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应香港绿色未来基金总会及香港极地研究中心邀请抵港,展开一连五日的访问,向香港市民展示国家在极地科研方面的实力及成果。
何建宗作为“雪龙2”号访港执委会主席,也是国际知名红潮和水质研究专家。1993年,他首次踏足南极,展开极地方面的研究,之后又多次到访南北极进行环境和生态调查。他研究有害藻华,曾发现北极海的贝壳类生物体内蕴含藻类分泌的毒素,但当时因条件所限无法采集到足够深的海水,因此未能找到毒藻细胞。直到1999年,他跟随“雪龙”号到北极科考,通过吊机和采样设备拿到不同深度的海水样本,才在显微镜下首次见到有毒的亚历山大藻细胞。“当时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见到科研上的突破,另一方面这个人们习惯性认为世界上最洁净的地方,却被发现受到污染。”
第一次在极地观察到红潮的爆发是2002年,当时何建宗身处中国北极黄河站附近,见到海面变红。为何红潮会在高纬度的北极海区出现?何建宗解释说,当海水中有大量营养物质,加上适当的温度和盐度时,爆发红潮的机会就大大提高。大致而言,引致红潮的藻类经由轮船的压舱水传播到极地,气候变暖使得封存极地动物粪便的冰川消融,流入海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再加上水温上升和太阳光照的条件,创造了有利于微藻大量繁殖生长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极地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挑战。何建宗认为,对极地污染最大的是旅游业,尤其是承载数千人的大邮轮。“很多人去那里寻幽探秘,已经有很多的酒店,一年接待近六万旅客。”他指,“将来污染在所难免,当务之急是要有国际公约限制旅游业发展。”
访问南北极多达二十三次,其中一次亲身经历令何建宗永生难忘。1999年,他独自外出采集样本后,沿着来时的足迹走回营地,途中发现会移动的浮冰漂远了,于是像小时候在体育课上跳远一样,后退几步然后向前冲,再纵身跳过水面,怎料对岸冰层不够硬实,令他跌入冰海。从身体下沉到接触水面,不到一秒,他脑海里闪过无数想法,“最惨的是,出发前看过仪器,下面是一万二千尺深”。他突然意识到“一定要自己救自己”,想起中学读物理时学过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从而能够浮在水面上,他揽住大块浮冰,然后努力向坚硬的冰层靠近,试了三次终于回到冰面上。回到营地后,其他科研人员发现他全身湿透,立刻呼叫“雪龙”号上的直升机将他送回船上,何建宗最终才得以脱险。
这次经历影响他日后投入百万元的退休金去成立“香港极地研究中心”和创设北极“紫荆站”考察基地。顺带一提,根据1925年签订的《斯瓦尔巴条约》,中国公民有自由进出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并依法在该区域内开展科研活动的权利。回忆在南北极的感受,他说对于人生意义产生更多的思考,“一去到南北极,不是变成艺术家,就是变成哲学家”。
来源:橙新闻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27/LWephjgtkrV37CSiujTC02ZA6PLf8ShgsT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