,在选择服务方面存在著不确定性,他们不清楚什么服务最适合自己,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子女教育方面缺乏明确的方向。
政策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聚焦访谈结果以及圆桌会议分析,联会调查小组将在不同层面提供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推动「每天1小时高质量家庭教育」倡议。从研究结果可见,当平均每天能够进行30分钟至1小时的家庭教育时,受访家长会认为他们的家庭教育有成效,而随著家庭教育的时间增加成效亦会愈高;当平均每天进行1小时以上的家庭教育时,受访家长便会认为在家庭教育所投放的时间和工作已足够。因此,要推动香港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和发展,政府和社会团体须鼓励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平均每天进行最少1小时有意义且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活动,以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与价值观。
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环境中为孩子提供全面发展和成长教育的方式,包括正向价值观以及传统美德的培养等。这种教育不仅注重孩子的学术能力,更著眼于品格操守和道德观念的培养。例如向孩子强调传统美德中的孝顺、忍让、勤奋、诚实、义务和节俭等,能够引导孩子尊重他人、努力学习、保持诚实、帮助社会,成为品德优秀且有贡献的人;同时,培养孩子正向价值观,让孩子明白正直和道德责任感。
二是设立「美德和价值观传承」网上平台及资源包。联会建议政府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相互支持,共同担起孩子成长的重要责任,有针对性地规划一套关于家庭教育的美德和价值观框架,并制作针对美德和价值观传承的手册和资源包,透过网上平台或手机应用程式向家长提供相关资讯,让他们能够更容易按已有资料,更有计划、意识和系统地传授美德和价值观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的成效。
三是在「生涯规划」和「国家观念」教育上,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合作。根据问卷数据显示,家长对家教优先选项有七项,其中「生涯规划」和「国家观念」是最末的两项,显然不够受重视。其实小朋友从小有志向有国家情怀,关乎青少年成长方向和努力目标,可从小塑造小朋友的格局,令他们有胸襟、有理想和有广大视野。因此,如果从立德树人角度,学校、家庭和社会同样肩负大任,这是培育社会栋梁的事业,必须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更需认真理解和推动实现「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
联会建议政府倡导在相同的价值理念下,学校、家庭、社会在不同层面各自承担责任。甚至推动由学校、社区组织开展适切的家长教育服务,支援有需要家庭的子女教育之困。
特区政府为落实国家2024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爱国主义教育法》,成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联会期望政府广泛听取意见,推出更多贴身、贴地、到位的方法和举措。要透过多元活动,提高小朋友的国家观念并增长爱国情怀,利用节庆、奥运赛事、历史文物展览,参与红色旅游等方式,促使家长在亲子活动过程中积极配合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局和服务机构要积极从教材和活动设计上入手,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的力量。同样的,学校的生涯规划活动亦可以与社区连结,推动更多有关职业导向及适合家庭进行的活动,让家长能有更多机会与孩子讨论生涯规划,让孩子更容易把个人成长及机遇与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
四是推动更多家庭友善措施,增加亲子相处时间。时间不足是家长在推动家庭教育时的主要困难。表示「孩子功课繁重,没有多余时间」的受访者占36.94%,表示「工作繁忙,没有足够时间与孩子相处」的则占34.37%,分别属于受访者在向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遇到的第二和第三困难。期望政府带头并推动商界有更多支持家庭友善的措施,鼓励家长增加与孩子的相处和教育时间,让社会支援和配套发挥更大作用。
加大力度推动「家庭友善雇佣」措施,包括增设家事假期政策。家庭中有18岁以下的学童,每个孩童的父母均有每年各不少于2日的家事假期,并可以夫妇合并使用,以便陪同子女出席各项亲子活动,增加他们进行家庭教育的时间、空间和机会。
五是加强训练家长处理夫妻之间以及与长辈之间的教育方针分歧。据问卷调查数据,「夫妻意见有分歧」及「与祖父辈或亲戚意见有分歧」均是受访家长在教导孩子时的主要困难,分别占全部受访者的25.98%及13.53%。当孩子在0-6岁的阶段,受访家长较常在家庭教育上出现与祖父母或亲戚之间的分歧;当孩子在0-12岁时,夫妻之间亦会较常出现在此方面的分歧。这一情况,在焦点小组的讨论中同样出现,不少受访者都表示自己与伴侣或祖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针上有所不同,令家庭教育遇到不少困难。
家和万事兴。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辩论赛场。即使目前社会上已有相关的支援服务,但从问卷结果中发现相关问题仍然存在,政府和社会团体须考虑增加投放在婚姻经营及沟通上的时间,强调家庭和谐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提供减少育儿分歧等的辅导或训练上的资源。
六是重点针对基层家庭的需要,调整家庭服务的内容。研究结果显示,离异家庭、学历较低或家庭月入较低的家长,在推动家庭教育的时间上不足及重视程度不够,亦相对没有效用。因此,政府和社会团体可以针对此类家长的困难和需要,重点提供相关配套和资源。政府和社会团体应连同社工和学校老师,进一步了解基层家庭的困难,以提供更加针对他们需要的服务,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并应用教育孩子及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七是培训新手母亲,增加坊间活动和配套,减轻家庭教育的负担。家庭教育相关配套和资源的增加对家长推动家庭教育和价值观传承有正面作用。政府和社会团体可考虑将资源投放在具有家庭教育功效,同时又能吸引家长和小朋友的活动上。另外,联会亦建议为产前产后的新手母亲提供额外儿童心理及教育培训课程,为经验不足的家长提供更多配套服务。
八是设立家教家风示范点,支持家教家风民间活动蓬勃发展。联会建议特区政府以先导计划试行,设立流动的家教家风展览,推广良好的家教家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总结试行计划的经验后,特区政府可以在全港十八区民政事务署设立恒常家教家风示范点,之后还可与博物馆和社区中心协作,将推动家教家风的风气普及化。同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考察,参观不同的大湾区内地城市家庭家教家风示范点,学习内地政府的成功做法,再加强符合香港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除了从政府层面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外,建议特区政府亦应支持民间推动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活动。例如参考「香港杰出义工奖」的经验,举办一个具代表性的全港「和谐家庭选举」活动。透过举办官方支持的大型活动,政府能带动民间社会以不同方式参与,提升大众对家庭家教家风的认识,促进香港家庭家教家风事业的发展。另外,建议政府加大对家庭家教家风的宣传,例如在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有关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的内容。
结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出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国家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把家庭教育从「家事」提升到「国事」。目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内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香港国安法》《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等的通过实施,守牢了国家安全的底线。今天的香港,终于迎来了全力拼经济、谋发展的最好时期,而香港的家庭关系、社会风气也亟待重建。做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符合当下时代需求,也是香港社会的普遍需要。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5-6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