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 文其
5月20日,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的武王墩墓考古第二次媒体开放日吸引了各路媒体记者。武王墩墓系迄今经过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这次考古研究取得的一系列代表楚文化最高成就的新发现,赋予了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社会图景更多精彩遐想。
战国晚期大型墓葬营建工艺的重要标本
寿春城是楚国的最后都城,即现在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武王墩墓正位于楚寿春城遗址东约15公里处的淮南高新区三和镇徐洼村,其北依舜耕山,南为开阔平地,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的高等级大型墓葬。
武王墩墓曾遭受多次盗掘,文物地下埋藏环境发生变化,地下文物安全面临威胁,亟需开展科学考古发掘和保护。2019年国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安徽省对武王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的申请。2020年,武王墩墓考古工作正式启动,被列入“考古中国”课题重点项目。经过连续4年的勘探、发掘,今年3月武王墩墓开始文物提取。武王墩墓平面近方形,四周为环壕,现保存有主墓(一号墓)、墓园、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重要遗迹,以周长约5千米的围壕为界,整个墓园占地约150万平方米。
在武王墩墓园中部偏北隆起的高地上,一号墓坐西朝东,墓坑近正方形,边长约50米,墓坑东侧有长约42米的斜坡墓道,是一座带封土的“甲”字形竖穴土坑墓。从顶部看,封土堆整体呈覆斗状,高出地表约16米,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墓圹四壁共有21级逐级内收的台阶,形制规整。墓坑底部呈方形,边长约22米,中心用巨大枋木构筑椁室,木料以榉木为主,有少量梓木。椁室平面整体呈“亚”字形,中心为棺室,四周各有一个边室,边室内部又以木料筑墙体一分为二,顶部覆盖多层盖板,整个椁室被分隔为九室,为目前所见楚系墓葬分室最多的。
武王墩一号墓规模巨大,为已发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研究战国晚期大型墓葬营建工艺的重要标本。另发现车马坑位于武王墩一号墓西侧,南北长约148米,东西宽约14米,是目前所探明楚系墓葬中最长的车马坑。
迄今规模最大的楚国高等级墓葬
武王墩一号墓的发掘工作自2020年9月开始,至2023年底完成了墓葬封土和填土发掘工作,并提取了椁室上铺设的竹席200多平方米,今年3月开始椁室考古发掘有序推进。目前,北、西部四个侧室(分别编号北一、二室,西一、二室)发掘完毕,东一室、南二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提取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包含青铜礼器、生活用器、漆木器、乐器、俑等,漆木器数量、种类可谓空前。
北一、二室被盗扰严重,仍然提取出600余件(组)器物,多数为琴瑟等弦乐器,出土的编钟架横梁保存完整,上有悬孔14处,与追缴的青铜编钟数量吻合。南一、二室出土漆盒、耳杯、盘、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铜箭矢。西一、二室遗物以漆木俑为主,还发现木车、乐器和少量遣策类竹简。木俑有200多个个体,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态,部分木俑佩木剑。东一室以青铜器为主,目前已提取青铜器150多件(组),器类有鼎、簋、簠、敦、钫、壶、甗、豆、鉴、釜、盘、尊缶等,青铜礼器组合保存完整,对研究楚国晚期的青铜制造技术、丧葬礼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青铜器同出的还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质饮食宴享起居用具。其中,东一室南端放置有一尊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的大鼎,大于已知最大的楚国青铜器楚大鼎,引起考古界瞩目。
武王墩一号墓还发现了凤鸟虎座鼓架,踩著猛虎的凤鸟昂首屹立,口衔宝珠,身上翎羽绘画精细,并且雕琢有龙形图案,似在为鼓声壮威。盗墓团伙曾将这件文物锯开运出,致使鼓架遭到严重破坏,但残高仍有1.92米,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凤鸟虎座鼓架。
此次在一号墓的椁室盖板表面发现了大量墨书文字。经初步识读,均为典型的楚系文字,有表示方位的“东”“南”“西”“北”,有表示序号的数字“一”至“十八”,这些墨书文字标示著每根椁盖板的位置、次序和各个椁室的功能。从已知情况来看,椁室东是青铜礼器、南是生活用器、西是漆木俑、北以乐器为主,与椁盖板墨书文字标示的椁室功能基本符合。
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其墓葬形制、营建工艺和出土文物都代表了楚文化的最高成就,较全面地反映出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社会图景。
两千多年前楚人营建陵墓、埋葬逝者的场景再现,而且从随葬品中还能窥见古人的衣食住行、祭祀、娱乐和科技水平,以及楚国宫廷的职官设置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比如,武王墩墓的棺椁不仅体量巨大,而且结构精巧,多重木墙和盖板之间紧密扣合,榫卯相连。如此大量的木料和复杂的设计构造,不仅体现了墓主的雄厚实力,而且显示出当时存在经验丰富的专门机构在组织设计与施工。又比如,椁盖板上墨书文字中的“南集府”“北乐府”与李三孤堆大墓出土铜器铭文中的“六室”“少府”“太府”等相呼应,应是为楚国宫廷服务的专门机构,为楚国职官制度、楚系文字中名物称谓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突破性实证。
多学科协同支撑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
武王墩一号墓位于淮河流域,椁室内文物常年浸泡在水中,水面以上的椁盖板和竹席也处于饱水状态,一旦脱离饱水环境,与氧气直接接触,就会卷曲、翘边、变色,甚至大幅度收缩变形。因此,考古团队坚持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同步推进,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出土文物现场保护与多学科研究预案,以期尽可能多地保存下这些深藏千年的文物信息。
目前利用薄荷醇临时加固技术,成功提取了覆盖于盖板之上的竹席,顺利提取443根椁盖板,完成了椁盖板和部分竹席的后期加固保护和抑菌防霉工作。对漆木器等脆弱文物,进行了现场加固后提取,并在实验室内进行精细化清理和稳定性保护。墓葬碳十四测年、木材树种鉴定、漆器和纺织品材料检测与工艺研究、墓葬埋藏环境分析等多学科研究工作正在同步开展中,并已初步获得竹席和椁盖板的测年数据,确定了椁盖板树种、漆器表面显色物质成分、部分纺织品材质和工艺等,更好地支撑了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系统开展了动植物遗存鉴定、残留物分析工作,其中动物骨骼遗存鉴定出黄牛、猪、狗等10多种动物,植物遗存则发现葫芦、甜瓜、梅、栗等瓜果、坚果,粟、黍、水稻等农作物,花椒、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传统中药植物吴茱萸。
在发掘的不同阶段,多次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探测,为发掘工作提供参考数据。同时还建设了武王墩墓地考古发掘综合管理平台,包含了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资料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所有记录资料实时传输备份。
随著考古发掘的持续深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将在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研究、保护、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价值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
墓主身份可能是楚考烈王
武王墩墓年代处于封建国家体系趋于解体、大一统国家即将孕育形成的关键时期,为研究周、秦、楚、汉历史演变和秦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及文化形成,研究楚国东迁江淮以后的社会生活面貌和历史文化图景,提供了系统性的科学考古资料。
自武王墩墓考古挖掘开展以来,坊间热议武王墩墓主人最有可能是《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的楚考烈王。能享有如此高规制等级的墓葬,其主人应属于楚王级别。寿春作为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历经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负刍四王。同处淮南的李三孤堆是学界已确认的楚幽王墓,可以首先排除。楚哀王即位不久就被杀,末代楚王负刍被秦军俘虏,此二王被依制下葬的可能性较小。依排除法分析,楚考烈王为武王墩墓主人的可能性最大。
考古专家表示,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正是楚考烈王。
武王墩墓考古成果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武王墩墓考古和保护利用将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为加强出土文物和遗址保护,讲好武王墩墓历史文化故事,近年来,淮南市积极推进武王墩墓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现已编制《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规划(2023年—2035年)》,计划以武王墩墓遗址本体及其历史环境为基础,打造一个5,600亩的集保护、展示、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武王墩墓考古遗址公园预计于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
国家文物局表示,将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下,持续推进武王墩墓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多学科研究,树立“大考古”理念,坚持精细化发掘,协调多学科协同攻关,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保护,深刻阐释武王墩墓背后蕴含的战国晚期楚国礼仪制度、手工业和文化成就,助力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文物和文化力量。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6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3/7jhDu1ZapVg5VlHh9c7tUPEn3FhLVii0l1P.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 北京 文其
5月20日,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的武王墩墓考古第二次媒体开放日吸引了各路媒体记者。武王墩墓系迄今经过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这次考古研究取得的一系列代表楚文化最高成就的新发现,赋予了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社会图景更多精彩遐想。
战国晚期大型墓葬营建工艺的重要标本
寿春城是楚国的最后都城,即现在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武王墩墓正位于楚寿春城遗址东约15公里处的淮南高新区三和镇徐洼村,其北依舜耕山,南为开阔平地,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的高等级大型墓葬。
武王墩墓曾遭受多次盗掘,文物地下埋藏环境发生变化,地下文物安全面临威胁,亟需开展科学考古发掘和保护。2019年国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安徽省对武王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的申请。2020年,武王墩墓考古工作正式启动,被列入“考古中国”课题重点项目。经过连续4年的勘探、发掘,今年3月武王墩墓开始文物提取。武王墩墓平面近方形,四周为环壕,现保存有主墓(一号墓)、墓园、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重要遗迹,以周长约5千米的围壕为界,整个墓园占地约150万平方米。
在武王墩墓园中部偏北隆起的高地上,一号墓坐西朝东,墓坑近正方形,边长约50米,墓坑东侧有长约42米的斜坡墓道,是一座带封土的“甲”字形竖穴土坑墓。从顶部看,封土堆整体呈覆斗状,高出地表约16米,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墓圹四壁共有21级逐级内收的台阶,形制规整。墓坑底部呈方形,边长约22米,中心用巨大枋木构筑椁室,木料以榉木为主,有少量梓木。椁室平面整体呈“亚”字形,中心为棺室,四周各有一个边室,边室内部又以木料筑墙体一分为二,顶部覆盖多层盖板,整个椁室被分隔为九室,为目前所见楚系墓葬分室最多的。
武王墩一号墓规模巨大,为已发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研究战国晚期大型墓葬营建工艺的重要标本。另发现车马坑位于武王墩一号墓西侧,南北长约148米,东西宽约14米,是目前所探明楚系墓葬中最长的车马坑。
迄今规模最大的楚国高等级墓葬
武王墩一号墓的发掘工作自2020年9月开始,至2023年底完成了墓葬封土和填土发掘工作,并提取了椁室上铺设的竹席200多平方米,今年3月开始椁室考古发掘有序推进。目前,北、西部四个侧室(分别编号北一、二室,西一、二室)发掘完毕,东一室、南二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提取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包含青铜礼器、生活用器、漆木器、乐器、俑等,漆木器数量、种类可谓空前。
北一、二室被盗扰严重,仍然提取出600余件(组)器物,多数为琴瑟等弦乐器,出土的编钟架横梁保存完整,上有悬孔14处,与追缴的青铜编钟数量吻合。南一、二室出土漆盒、耳杯、盘、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铜箭矢。西一、二室遗物以漆木俑为主,还发现木车、乐器和少量遣策类竹简。木俑有200多个个体,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态,部分木俑佩木剑。东一室以青铜器为主,目前已提取青铜器150多件(组),器类有鼎、簋、簠、敦、钫、壶、甗、豆、鉴、釜、盘、尊缶等,青铜礼器组合保存完整,对研究楚国晚期的青铜制造技术、丧葬礼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青铜器同出的还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质饮食宴享起居用具。其中,东一室南端放置有一尊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的大鼎,大于已知最大的楚国青铜器楚大鼎,引起考古界瞩目。
武王墩一号墓还发现了凤鸟虎座鼓架,踩著猛虎的凤鸟昂首屹立,口衔宝珠,身上翎羽绘画精细,并且雕琢有龙形图案,似在为鼓声壮威。盗墓团伙曾将这件文物锯开运出,致使鼓架遭到严重破坏,但残高仍有1.92米,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凤鸟虎座鼓架。
此次在一号墓的椁室盖板表面发现了大量墨书文字。经初步识读,均为典型的楚系文字,有表示方位的“东”“南”“西”“北”,有表示序号的数字“一”至“十八”,这些墨书文字标示著每根椁盖板的位置、次序和各个椁室的功能。从已知情况来看,椁室东是青铜礼器、南是生活用器、西是漆木俑、北以乐器为主,与椁盖板墨书文字标示的椁室功能基本符合。
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其墓葬形制、营建工艺和出土文物都代表了楚文化的最高成就,较全面地反映出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社会图景。
两千多年前楚人营建陵墓、埋葬逝者的场景再现,而且从随葬品中还能窥见古人的衣食住行、祭祀、娱乐和科技水平,以及楚国宫廷的职官设置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比如,武王墩墓的棺椁不仅体量巨大,而且结构精巧,多重木墙和盖板之间紧密扣合,榫卯相连。如此大量的木料和复杂的设计构造,不仅体现了墓主的雄厚实力,而且显示出当时存在经验丰富的专门机构在组织设计与施工。又比如,椁盖板上墨书文字中的“南集府”“北乐府”与李三孤堆大墓出土铜器铭文中的“六室”“少府”“太府”等相呼应,应是为楚国宫廷服务的专门机构,为楚国职官制度、楚系文字中名物称谓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突破性实证。
多学科协同支撑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
武王墩一号墓位于淮河流域,椁室内文物常年浸泡在水中,水面以上的椁盖板和竹席也处于饱水状态,一旦脱离饱水环境,与氧气直接接触,就会卷曲、翘边、变色,甚至大幅度收缩变形。因此,考古团队坚持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同步推进,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出土文物现场保护与多学科研究预案,以期尽可能多地保存下这些深藏千年的文物信息。
目前利用薄荷醇临时加固技术,成功提取了覆盖于盖板之上的竹席,顺利提取443根椁盖板,完成了椁盖板和部分竹席的后期加固保护和抑菌防霉工作。对漆木器等脆弱文物,进行了现场加固后提取,并在实验室内进行精细化清理和稳定性保护。墓葬碳十四测年、木材树种鉴定、漆器和纺织品材料检测与工艺研究、墓葬埋藏环境分析等多学科研究工作正在同步开展中,并已初步获得竹席和椁盖板的测年数据,确定了椁盖板树种、漆器表面显色物质成分、部分纺织品材质和工艺等,更好地支撑了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系统开展了动植物遗存鉴定、残留物分析工作,其中动物骨骼遗存鉴定出黄牛、猪、狗等10多种动物,植物遗存则发现葫芦、甜瓜、梅、栗等瓜果、坚果,粟、黍、水稻等农作物,花椒、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传统中药植物吴茱萸。
在发掘的不同阶段,多次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探测,为发掘工作提供参考数据。同时还建设了武王墩墓地考古发掘综合管理平台,包含了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资料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所有记录资料实时传输备份。
随著考古发掘的持续深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将在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研究、保护、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价值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
墓主身份可能是楚考烈王
武王墩墓年代处于封建国家体系趋于解体、大一统国家即将孕育形成的关键时期,为研究周、秦、楚、汉历史演变和秦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及文化形成,研究楚国东迁江淮以后的社会生活面貌和历史文化图景,提供了系统性的科学考古资料。
自武王墩墓考古挖掘开展以来,坊间热议武王墩墓主人最有可能是《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的楚考烈王。能享有如此高规制等级的墓葬,其主人应属于楚王级别。寿春作为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历经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负刍四王。同处淮南的李三孤堆是学界已确认的楚幽王墓,可以首先排除。楚哀王即位不久就被杀,末代楚王负刍被秦军俘虏,此二王被依制下葬的可能性较小。依排除法分析,楚考烈王为武王墩墓主人的可能性最大。
考古专家表示,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正是楚考烈王。
武王墩墓考古成果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武王墩墓考古和保护利用将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为加强出土文物和遗址保护,讲好武王墩墓历史文化故事,近年来,淮南市积极推进武王墩墓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现已编制《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规划(2023年—2035年)》,计划以武王墩墓遗址本体及其历史环境为基础,打造一个5,600亩的集保护、展示、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武王墩墓考古遗址公园预计于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
国家文物局表示,将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下,持续推进武王墩墓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多学科研究,树立“大考古”理念,坚持精细化发掘,协调多学科协同攻关,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保护,深刻阐释武王墩墓背后蕴含的战国晚期楚国礼仪制度、手工业和文化成就,助力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文物和文化力量。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6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3/7jhDu1ZapVg5VlHh9c7tUPEn3FhLVii0l1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