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2024年6月25日,是举世瞩目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携带着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集样品的嫦娥六号于北京时间14时07分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这是人类探月的里程碑事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向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人员发出贺电。习主席在贺电中指出,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习主席强调,希望你们乘势而上,精心开展月球样品科学研究,接续实施好深空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向着航天强国目标勇毅前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再立新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嫦娥六号任务返回器着陆回收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在现场宣读了习主席的贺电。
令750万香港同胞由衷骄傲和喜悦的是,“嫦娥奔月”获重大成果,香港贡献载入史册。香港理工大学(简称“理大”)科研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制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助力完成这项历史性任务。“嫦娥奔月……”的故事里,镌刻下两个闪亮的大字:“香港”!在香港回归祖国27周年欢庆时刻即将到来之际,香港同胞与祖国人民一样,为这一重大成果欢欣鼓舞,为香港贡献兴高采烈!
展示科研实力,香港获国家认可
今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进入地月转移轨道;6月2日,精准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区域并开展采样工作;此后,经过11个飞行阶段,嫦娥六号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首次获取月背的月球样品,于6月25日圆满完成所有任务后顺利返回地面。
嫦娥六号此行最重要的任务是月球背面采样。由于受到地、月自转速度影响,人类不能直接观测月背及直接通讯,因此在月背探测和登陆的难度比月球正面采样更大。理大参与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是完成采样任务的关键装置。理大团队根据过去在航天项目上积累的经验,为嫦娥六号相关装置进行多项改进,使采样任务更快速地完成。
理大自2010年起就参与国家的太空探索计划,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制太空仪器,利用先进地形测量技术协助评估及选取合适的着陆点,先后协助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探月任务和天问一号火星任务取得成功。
理大参与的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任务获得成功,再次证明在该领域的科研能力全球一流,再次体现出国家对于香港科技事业的充分肯定。香港科研实力可圈可点,香港科技创新业绩可喜可贺!
增添科研信心,探索浩瀚星空
嫦娥六号成功返回地面的消息,点燃了香港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激情,“嫦娥奔月”的“香港贡献”成为舆论热点。
从昨天下午起,《大公报》等香港媒体不停报道传播这一喜讯,香港市民开心、雀跃。有人表示,没想到香港科研团队也可以参与如此重大的探月工程,并取得这样好的成就;有人表示,“自由港”、“国际化大都市”、“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的亮丽名片,现在发现“香港科研”也是一张亮丽名片;有人表示,若没有祖国航天事业发展进步,香港无机会参与如此重大事项,现在更加理解“背靠祖国”的深刻含义了;有人表示,“一国两制”的优越性不是抽象和空洞的,香港贡献国家科技创新,国家为香港提供施展身手的机会;有人表示,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嫦娥奔月”的成果,将点燃无数年轻人遨游太空的梦想……
在香港,不仅理大参与了探月工程,香港大学行星地质科研团队也参与此项工作,该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港大赵国春教授,港大行星地质学家钱煜奇博士等科研专家牵头。最近,该研究团队与国内外同行联合,对阿波罗盆地嫦娥六号着陆区进行研究,提出该地区存在持续、多样的火山喷发活动,并重建了该地区的火山喷发历史,为嫦娥六号样品分析提供了地质框架,对后续进行嫦娥六号样品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5月3日的嫦娥六号发射现场,港大行星地质科研团队也受邀现场观看。
“嫦娥奔月”的成果,激发了香港科学家探索浩瀚星空的巨大信心。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昨日在记者会上表示:“香港要多做研发,帮助国家以后的探月、探火,到更远的地方。”──这是香港科学家的梦想,更是责任和使命!
拓宽创科之路,多领域齐头并进
由于香港的光环太多,“香港科研”往往被舆论忽视。“嫦娥奔月”的“香港贡献”,令人们再次审视香港的创科之路。
香港的科研资源十分丰富,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聚了5间全球百强大学,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香港还有2家医学院位列世界50强,还有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中心……
香港创新能力全球领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第二位,而香港排名在亚洲保持第五位、在全球132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7位。
“嫦娥奔月”取得重大成果启示香港,应聚焦优势领域,齐头并进推进科技创新。香港在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及先进制造等领域具有优势,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求突破:其一,香港的科研机构应扩大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开放的科技创新平台,借力前行,不走或少走弯路;其二,香港的科研机构应扩大与内地同行的合作,优势互补,把科研水平提升到新高度;其三,香港的科研机构应加强与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对接,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产品、产业。总之,优势领域齐发力,香港科技创新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别行政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的致辞中指出:“香港由治及兴本质上就是一条创新变化之路。大家不能用昨天的老眼光看待今天的新形势,不能用昨天的旧思维解决今天的新问题,需要团结一致向前看,多用新思维、新办法、新路径解决面临的问题,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不断突破自我、大胆创新,努力实现香港发展的迭代更新、转型升级。”
聚焦“嫦娥奔月”的“香港贡献”,重温夏宝龙主任这段话,我们应认识到,在“一国两制”制度下,香港“贡献国家、成就自我”的空间十分广阔。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无限风光在前头!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大公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26/L3CZyq3WL8Oy85hPJ3U81zHmBezmVnwth2Q.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2024年6月25日,是举世瞩目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携带着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集样品的嫦娥六号于北京时间14时07分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这是人类探月的里程碑事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向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人员发出贺电。习主席在贺电中指出,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习主席强调,希望你们乘势而上,精心开展月球样品科学研究,接续实施好深空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向着航天强国目标勇毅前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再立新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嫦娥六号任务返回器着陆回收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在现场宣读了习主席的贺电。
令750万香港同胞由衷骄傲和喜悦的是,“嫦娥奔月”获重大成果,香港贡献载入史册。香港理工大学(简称“理大”)科研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制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助力完成这项历史性任务。“嫦娥奔月……”的故事里,镌刻下两个闪亮的大字:“香港”!在香港回归祖国27周年欢庆时刻即将到来之际,香港同胞与祖国人民一样,为这一重大成果欢欣鼓舞,为香港贡献兴高采烈!
展示科研实力,香港获国家认可
今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进入地月转移轨道;6月2日,精准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区域并开展采样工作;此后,经过11个飞行阶段,嫦娥六号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首次获取月背的月球样品,于6月25日圆满完成所有任务后顺利返回地面。
嫦娥六号此行最重要的任务是月球背面采样。由于受到地、月自转速度影响,人类不能直接观测月背及直接通讯,因此在月背探测和登陆的难度比月球正面采样更大。理大参与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是完成采样任务的关键装置。理大团队根据过去在航天项目上积累的经验,为嫦娥六号相关装置进行多项改进,使采样任务更快速地完成。
理大自2010年起就参与国家的太空探索计划,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制太空仪器,利用先进地形测量技术协助评估及选取合适的着陆点,先后协助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探月任务和天问一号火星任务取得成功。
理大参与的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任务获得成功,再次证明在该领域的科研能力全球一流,再次体现出国家对于香港科技事业的充分肯定。香港科研实力可圈可点,香港科技创新业绩可喜可贺!
增添科研信心,探索浩瀚星空
嫦娥六号成功返回地面的消息,点燃了香港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激情,“嫦娥奔月”的“香港贡献”成为舆论热点。
从昨天下午起,《大公报》等香港媒体不停报道传播这一喜讯,香港市民开心、雀跃。有人表示,没想到香港科研团队也可以参与如此重大的探月工程,并取得这样好的成就;有人表示,“自由港”、“国际化大都市”、“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的亮丽名片,现在发现“香港科研”也是一张亮丽名片;有人表示,若没有祖国航天事业发展进步,香港无机会参与如此重大事项,现在更加理解“背靠祖国”的深刻含义了;有人表示,“一国两制”的优越性不是抽象和空洞的,香港贡献国家科技创新,国家为香港提供施展身手的机会;有人表示,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嫦娥奔月”的成果,将点燃无数年轻人遨游太空的梦想……
在香港,不仅理大参与了探月工程,香港大学行星地质科研团队也参与此项工作,该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港大赵国春教授,港大行星地质学家钱煜奇博士等科研专家牵头。最近,该研究团队与国内外同行联合,对阿波罗盆地嫦娥六号着陆区进行研究,提出该地区存在持续、多样的火山喷发活动,并重建了该地区的火山喷发历史,为嫦娥六号样品分析提供了地质框架,对后续进行嫦娥六号样品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5月3日的嫦娥六号发射现场,港大行星地质科研团队也受邀现场观看。
“嫦娥奔月”的成果,激发了香港科学家探索浩瀚星空的巨大信心。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昨日在记者会上表示:“香港要多做研发,帮助国家以后的探月、探火,到更远的地方。”──这是香港科学家的梦想,更是责任和使命!
拓宽创科之路,多领域齐头并进
由于香港的光环太多,“香港科研”往往被舆论忽视。“嫦娥奔月”的“香港贡献”,令人们再次审视香港的创科之路。
香港的科研资源十分丰富,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聚了5间全球百强大学,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香港还有2家医学院位列世界50强,还有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中心……
香港创新能力全球领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第二位,而香港排名在亚洲保持第五位、在全球132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7位。
“嫦娥奔月”取得重大成果启示香港,应聚焦优势领域,齐头并进推进科技创新。香港在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及先进制造等领域具有优势,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求突破:其一,香港的科研机构应扩大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开放的科技创新平台,借力前行,不走或少走弯路;其二,香港的科研机构应扩大与内地同行的合作,优势互补,把科研水平提升到新高度;其三,香港的科研机构应加强与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对接,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产品、产业。总之,优势领域齐发力,香港科技创新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别行政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的致辞中指出:“香港由治及兴本质上就是一条创新变化之路。大家不能用昨天的老眼光看待今天的新形势,不能用昨天的旧思维解决今天的新问题,需要团结一致向前看,多用新思维、新办法、新路径解决面临的问题,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不断突破自我、大胆创新,努力实现香港发展的迭代更新、转型升级。”
聚焦“嫦娥奔月”的“香港贡献”,重温夏宝龙主任这段话,我们应认识到,在“一国两制”制度下,香港“贡献国家、成就自我”的空间十分广阔。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无限风光在前头!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大公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26/L3CZyq3WL8Oy85hPJ3U81zHmBezmVnwth2Q.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