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最近一个多月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非常活跃。4月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两国元首重申落实“旧金山愿景”;5月5日至10日,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的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发表了《中法联合声明》,将中塞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将中匈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5月18日至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带著庞大的代表团访华,中俄元首举行会谈后,发表了《中俄联合声明》;5月26至27日,李强总理出席了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这是时隔四年半后三方领导人的首次会谈,会后发表了联合宣言;5月30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同四位阿拉伯国家元首共同出席开幕式,习主席将发表主旨讲话。
最近一个多月, 中美“斗法”不断升级。先是美国指责中国“产能过剩”“向俄罗斯出口军民两用零部件”,接著大幅度调高电动汽车等中国产品关税;随后,中国出台反制措施,对12家美国企业制裁。
这一切,让人目接不暇,眼花缭乱。那么,中国外交新方略背后到底隐藏著什么逻辑?
中美关系:斗而不破
5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对美国军工企业及高级管理人员采取反制措施的决定》,从即日起冻结12家美企在中国境内的动产、不动产和其他各类财产,并对10名美企高管不予签发签证、不准入境。
中方阐述反制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美国无视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上的客观公正立场和建设性作用;二是美国以所谓涉俄罗斯因素为由对多家中国实体滥施非法单边制裁;三是美国持续向中国台湾地区出售武器。美方的三个做法属“三个严重”: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美“斗法”升级,火药味十足,但还要看到另一面,去年以来,中美之间陆续建立了一系列对话沟通机制。包括:中美经济工作组、中美贸易工作组、中美金融工作组、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组,同时,中美之间还在应对气候变化、军事安全等方面建立了沟通机制。
由此可见,中美之间有斗争,也有合作。双方都明白,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不仅事关双方,也关乎世界,不能冲破“护栏”。
总体来看,中国主张中美要超越“修昔底德陷阱”,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但美国对中国崛起不放心,不相信一个与自己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一旦强大起来会安分守己。因此,美国不断地主动挑事,中国不断地被动还击。
中国处理对美关系奉行“斗而不破”的原则,作为新兴大国,“时”和“势”均在中国一边,因此,中国有足够耐心等待。
应对变局:结网以待
时下,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深刻影响这一演进过程。美国拥有40多个盟国,并透过北约和欧盟,直接或间接地充当欧洲的“领导者”。拜登政府上台以来,更热衷于搞阵营对抗,已经组建“美英澳”、“美日韩”、“美日印澳” “美日菲”等各式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在经济上构筑“小院高墙”,在军事上围堵中国。
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但中国人善于“以柔克刚”。这些年来,美国在忙著“筑墙”,中国在忙著“织网”。“墙”密不透风,具有排他性;“网”疏而不漏,具有开放性。
中国倡导的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国际合作公共平台,欢迎世界各国参与。如今,已令许多国家尝到了甜头;中国参与的“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组织都是开放平台,成立至今,不断扩容。
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拉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机制、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都搭建了中国与各方交流合作的舞台。
中国还与一些国家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外交关系:
第一档次为“命运共同体”。该关系意味著,不管任何时刻,双方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种国际事务中有紧密的关系,中国先后与巴基斯坦、越南、柬埔寨、泰国、塞尔维亚等国建立命运共同体。习主席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信未来有更多国家对华关系会升级为“命运共同体”。
第二个档次为“伙伴关系”。该关系意味着互不对立,并遵守“求同存异”原则,不攻击某个特定的第三国,并且在重大问题上(如在西藏、新疆、台湾等问题)没有根本分歧。现在,中国有54个“伙伴关系”国家。这部分又分为:“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等,“伙伴关系”的定语越多,表明关系越紧密。
第三个档次为“其他关系”,比如,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与日本建立“战略互惠关系”。
“墙”是刚性的,相互合作并针对第三方;“网”是柔性的,相互合作但不针对第三方。“筑墙”与“织网”体现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战略选择。
国际交往:义利兼顾
习主席访问法国期间,双方发表了《中法关于中东局势的联合声明》,在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红海危机等中东紧迫议题上形成一致立场、发出共同声音。中国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成员,主张按照“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
中国不是俄乌战争的当事方,在乌克兰危机上,中国的立场一贯清晰。一方面表明:“公认的国际法,包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应该得到严格遵守,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切实保障”;另一方面表明:“地区安全不能以强化甚至扩张军事集团来保障。各国的合理安全利益和关切都应得到重视和妥善解决。”中国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结束乌克兰危机,并为此不断努力。
这些做法表明,中国在应对国际问题时,始终把道义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在与他国的交往中,也讲求“互利共赢”。比如“一带一路”,中国的出发点是:大家一起把“饼”做大,参与者都得利;而不是“你抢我的饼,我抢你的饼”。
综上所述,中国外交新方略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大写的“和”字。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有“和合”理念,以“和平、和睦、和谐”为目的,以“合作”为手段,与各国国家、各个民族共存、共生、共赢。这正是中国外交新方略的真谛!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国家的一份子,又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凡事应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中国外交新方略以及背后的逻辑,有利于香港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由治及兴的路上走得更稳更好。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原文刊发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30/EmhwRltE6Uy7FWMtuDceesPubPCL0s8i5ub.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最近一个多月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非常活跃。4月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两国元首重申落实“旧金山愿景”;5月5日至10日,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的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发表了《中法联合声明》,将中塞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将中匈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5月18日至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带著庞大的代表团访华,中俄元首举行会谈后,发表了《中俄联合声明》;5月26至27日,李强总理出席了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这是时隔四年半后三方领导人的首次会谈,会后发表了联合宣言;5月30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同四位阿拉伯国家元首共同出席开幕式,习主席将发表主旨讲话。
最近一个多月, 中美“斗法”不断升级。先是美国指责中国“产能过剩”“向俄罗斯出口军民两用零部件”,接著大幅度调高电动汽车等中国产品关税;随后,中国出台反制措施,对12家美国企业制裁。
这一切,让人目接不暇,眼花缭乱。那么,中国外交新方略背后到底隐藏著什么逻辑?
中美关系:斗而不破
5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对美国军工企业及高级管理人员采取反制措施的决定》,从即日起冻结12家美企在中国境内的动产、不动产和其他各类财产,并对10名美企高管不予签发签证、不准入境。
中方阐述反制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美国无视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上的客观公正立场和建设性作用;二是美国以所谓涉俄罗斯因素为由对多家中国实体滥施非法单边制裁;三是美国持续向中国台湾地区出售武器。美方的三个做法属“三个严重”: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美“斗法”升级,火药味十足,但还要看到另一面,去年以来,中美之间陆续建立了一系列对话沟通机制。包括:中美经济工作组、中美贸易工作组、中美金融工作组、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组,同时,中美之间还在应对气候变化、军事安全等方面建立了沟通机制。
由此可见,中美之间有斗争,也有合作。双方都明白,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不仅事关双方,也关乎世界,不能冲破“护栏”。
总体来看,中国主张中美要超越“修昔底德陷阱”,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但美国对中国崛起不放心,不相信一个与自己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一旦强大起来会安分守己。因此,美国不断地主动挑事,中国不断地被动还击。
中国处理对美关系奉行“斗而不破”的原则,作为新兴大国,“时”和“势”均在中国一边,因此,中国有足够耐心等待。
应对变局:结网以待
时下,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深刻影响这一演进过程。美国拥有40多个盟国,并透过北约和欧盟,直接或间接地充当欧洲的“领导者”。拜登政府上台以来,更热衷于搞阵营对抗,已经组建“美英澳”、“美日韩”、“美日印澳” “美日菲”等各式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在经济上构筑“小院高墙”,在军事上围堵中国。
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但中国人善于“以柔克刚”。这些年来,美国在忙著“筑墙”,中国在忙著“织网”。“墙”密不透风,具有排他性;“网”疏而不漏,具有开放性。
中国倡导的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国际合作公共平台,欢迎世界各国参与。如今,已令许多国家尝到了甜头;中国参与的“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组织都是开放平台,成立至今,不断扩容。
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拉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机制、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都搭建了中国与各方交流合作的舞台。
中国还与一些国家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外交关系:
第一档次为“命运共同体”。该关系意味著,不管任何时刻,双方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种国际事务中有紧密的关系,中国先后与巴基斯坦、越南、柬埔寨、泰国、塞尔维亚等国建立命运共同体。习主席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信未来有更多国家对华关系会升级为“命运共同体”。
第二个档次为“伙伴关系”。该关系意味着互不对立,并遵守“求同存异”原则,不攻击某个特定的第三国,并且在重大问题上(如在西藏、新疆、台湾等问题)没有根本分歧。现在,中国有54个“伙伴关系”国家。这部分又分为:“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等,“伙伴关系”的定语越多,表明关系越紧密。
第三个档次为“其他关系”,比如,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与日本建立“战略互惠关系”。
“墙”是刚性的,相互合作并针对第三方;“网”是柔性的,相互合作但不针对第三方。“筑墙”与“织网”体现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战略选择。
国际交往:义利兼顾
习主席访问法国期间,双方发表了《中法关于中东局势的联合声明》,在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红海危机等中东紧迫议题上形成一致立场、发出共同声音。中国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成员,主张按照“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
中国不是俄乌战争的当事方,在乌克兰危机上,中国的立场一贯清晰。一方面表明:“公认的国际法,包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应该得到严格遵守,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切实保障”;另一方面表明:“地区安全不能以强化甚至扩张军事集团来保障。各国的合理安全利益和关切都应得到重视和妥善解决。”中国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结束乌克兰危机,并为此不断努力。
这些做法表明,中国在应对国际问题时,始终把道义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在与他国的交往中,也讲求“互利共赢”。比如“一带一路”,中国的出发点是:大家一起把“饼”做大,参与者都得利;而不是“你抢我的饼,我抢你的饼”。
综上所述,中国外交新方略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大写的“和”字。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有“和合”理念,以“和平、和睦、和谐”为目的,以“合作”为手段,与各国国家、各个民族共存、共生、共赢。这正是中国外交新方略的真谛!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国家的一份子,又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凡事应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中国外交新方略以及背后的逻辑,有利于香港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由治及兴的路上走得更稳更好。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原文刊发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30/EmhwRltE6Uy7FWMtuDceesPubPCL0s8i5u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