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最近,一部名为《繁花》的电视剧风靡了本港的大街小巷、千家万户,成为市民茶余饭后、谈空说有的焦点。由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这部电视剧自6月3日在TVB翡翠台播出以来,在香港掀起了一股“繁花热”。
《繁花》由上海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滩的故事。在TVB翡翠台开播前半年,这部电视剧在上海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为岁末年初的内地平添了一味绮丽柔靡、绰约多姿的腔调。TVB审时度势,把它引入香港播放。然而,一开始,业界对其获得的反应并不看好,理由有四:其一,该剧以普通话、上海话版本双声道播出,没有粤语版本,不符合本港市民的欣赏习惯;其二,该剧在内地已经热播,不少人已经看过,不再有新鲜感和神秘感;其三,该剧档期不算最好,安排在TVB每周一至五晚间9点30分-10点30分;其四,主要演员中没有熟悉的香港艺人,无法吸引香港的粉丝“基本盘”。然而,《繁花》在港播出三周后好评不断,令人惊喜连连。
那么,从《繁花》在港热播可以看到什么?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观察。
“草根崛起”,感同身受
《繁花》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为背景,重点聚焦1993年至1994年那个改革破冰、红利迭出的激情年代,中国股市一路狂飙,各色人物在时代背景下命运跌宕起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青年阿宝,他凭著聪明的禀赋、守信用的品行、敢想敢乾不怕输的胆识,以及“老法师”爷叔的指点和红颜知己的相助,一手做股票,一手做外贸,一步步从“阿宝”变成“宝总”,实现了“草根崛起”。
在中国改革开放45年的历程中,1992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那年春节过后,年事已高的邓小平先生一路南下,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中国改革开放再次迈开大步,“春天的故事”造就了市场的繁荣。《繁花》中呈现的股票、外贸正是那时火爆起来的。“阿宝”变身为“宝总”,正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实现“华丽转身”的。
香港发展到今天,同样经历了许多变革,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动承接欧美产业转移,到回归后利用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当好“超级联络人”;在内地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在每次变革的关键时期,那些眼光长远、思维敏锐的人总能书写商业传奇。上世纪八十年代,霍英东先生坚信内地真心搞改革开放,他率先在广东投资,带动大批港商投资内地;回归前夕,李嘉诚先生坚信“一国两制”会令香港越来越好,不会越来越差,关键时刻筹措巨资,接手了许多不被看好的资产,为稳住香港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个人奋斗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就会演绎无数精彩故事。《繁花》呈现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内地人感同身受,香港人也感同身受。
时下,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香港在疫情之后重返国际舞台,为应对外围环境的变化,正在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内地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变革,意味著机遇,遍地都是机会,一切皆有可能。许多人都渴望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阿宝“草根崛起”的故事,点燃了人们的激情。
一部电视剧,寄托创业梦。从《繁花》热播可以看出,上海人和香港人都有创业的梦想,都有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基因。
“沪港故事”,彼此“读懂”
导演王家卫在《繁花》剧集花絮中说:“在我以前的电影里,我在香港看到了上海;在这部剧里,我在上海看到了香港。”
事实上,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渊源很深、血脉相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的时候,上海是许多香港人羡慕的地方;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批上海人移居香港,给香港注入了“商业血液”;上世纪八十年代,当香港跻身“亚洲四小龙”,香港成为上海学习的对象;1997年香港回归后,上海在东,香港在南,成为中国版图上最璀璨的两颗明珠。现在,沪港两地经济合作、人员往来、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每天都有无数个精彩的“沪港故事”在发生。正是因为有如此紧密的联系,需要一部讲述“沪港故事”的电视剧出世。
《繁花》既是上海人的故事,也是香港人的故事。导演王家卫是出生于上海的香港人,作为一位屡获国际大奖的杰出导演,他对海派文化与香港文化理解透彻,以高超的技艺征服了观众。从场景看,上海黄河路的霓虹灯与香港铜锣湾的霓虹灯何其相似;从剧情看,许多剧情与香港挂钩,比如:香港工商团体代表到访上海、股市操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学自香港、到香港半岛酒店谈生意、从香港带回服装生意的订单、香港名厨与广东菜进驻上海成为名牌;从人物设计看,上海青年阿宝有坚韧和执著的个性,剧中其中一位女主角李李,很钟情于香港,她聪明、独立、有追求,与男主角演绎了令人难忘的爱情;从音乐设计看,30集共出现57首插曲,大多数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推出的港台流行金曲,比如,张学友的《偷心》、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王菲的《执迷不误》、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从时代背景看,那时候的上海和香港都处于剧烈的变革时期,香港人在时代浪潮中拼搏的身影,在《繁花》也能看到.....
一部电视剧,承载沪港情。从《繁花》在港热播可以看出,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能彼此“读懂”、互相欣赏,未来还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不仅,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越快越深,《繁花》中的成功故事,还会演译的越来越多。
共同记忆,激发共鸣
《繁花》于去年年末在上海播出、今年年初在央视播出,收视率很高;最近在香港播出,也是反应热烈。这是因为《繁花》呈现了内地和香港的共同记忆,令人产生强烈共鸣,从中可以看两个规律:
其一,有“大同”不惧“小异”。TVB翡翠台播出《繁花》前,有人担心此剧没有粤语声道会影响很大,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由于这部电视剧触动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之弦,激发了心灵共鸣,语言上的“小异”并没有成为传播障碍。
其二,新题材不输老题材。自2000年开始,TVB翡翠台黄金时段播出众多内地剧,其中包括《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少年包青天》等历史剧;近年来,又引进家庭伦理、青春偶像、悬疑剧,也获观众青睐。此次《繁花》在香港热播说明,反映内地改革开放背景下商海故事的题材同样受欢迎。
前些日子,笔者偶遇《信报》老总,她曾在TVB工作过多年。当我们聊到《繁花》在港热播,她告诉我,TVB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电视台,其实就是香港几代人追梦的“窗口”。确实是这样,在过去56年间,TVB早巳成为香港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它以创新的制作理念和专业的团队,致力推动华人电视文化的发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记忆。从《上海滩》到《巾帼枭雄》,再到《陀枪师姐》和《新闻女王》,TVB的作品在时代变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部电视剧,打开新思路。《繁花》热播启示人们,香港的文化机构应主动承担起两地文化交流传播的社会责任,发现和引进内地的优秀作品,让香港市民全面、客观、准确的了解内地。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的致辞中指出:“融入国家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拥抱世界,是为香港的独特优势和香港的发展扩容赋能,让香港的特色和优势更加彰显。”
文化传媒机构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正是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体现,也有利于香港融入国际、拥抱世界,如此看,《繁花》在香港热播,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信报》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25/a2QqOs96kVCGkdEh3Hw8S9WFG1a5gHMd3z4.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最近,一部名为《繁花》的电视剧风靡了本港的大街小巷、千家万户,成为市民茶余饭后、谈空说有的焦点。由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这部电视剧自6月3日在TVB翡翠台播出以来,在香港掀起了一股“繁花热”。
《繁花》由上海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滩的故事。在TVB翡翠台开播前半年,这部电视剧在上海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为岁末年初的内地平添了一味绮丽柔靡、绰约多姿的腔调。TVB审时度势,把它引入香港播放。然而,一开始,业界对其获得的反应并不看好,理由有四:其一,该剧以普通话、上海话版本双声道播出,没有粤语版本,不符合本港市民的欣赏习惯;其二,该剧在内地已经热播,不少人已经看过,不再有新鲜感和神秘感;其三,该剧档期不算最好,安排在TVB每周一至五晚间9点30分-10点30分;其四,主要演员中没有熟悉的香港艺人,无法吸引香港的粉丝“基本盘”。然而,《繁花》在港播出三周后好评不断,令人惊喜连连。
那么,从《繁花》在港热播可以看到什么?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观察。
“草根崛起”,感同身受
《繁花》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为背景,重点聚焦1993年至1994年那个改革破冰、红利迭出的激情年代,中国股市一路狂飙,各色人物在时代背景下命运跌宕起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青年阿宝,他凭著聪明的禀赋、守信用的品行、敢想敢乾不怕输的胆识,以及“老法师”爷叔的指点和红颜知己的相助,一手做股票,一手做外贸,一步步从“阿宝”变成“宝总”,实现了“草根崛起”。
在中国改革开放45年的历程中,1992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那年春节过后,年事已高的邓小平先生一路南下,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中国改革开放再次迈开大步,“春天的故事”造就了市场的繁荣。《繁花》中呈现的股票、外贸正是那时火爆起来的。“阿宝”变身为“宝总”,正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实现“华丽转身”的。
香港发展到今天,同样经历了许多变革,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动承接欧美产业转移,到回归后利用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当好“超级联络人”;在内地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在每次变革的关键时期,那些眼光长远、思维敏锐的人总能书写商业传奇。上世纪八十年代,霍英东先生坚信内地真心搞改革开放,他率先在广东投资,带动大批港商投资内地;回归前夕,李嘉诚先生坚信“一国两制”会令香港越来越好,不会越来越差,关键时刻筹措巨资,接手了许多不被看好的资产,为稳住香港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个人奋斗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就会演绎无数精彩故事。《繁花》呈现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内地人感同身受,香港人也感同身受。
时下,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香港在疫情之后重返国际舞台,为应对外围环境的变化,正在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内地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变革,意味著机遇,遍地都是机会,一切皆有可能。许多人都渴望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阿宝“草根崛起”的故事,点燃了人们的激情。
一部电视剧,寄托创业梦。从《繁花》热播可以看出,上海人和香港人都有创业的梦想,都有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基因。
“沪港故事”,彼此“读懂”
导演王家卫在《繁花》剧集花絮中说:“在我以前的电影里,我在香港看到了上海;在这部剧里,我在上海看到了香港。”
事实上,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渊源很深、血脉相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的时候,上海是许多香港人羡慕的地方;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批上海人移居香港,给香港注入了“商业血液”;上世纪八十年代,当香港跻身“亚洲四小龙”,香港成为上海学习的对象;1997年香港回归后,上海在东,香港在南,成为中国版图上最璀璨的两颗明珠。现在,沪港两地经济合作、人员往来、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每天都有无数个精彩的“沪港故事”在发生。正是因为有如此紧密的联系,需要一部讲述“沪港故事”的电视剧出世。
《繁花》既是上海人的故事,也是香港人的故事。导演王家卫是出生于上海的香港人,作为一位屡获国际大奖的杰出导演,他对海派文化与香港文化理解透彻,以高超的技艺征服了观众。从场景看,上海黄河路的霓虹灯与香港铜锣湾的霓虹灯何其相似;从剧情看,许多剧情与香港挂钩,比如:香港工商团体代表到访上海、股市操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学自香港、到香港半岛酒店谈生意、从香港带回服装生意的订单、香港名厨与广东菜进驻上海成为名牌;从人物设计看,上海青年阿宝有坚韧和执著的个性,剧中其中一位女主角李李,很钟情于香港,她聪明、独立、有追求,与男主角演绎了令人难忘的爱情;从音乐设计看,30集共出现57首插曲,大多数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推出的港台流行金曲,比如,张学友的《偷心》、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王菲的《执迷不误》、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从时代背景看,那时候的上海和香港都处于剧烈的变革时期,香港人在时代浪潮中拼搏的身影,在《繁花》也能看到.....
一部电视剧,承载沪港情。从《繁花》在港热播可以看出,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能彼此“读懂”、互相欣赏,未来还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不仅,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越快越深,《繁花》中的成功故事,还会演译的越来越多。
共同记忆,激发共鸣
《繁花》于去年年末在上海播出、今年年初在央视播出,收视率很高;最近在香港播出,也是反应热烈。这是因为《繁花》呈现了内地和香港的共同记忆,令人产生强烈共鸣,从中可以看两个规律:
其一,有“大同”不惧“小异”。TVB翡翠台播出《繁花》前,有人担心此剧没有粤语声道会影响很大,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由于这部电视剧触动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之弦,激发了心灵共鸣,语言上的“小异”并没有成为传播障碍。
其二,新题材不输老题材。自2000年开始,TVB翡翠台黄金时段播出众多内地剧,其中包括《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少年包青天》等历史剧;近年来,又引进家庭伦理、青春偶像、悬疑剧,也获观众青睐。此次《繁花》在香港热播说明,反映内地改革开放背景下商海故事的题材同样受欢迎。
前些日子,笔者偶遇《信报》老总,她曾在TVB工作过多年。当我们聊到《繁花》在港热播,她告诉我,TVB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电视台,其实就是香港几代人追梦的“窗口”。确实是这样,在过去56年间,TVB早巳成为香港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它以创新的制作理念和专业的团队,致力推动华人电视文化的发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记忆。从《上海滩》到《巾帼枭雄》,再到《陀枪师姐》和《新闻女王》,TVB的作品在时代变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部电视剧,打开新思路。《繁花》热播启示人们,香港的文化机构应主动承担起两地文化交流传播的社会责任,发现和引进内地的优秀作品,让香港市民全面、客观、准确的了解内地。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的致辞中指出:“融入国家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拥抱世界,是为香港的独特优势和香港的发展扩容赋能,让香港的特色和优势更加彰显。”
文化传媒机构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正是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体现,也有利于香港融入国际、拥抱世界,如此看,《繁花》在香港热播,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信报》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25/a2QqOs96kVCGkdEh3Hw8S9WFG1a5gHMd3z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