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荆杂志(记者彭彦)6月8日东莞报道: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东莞正式发布,应“保护文物,传承文明”之上,面向全球征集“东莞记忆” 藏品,寻找东莞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的城市记忆,并汇聚到正在建设的东莞博物馆新馆,以一座博物馆致敬传承一座城市的文化根脉,共建共有共享“东莞记忆”。

在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部现场,李汉仪家属捐赠多幅雕塑作品,李汉仪《反弹琵琶》尤其令人瞩目,武一婷常委、杨晓棠副主任、梁佳沂副主席向李汉仪家属、新风格美术馆代表钟建均、玖龙纸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女士代表戴泉源、刘锦世、张浩鑫、陈裕达,余伟求,余仕宁、刘辉九位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
宁康:征集东莞的历史见证物
6月8日,东莞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联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文广旅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康介绍“面向全球征集‘东莞记忆’”的项目内容和实施方式。东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魏宇翔,东莞市博物馆馆馆长李历松参加发布会,东莞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何碧怡主持发布会。

宁康表示,面向全球征集“东莞记忆”项目,是在丰富充实新馆文物藏品及见证物,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并以此为契机,在全球广泛宣传推广东莞,讲好东莞故事。项目为期两年半,从发布之日起,持续到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开馆,主要围绕四个征集系列,分预热、启动、推进和成果展示四个阶段,通过多方借力,根据新馆展陈体系需要,在全球视野下,向东莞、广东、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征集东莞的历史见证物。
面向全球征集“东莞记忆”主要包括四个方向:
一、征集全球化进程中的东莞记忆
东莞,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东莞市博物馆拟联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中国文化遗产国际研究中心、伦敦明爱学院英国华人文化传承中心、美国华人博物馆等海外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文化研究团队,激活遍布国内外的机构、组织与收藏家,在全球范围内挖掘东莞在全球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代表性实物,如艺术品、文献、手稿、照片、图书、影像资料、档案、口述史、证章、牌匾、票据等。
二、征集莞籍华人华侨系列藏品
东莞,是广东著名的侨乡,华侨文化丰富。东莞很早便有先民离开故土参与海外交流和移民活动,鸦片战争后莞人大规模奔赴海外及港澳谋生,分布在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勤劳勇敢、诚信友善,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为住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接下来,东莞市文广局将与市委外事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等单位,以及世界莞商联合会等组织沟通合作,联系分布在全球范围内的莞籍华人华侨,广泛征集反映东莞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文化教育发展、艺术成就等方面的系列藏品。
三、征集莞籍名人名家系列藏品
东莞,自宋元以来名人辈出,尤以明清为盛,至近现代更是人才济济,前后涌现近两百余名莞籍名人名家。古有著名文学家陈琏、史学家陈建、哲学家林光、爱国将领袁崇焕等;近现代则有抗日名将蒋光鼐、法学家王宠惠、古文字学家容庚,以及著名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邓植仪,中国科学院院士、激光专家邓锡铭等。各历史时期的东莞名人在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在岭南乃至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接下来,计划通过联系名人名家后代及亲友,赴香港保良局历史博物馆、香港东华三院历史档案馆等文化机构,广泛搜集莞籍名人名家档案、著作、日记、手稿信札、艺术作品、生活用具以及进行相关口述史采访等,为建设东莞名人文化中心奠定藏品基础。
四、深耕东莞地方历史系列藏品
东莞,有5000多年文明史,近1700年建置史,近1270年建城史,历史悠久,文脉绵长。东莞发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年代较早的史前人类聚落,是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秦汉以来,东莞借助毗邻广州、扼守珠江出海口的地理区位优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航道上的重要节点;东莞是岭南海盐生产中心和海防重镇,商贸发达,文化兴盛。研究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莞邑文化及岭南文化的内涵,是东莞市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东莞市博物馆拟走访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与中山大学等高校、东莞同乡会等社会团体合作,广泛搜集与历史上的东莞相关的系列藏品,为新馆陈列展览提供丰富的实物支撑。
此次征集是为东莞市博物馆新馆积累藏品的重要项目,为新馆展陈体系提供实物支撑。东莞市博物馆新馆作为历史及艺术类综合性城市博物馆,展陈体系紧紧围绕此定位进行构建,主题将涵盖考古、历史、人文、艺术、儿童教育,从不同维度全面立体呈现莞邑文化、岭南文化、中华文明、世界文明。
按初步规划,新馆开馆拟推出基本陈列1个,全面清晰展现东莞历史文脉;专题展览2个,呈现艺术之美与人文精神;临时展览2个,构建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平台;数字展览1个,丰富展览互动体验空间;儿童展览1个,寓教于乐的学习空间。

李历松:共建共有共享征集
总书记指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此次面向全球征集“东莞记忆” 藏品,是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发动博物馆联盟开展的项目,当在摸清馆藏家底具体情况之后,筹备从细化开展共建共有共享征集。
第一是征集古代、近现代反映东莞历史文化相关的实物、物证资料,以及包括历史档案、音频、视频、口述史等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为新馆基本陈列提供丰富的实物。
第二是根据东莞在全球化进程中,所形成与东莞历史文化记忆相关的实物和资料,征集反映东莞海外贸易,以及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相关的实物和资料。
第三是征集反映管理华人华侨与东莞近现代生活、社会变迁,从教育发展、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实物和资料。
第四是征集晚期名人名家的档案、著作、日记、手稿,欣赏艺术作品、生活用品以及口述等等,为建设东莞名人文化中心奠定基础。
第五是征集反映东莞民俗风情,以及莞邑特色物产的实物和资料,为展览讲好讲活提供实物支撑。
对于该项目的推进,重点在于多部门联合发力,实施多种措施来丰富藏品渠道。
首先,努力将项目的相关物品扩大到广东,并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沟通和征集,寻找与东莞相关的产品、图书室以及与东莞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这些物品可以是中国人在世界各地留下的记忆,也可以是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东莞之间的关联。
其次,通过与在欧洲、英国、法国、美国等地的华人博物馆,以及马来西亚等东亚地区的组织和收藏家合作,联系在全球范围内的莞籍华人和华侨,征集系列产品,包括联系名人家族的后代,与香港保良局艺术博物馆、澳门等地的文化机构合作,征集莞籍名人家族在大湾区的产品。
最后,还走访广州、深圳、香港等重要城市和学术机构,与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征集东莞地方艺术系列产品,以丰富馆藏。
东莞市博物馆成立至今,已有近95年的历史,在此期间,通过社会各界的捐赠不断丰富和壮大馆藏产品体系,收到的捐赠产品主要有三个特点。
首先,捐赠的产品持续不断,数量众多,在建馆初期,由于资金紧缺,许多人纷纷慷慨捐赠。当时共收到9840元捐款和10636册的书籍,为图书馆的正常运作提供坚实基础。随著改革开放推进和东莞经济的快速发展,自1988年至2014年,共收到来自93位爱心人士的捐赠,其中真正的文物藏品共有1443件套,占馆藏总数的15%。近年来,随著新馆建设的加速推进,对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加,2023年9月,向社会发布新馆藏品征集计划,捐赠热潮再次兴起。自征集发布以来,仅在2023年,就收到1147件来自社会的捐赠产品。
其次,捐赠者的身份多样,遍布海内外。这些爱心人士的身份各不相同,包括文化艺术界的艺术家及其后人,普通市民,收藏界的朋友,外省的爱心人士和外来务工人员,以及来自各省市、港澳台和海外的华侨。令人感动的是,有些捐赠者甚至没有留下名字。虽然捐赠的藏品数量和历史价值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善举和公义之心是一致的,令人敬佩、尊重和感动。
再者是捐赠产品种类丰富,时间跨度大。捐赠的产品种类主要有陶瓷、书画、玉器、钱币、金属器等等,几乎囊括国外所有的产品类别,从时间上具有新时代的陶器,三国的青铜器,更有今天的书画,为东莞市博物馆开展产品研究、展陈展示、宣传教育、文化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还为新馆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东莞作为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和中国近代史开篇地,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莞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城市文脉作为千万人口共生共荣的精神纽带。去年,在文化强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中,东莞把博物馆新馆的建设纳入十大文体设施之一全力推进,彰显“立足东莞、辐射岭南、面向世界”的新馆建设规划目标,进一步提升东莞的全球知晓度和美誉度。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8/Er65WBZIjcOL58MhyB2JX1zedIR6aBbeA5L.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