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上周,国际高等教育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2025“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出炉。本港共有7间大学上榜,其中,5间大学进入世界前100名;值得关注的是:7间大学中有6间排名上升。包括:港大排名第17位,较去年跃升9位;中大排名第36位,较去年跃升11位;科大第47位,较去年升13位;理大排名第57位、城大排名第62位,两间大学排名均较去年升8位;浸大排名252位,升43位。
今年的QS世界大学评估标准有变,在六项基础指标以外新增三项指标,包括国际研究网络、就业成果、可持续性,各占比5%。
机构指本港大学具国际化优势,有5至6间大学在国际学术人员及学生占比均位列全球首100名,其中城大“国际教员占比”排行全球第13位,而“国际学生占比”则排在第7位。机构亦指,城大和科大在“教员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分别排行全球第6位及第16位。“反映了香港强烈的国际取向及研究影响力,使其成为突出的教育中心。”
就在一些人认为香港的“国际化”色彩逐渐暗淡之时,这个“榜单”再次印证了香港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当下,香港发展正处于一个变化期,与四年前相比,内外环境均发生巨变,香港亦积极识变、应变、求变。那么,如何看待香港的发展趋势呢?笔者十分认同和佩服李泽钜先生的眼光。一方面,他表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来之不易,不能丢失,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他表示,香港的市场环境已经好转,香港在资本及人才方面具优势,国家亦给香港发展带来机遇,对香港的前景非常有信心。
事实上,世界已非昨日之世界,香港也非昨日之香港。看待香港,不能用老眼光,不能仅仅因为走了几个“老客户”,就断定香港前途暗淡。看待香港,以下三个角度不可或缺。
看经济运行
上周,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2024年第一季度,香港经济同比增长2.7%,是连续第5个季度实现正增长。
“连续第5个季度正增长”意味著什么?说明自2019年下半年香港经济出现衰退,一路跌入谷底,到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正增长,现在经济回升的态势已经稳定,不可能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对此,相信大多数人会认同。
陈茂波谈到拉动香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第一季度,访港旅客增加到1123万人次,受惠于访港旅客人数持续回升,服务输出在第一季度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比实质显著增长8.4%。同时,香港的整体货物出口第一季进一步改善,同比实质上升6.8%。此外,香港本地的消费私人消费开支在第一季度轻微扩张1%。
如何看待财爷提及的“8.4%、6.8%、1%”这三个数据?
其一,把“服务输出显著增长8.4%”和“私人消费开支轻微扩张1%”综合来看。在美元持续加息、带动港币相对于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大批港人“北上消费”,致港人本地消费恢复缓慢,但经过特区政府和业界的共同努力,来港游客拉动了香港的消费。这种“双向奔赴”与疫情前的态势不同,香港双重得利。一是“北上消费”更划算,港人节省了钱财。二是来港游客虽增长缓慢,但逐渐多起来,促进了香港行业复苏。
其二,把香港“整体货物出口上升6.8%”和内地“货物出口增长4.9%”比较来看。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去年10月开始,内地的进出口数据开始“转正”;今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5%。其中,出口5.74万亿元,增长4.9%。这说明,全球的供应链已经恢复,中国内地与世界各地的贸易逐渐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内地进出口贸易的整体回暖,给香港带来持续利好。
看人口流动
过去几年,有人对“香港人才流失”深感忧虑,并归咎于国安法实施后令“香港居民的生存状况堪忧”,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论断完全难以成立。
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香港人口曾在2019年中达到峰值:750.79万人;随后的三年人口持续负增长。2020年为748.10万人;2021年为741.31万人;2022年为734.61万人,到了2023年底,香港人口猛增至750.31万人,实现了超级反转。
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是港人回流。疫情爆发后,香港与内地“封关”,一“封”就是三年,许多内地港人无法回港;香港与世界各地也处于隔绝状态,直到2022年年底才逐渐恢复正常,滞留内地和外国的港人陆续回流。二是“抢人才”。疫后,香港实施“抢人才”计划,重启“投资者入境计划”,放宽了优才、专才、留学的名额管控,至今已有14万人才获批来港。
面对香港人口重回“750万巅峰”的事实,有人则认为,增加的人口大多是内地人,外国人在“加速撤离香港”,这一说法同样站不住脚。以“居港美国人”的数据为例,今年3月29日,美国国务院发布了《2024年香港政策法案报告》,《报告》显示,10年前首次公布此数据时,居港美国公民为6万,在2022年疫情期间,该数据从2021年的8.5万锐减到7万,而2023年强势反弹至8.4万。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香港吸引人才聚集、吸引外国人来港居住,说明“东方之珠”魅力依然。平心而论,实施国安法后,影响香港“国际化”“自由港”的基本要素根本没有变。包括:体制开放,司法独立,政府廉洁,货币兑换自由,资本进出自由,货物贸易自由,资讯自由流动,实行“零税率”、低税率,允许多重国籍,等等。正是因为这些基本要素没变,许多人选择在港居留。
当然,也有个别知名国际机构收缩在港业务、撤走人员,这也不足为奇,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人来人往,进出频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看发展动能
香港最大的发展动能来自国家。一方面,中央出台促进香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为香港“赋能”;另一方面,内地与香港扩大合作,给香港“增能”。
今年2月份,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来港调研7天。此后,中央出台新政,港澳个人游城市增加至59个,为香港打开了吸引游客的巨大市场;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夏宝龙在会见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时多次表示,中央支持香港的政策陆续有来,给香港注入巨大信心。
今年5月26日至30日,“2024港澳山东周”活动在香港和澳门举行。鲁港两地签署了投资总额约39.3亿美元的约30个重点合作项目,涵盖数字经济、能源转型、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此次鲁港签下大单,说明香港不仅与广东、上海、北京的合作大有可为,香港与山东等内地省份合作同样大有可为。
事实上,随著内地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地不仅看重香港的融资平台、国际舞台、专业服务的优势,还看重香港的科研优势,内地的资源和制造业优势,叠加香港的科研、融资、品牌推广、专业服务优势,既能给内地“加力”,也能给香港“增能”,实现互利共赢。还须看到,内地经济转型升级,对香港的合作需求也全面升级,迎合需求,找准切入点,就能把合作的“饼”做大。
香港的发展动能,还来自国际市场的深度调整。一方面,应巩固传统的“动能”。近年来,欧美市场出现了对香港不友好的情况,越是如此,香港越要加大与欧美的联系。不久前,陈茂波的欧美行效果不错。现在,美国等国家对香港的制裁基本上都是政治领域,对经贸领域目前仍无相关制裁,特区政府的财经官员应积极走动,拉住欧美的经济界、金融界、贸易界。另一方面,应发掘新“动能”。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势头惊人,特别是与香港地理相近、人文相亲的东盟,香港应吸引更多东盟企业在港设立办事机构,把香港作为企业或家族财富管理中心。
看经济运行,香港持续增长的态势已经稳定;看人口流动,香港“国际化”和“自由港”优势仍在;看发展动能,香港“多引擎驱动”的格局继续发展。因此,对香港的发展前景,港人有理由保持信心。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原文刊发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11/x7FgQEsQQeX50ETzeJT17YfPD5PdGNjLcAR.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上周,国际高等教育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2025“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出炉。本港共有7间大学上榜,其中,5间大学进入世界前100名;值得关注的是:7间大学中有6间排名上升。包括:港大排名第17位,较去年跃升9位;中大排名第36位,较去年跃升11位;科大第47位,较去年升13位;理大排名第57位、城大排名第62位,两间大学排名均较去年升8位;浸大排名252位,升43位。
今年的QS世界大学评估标准有变,在六项基础指标以外新增三项指标,包括国际研究网络、就业成果、可持续性,各占比5%。
机构指本港大学具国际化优势,有5至6间大学在国际学术人员及学生占比均位列全球首100名,其中城大“国际教员占比”排行全球第13位,而“国际学生占比”则排在第7位。机构亦指,城大和科大在“教员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分别排行全球第6位及第16位。“反映了香港强烈的国际取向及研究影响力,使其成为突出的教育中心。”
就在一些人认为香港的“国际化”色彩逐渐暗淡之时,这个“榜单”再次印证了香港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当下,香港发展正处于一个变化期,与四年前相比,内外环境均发生巨变,香港亦积极识变、应变、求变。那么,如何看待香港的发展趋势呢?笔者十分认同和佩服李泽钜先生的眼光。一方面,他表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来之不易,不能丢失,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他表示,香港的市场环境已经好转,香港在资本及人才方面具优势,国家亦给香港发展带来机遇,对香港的前景非常有信心。
事实上,世界已非昨日之世界,香港也非昨日之香港。看待香港,不能用老眼光,不能仅仅因为走了几个“老客户”,就断定香港前途暗淡。看待香港,以下三个角度不可或缺。
看经济运行
上周,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2024年第一季度,香港经济同比增长2.7%,是连续第5个季度实现正增长。
“连续第5个季度正增长”意味著什么?说明自2019年下半年香港经济出现衰退,一路跌入谷底,到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正增长,现在经济回升的态势已经稳定,不可能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对此,相信大多数人会认同。
陈茂波谈到拉动香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第一季度,访港旅客增加到1123万人次,受惠于访港旅客人数持续回升,服务输出在第一季度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比实质显著增长8.4%。同时,香港的整体货物出口第一季进一步改善,同比实质上升6.8%。此外,香港本地的消费私人消费开支在第一季度轻微扩张1%。
如何看待财爷提及的“8.4%、6.8%、1%”这三个数据?
其一,把“服务输出显著增长8.4%”和“私人消费开支轻微扩张1%”综合来看。在美元持续加息、带动港币相对于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大批港人“北上消费”,致港人本地消费恢复缓慢,但经过特区政府和业界的共同努力,来港游客拉动了香港的消费。这种“双向奔赴”与疫情前的态势不同,香港双重得利。一是“北上消费”更划算,港人节省了钱财。二是来港游客虽增长缓慢,但逐渐多起来,促进了香港行业复苏。
其二,把香港“整体货物出口上升6.8%”和内地“货物出口增长4.9%”比较来看。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去年10月开始,内地的进出口数据开始“转正”;今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5%。其中,出口5.74万亿元,增长4.9%。这说明,全球的供应链已经恢复,中国内地与世界各地的贸易逐渐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内地进出口贸易的整体回暖,给香港带来持续利好。
看人口流动
过去几年,有人对“香港人才流失”深感忧虑,并归咎于国安法实施后令“香港居民的生存状况堪忧”,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论断完全难以成立。
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香港人口曾在2019年中达到峰值:750.79万人;随后的三年人口持续负增长。2020年为748.10万人;2021年为741.31万人;2022年为734.61万人,到了2023年底,香港人口猛增至750.31万人,实现了超级反转。
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是港人回流。疫情爆发后,香港与内地“封关”,一“封”就是三年,许多内地港人无法回港;香港与世界各地也处于隔绝状态,直到2022年年底才逐渐恢复正常,滞留内地和外国的港人陆续回流。二是“抢人才”。疫后,香港实施“抢人才”计划,重启“投资者入境计划”,放宽了优才、专才、留学的名额管控,至今已有14万人才获批来港。
面对香港人口重回“750万巅峰”的事实,有人则认为,增加的人口大多是内地人,外国人在“加速撤离香港”,这一说法同样站不住脚。以“居港美国人”的数据为例,今年3月29日,美国国务院发布了《2024年香港政策法案报告》,《报告》显示,10年前首次公布此数据时,居港美国公民为6万,在2022年疫情期间,该数据从2021年的8.5万锐减到7万,而2023年强势反弹至8.4万。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香港吸引人才聚集、吸引外国人来港居住,说明“东方之珠”魅力依然。平心而论,实施国安法后,影响香港“国际化”“自由港”的基本要素根本没有变。包括:体制开放,司法独立,政府廉洁,货币兑换自由,资本进出自由,货物贸易自由,资讯自由流动,实行“零税率”、低税率,允许多重国籍,等等。正是因为这些基本要素没变,许多人选择在港居留。
当然,也有个别知名国际机构收缩在港业务、撤走人员,这也不足为奇,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人来人往,进出频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看发展动能
香港最大的发展动能来自国家。一方面,中央出台促进香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为香港“赋能”;另一方面,内地与香港扩大合作,给香港“增能”。
今年2月份,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来港调研7天。此后,中央出台新政,港澳个人游城市增加至59个,为香港打开了吸引游客的巨大市场;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夏宝龙在会见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时多次表示,中央支持香港的政策陆续有来,给香港注入巨大信心。
今年5月26日至30日,“2024港澳山东周”活动在香港和澳门举行。鲁港两地签署了投资总额约39.3亿美元的约30个重点合作项目,涵盖数字经济、能源转型、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此次鲁港签下大单,说明香港不仅与广东、上海、北京的合作大有可为,香港与山东等内地省份合作同样大有可为。
事实上,随著内地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地不仅看重香港的融资平台、国际舞台、专业服务的优势,还看重香港的科研优势,内地的资源和制造业优势,叠加香港的科研、融资、品牌推广、专业服务优势,既能给内地“加力”,也能给香港“增能”,实现互利共赢。还须看到,内地经济转型升级,对香港的合作需求也全面升级,迎合需求,找准切入点,就能把合作的“饼”做大。
香港的发展动能,还来自国际市场的深度调整。一方面,应巩固传统的“动能”。近年来,欧美市场出现了对香港不友好的情况,越是如此,香港越要加大与欧美的联系。不久前,陈茂波的欧美行效果不错。现在,美国等国家对香港的制裁基本上都是政治领域,对经贸领域目前仍无相关制裁,特区政府的财经官员应积极走动,拉住欧美的经济界、金融界、贸易界。另一方面,应发掘新“动能”。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势头惊人,特别是与香港地理相近、人文相亲的东盟,香港应吸引更多东盟企业在港设立办事机构,把香港作为企业或家族财富管理中心。
看经济运行,香港持续增长的态势已经稳定;看人口流动,香港“国际化”和“自由港”优势仍在;看发展动能,香港“多引擎驱动”的格局继续发展。因此,对香港的发展前景,港人有理由保持信心。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原文刊发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11/x7FgQEsQQeX50ETzeJT17YfPD5PdGNjLc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