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向勇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示范窗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和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催生了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布局,推动了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了数字文化产业的数字创意劳动者、文化大数据劳动资料和数字文化项目劳动对象,也将为数字湾区建设和国际一流园区建设发挥巨大的驱动作用。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著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同时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而来,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各类要素均具备了不同于传统经济的新样貌、新特点」。①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革命方向,适应了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新质生产力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支柱,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手段,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方向。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科技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任务要求。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质生产力
的主要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沿阵地。科技创新是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①新质生产力是一种颠覆式创新或破坏性创新,是人类社会经历了以蒸汽机大规模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以科技创新、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正在经历的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产业结构最完整、科技创新最活跃、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沿阵地。「灯塔工厂」被视为「世界最先进工厂」,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公布的新入围名单中的21座制造业「灯塔工厂」中有12座在中国,其中8座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②粤港澳大湾区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人形机器人、无人飞机、集成电路、新型储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经实现全球最先进水平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引领中国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区位、制度、营商环境、产业结构等优势明显。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作为第一资源的人力资源大力支撑,需要创新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制度优势显著,营商环境质优,产业结构齐全。粤港澳大湾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拥有位居世界前列的港口、航运和综合交通枢纽,人口流动便利。「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4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全国高水平的人才吸引力和人才聚集度,区内常住人口从五年前的约7,000万人,增长到目前的超8,600万人,新增常住人口约1,600万人,且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劳动力人口比重高。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正式开港。这些变化和政策为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引领地和示范地。新质生产力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③粤港澳大湾区地缘相近、文缘相亲、族缘相连、商缘相交,有著共同的文化渊源和深刻的文化认同,具有开放包容、创新活力、品质生活、生态秀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环境,区内11座城市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引领地和示范地,充满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改革氛围。粤港澳三地「软联通」持续深化,有利于三地人员、资金、信息加快流动的「湾区标准」持续发布,通过教育、民政、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有序衔接打造高品质的生活圈,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正在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将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充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积极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双轮优势,让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数据等全生产要素在区内不同制度之间、不同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企业之间和个人之间实现充分的流动,大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生产力的质量与品格。
新质生产力驱动粤港澳大湾区
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根据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与艾媒咨询联合发布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研究报告》,大湾区内地九市文化产业规模达1.99万亿元人民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9,396家,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发展成为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赛道,元宇宙、AIGC、网络游戏、数字文旅、先进文化装备制造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得到市场的持续关注。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资源共享度高,文化产业区域间协作度高,文化产业价值链协同度高。广州、深圳具有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创新优势,其他7座内地城市具有文化产业的智能制造生产优势,香港具有创意设计和国际推广优势,澳门具有多元文化展示和葡语国家推广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提出「到2025年,人文湾区与休闲湾区建设初见成效」。人文湾区是人文精神高度认同、人文行为高度一致、人文风物高度共享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人民同宗同族,共享岭南文化基因,共建人文湾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的共同愿景,社会文明程度高、公共服务水平强、文化产业体系完善、全面文化创新创意活力强劲、中外人文交流水平高成为人文湾区建设的最大目标。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启动五年以来,区内数字文化产业经过多元融合、数字赋能、区域协同和跨界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风向。
新质生产力驱动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变革,数字科技成为大湾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①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国家战略,数字文化产业是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数字化、人文化、艺术化和商业化的基本特征。2023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推动了大数据、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生产和消费领域的运用,推动了「数字+文化」成为大湾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态。深圳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湾区集聚了一大批影视动漫、游戏电竞、数字视听、数字终端、数字展示及数字娱乐领域的「独角兽」、「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腾讯、凡拓、华为终端、华侨城文化集团、兆驰股份等众多湾区数字文化企业,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在岭南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项目研发和成果落地,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在生成式元宇宙、数字创意、人工智能等三个前沿领域的创新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
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数字化转化的创新高地。数字消费性服务业是创新驱动、数智赋能的现代服务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途径。进一步加大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技术研发能力,依托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以及华为、大疆、比亚迪等数字领军企业,加大智能视觉、智能装备、可穿戴式设备等文化技术的研发,发挥东莞、中山等地的文化制造业生产优势,推动传统文化企业的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打造链式数字文化产业集聚优势,整体布局数字文化产业研发、设计、生产的供应链、价值链和人才链,提升数字文化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能力和安全水平,构建世界范围内文化装备制造业全产业生产链。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和一体化发展。弥补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素质结构不够合理和受教育程度在世界湾区水平略低的短板,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配的新型劳动者。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意设计学院,充分发挥香港、澳门的国际化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共同培育国际化文化交流人才,加强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高水平拔尖型数字创意人才的培养,构建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协同的数字文化产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品位、高层次、高素质、高效益、高格局的数字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服务创新高地。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创新的制度政策建设和机制体制改革,优化大湾区数字创意创新创业环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高地。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岭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传承发展同根同源的文化资源,进一步增强岭南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进一步提炼和展示岭南文化基因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开发文化大模型,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子平台,打造全体验、多感知、沉浸式的数字文化体验场景,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人员、资本、信息、技术的自由流动,积极发挥改革创新的示范效应和对外开放的溢出效应,实施「实数融合」赋能文化战略,①打造多点状、枢纽型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文化产业综合优势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加快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统一市场的辐射效应。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依托中国大市场,连接世界大市场,加快构建数字文化资产存储、确权、估值和交易的「湾区标准」,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对外交流的国际窗口效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创联动、金融互动、信息融动、人才流动的协同机制,积极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角色和澳门「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定位,协同深圳、广州等九个内地城市,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国际合作网络,打造数字中华文化「走出去」平台,积极打造「数字华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世界感召力。
总之,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示范窗口。高水平的国际一流湾区建设,不仅是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基石,也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大的动力源之一。文化与技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和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赋予了源动力。新质生产力催生了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布局,也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了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文化产业的数字创意劳动者、文化大数据劳动资料和数字文化项目劳动对象,也将为数字湾区建设和国际一流园区建设发挥巨大的驱动作用。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5-6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