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最近,香港有两个数据,引起中央、本港和内地民众极大的关注。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一是截至今年4月,香港共有超过143万间本地公司,为历史新高。新公司成立的数字持续增长,按月增加约1.2万间新公司,较解散公司约7400间为高,继续录得净增长。二是同样截至今年4月,本港共有约1.5万间非香港公司,同属历史新高。同时 ,今年4月提交破产呈请书和清盘呈请书的数目均录得按月下跌。
一个地方的企业“活”的怎样?与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两个历史新高”标志著香港是适合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地方。
企业“用脚投票”,看好香港营商环境
非香港公司达到1.5万间,为历史新高。这当中,有众多国际企业及国际家族办公室,这说明,香港依然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并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走向封闭”。
李泽钜先生是本港工商界一位很具影响力的代表人士。他近日出席长江基建(01038)股东会时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愈多的国际企业及国际家族办公室,不论主理人的种族或国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只会愈加巩固,香港的经济底气亦会更好,有利长远发展。”
李泽钜先生过往还曾经表示,必须要保住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毕竟全球只有三数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于过去多年来成为其中一个,可谓来之不易,千万不能失去这个地位。
李泽钜先生所言,指出了香港营商环境的独特优势——国际金融中心。拥有这一优势,再加上背靠内地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香港作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资本通道”,香港定会成为吸引资本的“强磁场”。
本地公司超过143万间,成为历史新高。这同样令人振奋!这说明,在经历了2019年“修例风波”以及随后的三年疫情打击后,香港已走出最艰难的时期,本地企业的生存状况明显好转。而本地工商企业按月增加约1.2万间新公司,解散约7400间,“生”大于“死”,更说明本地工商企业界看好香港发展前景。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近日接受电台访问时表示:“香港地位被新加坡取代绝非事实。香港仍有不少优势吸引外来投资者。”香港本地企业和非本地企业创下“两个历史新高”,印证了丘应桦的说法。
香港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健全的法律和金融体系,还奉行简单税制及低税率,与全球紧密连接,被誉为“自由港”。开放包容的经济体系,是香港任何时候也不能丢弃的“金饭碗”。企业用脚投票,选择香港,提醒我们更应把这个“金饭碗”端好、用好。
外围环境渐好转,主动作为初见效
最近,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出访欧美,推广“香港商机”。此次活动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联合主办。在法国期间,陈茂波出席“粤港澳大湾区一欧洲(法国)经贸合作交流会”;在美国期间,陈茂波将到加州三藩市和柏克莱市访问,并将会率领特区政府代表团出席“中美湾区对话”“中美地方气候行动高级别活动”。
陈茂波此行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走进欧美。欧美是香港的“高净值客户”,但近年来受政治因素影响,一些企业担心香港营商环境变差,对香港投资并不积极,向欧美说好“香港故事”非常重要。二是大湾区组团推介。粤港澳三地一起“走出去”,更能体现各自优势和整体优势。投资者的需求,有的香港可满足,有的澳门可满足,有的广东可满足,总之,“总有一款适合您!”,推介效果更好。由“大湾区三地携手欧美行”可见,特区政府“营销香港”不断持续加力。
事实上,行政长官李家超及本届政府就任以来,在优化营商环境、拓展发展空间、引进重点企业和优秀人才方面不遗余力,已见到实效。本月21日,陈茂波在香港大学出席“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香港论坛:创新驱动的永续发展”时表示,自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在2022年底成立以来,香港已引进50家重点企业,会为香港带来超过400亿元(港币)的投资。
今年以来,特区政府在“盛事经济”上持续发力。李家超前不久宣布,今年在港举办的国际盛事将超过210个,引发内地和周边国家、地区民众的极大兴趣。这意味著本港每三天就有两个盛事活动,其密度前所未有。行政长官亲力亲为推动盛事,确实不一样。
“盛事经济”给香港带来的是双重效益:一是拉动本地消费。大型国际文化体育赛事会吸引大批境外人士来港,尤其大湾区人士居多。二是擦亮香港“金字招牌”。香港在许多领域拥有全球领先、亚太领先的优势,每一次国际盛事,都是对香港极佳的推介,加深各地民众对香港的印象,提升香港美誉度。
拼经济、谋发展,政府主动作为,并不意味著政府“包揽一切”。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致辞中曾表示:“特区政府会汇聚政、商、民三方力量,聚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动香港在亚洲以至国际舞台上担当好内地与世界的桥梁,也会发挥好香港超级联系人、超级增值人的角色。”
笔者留意到,特区政府管治团队的好几位局长都主动当好“官”与“商”的“桥梁”,促进工商界与政府合作,推进相关项目,像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还主动当好“官”与“民”的“桥梁”,特别是引导青年人参与政府推动的盛事项目。总之,政府构建“政府牵头,各方参与,合力推动”的格局,推动经济发展。
内地撑港力度大,中资企业挑大梁
“两个历史新高”背后还有什么值得解读的信息呢?
最近,特区政府投资署表示,自香港家族办公室团队2021年成立以来,专责团队已协助64个家族办公室在香港设立机构;在60个新设立的家族办公室中,约六成来自内地,近两成来自东盟,其余则为欧美及中东等地区。
最近,香港股市回暖,恒生指数一度实现“九连升”。由于近期中国经济数据比预期为佳,国际资金继续加配人民币资产,中资股估值大翻身。众所周知,港股市值八成为中资股。
据悉,特区政府引进的50个重点企业约八成来自内地。“50”这个数字看上去不大,但这些企业之所以被定义为“重点”,是因为他们会带动更多配套企业来港。一个企业的背后是一群企业,每个企业都会造就一个企业生态圈。
由此可见,内地撑港力度大,中资企业挑大梁。去年香港经济增长3.2%;今年首季,香港经济增长2.7%。这背后,是内地经济强大的推动力。
也许有人会认为,内地对香港经济的推动力越大,说明香港的“内地化”趋势越突出,香港作为“国际城市”的特色越淡化。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
不妨比较一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数据。去年全年至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均保持5%以上的增长,是全球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法、德、英、日、韩经济增长几乎停顿;其中,德国去年经济负增长;美国去年经济增长2.5%,今年首季也只有1.6%的增长。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由于内地与香港经济联系紧密,内地对香港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虽然官方没有公布数据,但应远远大于30%。也就是说,不是香港国际化特色衰减,而是内地发展增速高、发展快,才出现了来港企业中内地企业占比多的情形。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致辞中指出:“今日之香港,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朋友们。有伟大祖国做坚强后盾,有全体港人的努力打拼,香港由治及兴未来可期、前景广阔,我们坚信,新时代列车‘香港号’的车轮一定会滚滚向前、不可阻挡!”
夏宝龙的致辞给香港注入巨大信心,令人印象深刻。如今,香港本地企业和非本地企业创“两个历史新高”,表明香港经济回暖。有国家强力支持,有港人一齐努力,香港经济定会越来越好!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原文刊发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28/Vd5UCdwPU9Yx5AHwCANr0DJ1jwmmcoIFbTi.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最近,香港有两个数据,引起中央、本港和内地民众极大的关注。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一是截至今年4月,香港共有超过143万间本地公司,为历史新高。新公司成立的数字持续增长,按月增加约1.2万间新公司,较解散公司约7400间为高,继续录得净增长。二是同样截至今年4月,本港共有约1.5万间非香港公司,同属历史新高。同时 ,今年4月提交破产呈请书和清盘呈请书的数目均录得按月下跌。
一个地方的企业“活”的怎样?与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两个历史新高”标志著香港是适合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地方。
企业“用脚投票”,看好香港营商环境
非香港公司达到1.5万间,为历史新高。这当中,有众多国际企业及国际家族办公室,这说明,香港依然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并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走向封闭”。
李泽钜先生是本港工商界一位很具影响力的代表人士。他近日出席长江基建(01038)股东会时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愈多的国际企业及国际家族办公室,不论主理人的种族或国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只会愈加巩固,香港的经济底气亦会更好,有利长远发展。”
李泽钜先生过往还曾经表示,必须要保住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毕竟全球只有三数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于过去多年来成为其中一个,可谓来之不易,千万不能失去这个地位。
李泽钜先生所言,指出了香港营商环境的独特优势——国际金融中心。拥有这一优势,再加上背靠内地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香港作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资本通道”,香港定会成为吸引资本的“强磁场”。
本地公司超过143万间,成为历史新高。这同样令人振奋!这说明,在经历了2019年“修例风波”以及随后的三年疫情打击后,香港已走出最艰难的时期,本地企业的生存状况明显好转。而本地工商企业按月增加约1.2万间新公司,解散约7400间,“生”大于“死”,更说明本地工商企业界看好香港发展前景。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近日接受电台访问时表示:“香港地位被新加坡取代绝非事实。香港仍有不少优势吸引外来投资者。”香港本地企业和非本地企业创下“两个历史新高”,印证了丘应桦的说法。
香港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健全的法律和金融体系,还奉行简单税制及低税率,与全球紧密连接,被誉为“自由港”。开放包容的经济体系,是香港任何时候也不能丢弃的“金饭碗”。企业用脚投票,选择香港,提醒我们更应把这个“金饭碗”端好、用好。
外围环境渐好转,主动作为初见效
最近,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出访欧美,推广“香港商机”。此次活动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联合主办。在法国期间,陈茂波出席“粤港澳大湾区一欧洲(法国)经贸合作交流会”;在美国期间,陈茂波将到加州三藩市和柏克莱市访问,并将会率领特区政府代表团出席“中美湾区对话”“中美地方气候行动高级别活动”。
陈茂波此行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走进欧美。欧美是香港的“高净值客户”,但近年来受政治因素影响,一些企业担心香港营商环境变差,对香港投资并不积极,向欧美说好“香港故事”非常重要。二是大湾区组团推介。粤港澳三地一起“走出去”,更能体现各自优势和整体优势。投资者的需求,有的香港可满足,有的澳门可满足,有的广东可满足,总之,“总有一款适合您!”,推介效果更好。由“大湾区三地携手欧美行”可见,特区政府“营销香港”不断持续加力。
事实上,行政长官李家超及本届政府就任以来,在优化营商环境、拓展发展空间、引进重点企业和优秀人才方面不遗余力,已见到实效。本月21日,陈茂波在香港大学出席“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香港论坛:创新驱动的永续发展”时表示,自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在2022年底成立以来,香港已引进50家重点企业,会为香港带来超过400亿元(港币)的投资。
今年以来,特区政府在“盛事经济”上持续发力。李家超前不久宣布,今年在港举办的国际盛事将超过210个,引发内地和周边国家、地区民众的极大兴趣。这意味著本港每三天就有两个盛事活动,其密度前所未有。行政长官亲力亲为推动盛事,确实不一样。
“盛事经济”给香港带来的是双重效益:一是拉动本地消费。大型国际文化体育赛事会吸引大批境外人士来港,尤其大湾区人士居多。二是擦亮香港“金字招牌”。香港在许多领域拥有全球领先、亚太领先的优势,每一次国际盛事,都是对香港极佳的推介,加深各地民众对香港的印象,提升香港美誉度。
拼经济、谋发展,政府主动作为,并不意味著政府“包揽一切”。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致辞中曾表示:“特区政府会汇聚政、商、民三方力量,聚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动香港在亚洲以至国际舞台上担当好内地与世界的桥梁,也会发挥好香港超级联系人、超级增值人的角色。”
笔者留意到,特区政府管治团队的好几位局长都主动当好“官”与“商”的“桥梁”,促进工商界与政府合作,推进相关项目,像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还主动当好“官”与“民”的“桥梁”,特别是引导青年人参与政府推动的盛事项目。总之,政府构建“政府牵头,各方参与,合力推动”的格局,推动经济发展。
内地撑港力度大,中资企业挑大梁
“两个历史新高”背后还有什么值得解读的信息呢?
最近,特区政府投资署表示,自香港家族办公室团队2021年成立以来,专责团队已协助64个家族办公室在香港设立机构;在60个新设立的家族办公室中,约六成来自内地,近两成来自东盟,其余则为欧美及中东等地区。
最近,香港股市回暖,恒生指数一度实现“九连升”。由于近期中国经济数据比预期为佳,国际资金继续加配人民币资产,中资股估值大翻身。众所周知,港股市值八成为中资股。
据悉,特区政府引进的50个重点企业约八成来自内地。“50”这个数字看上去不大,但这些企业之所以被定义为“重点”,是因为他们会带动更多配套企业来港。一个企业的背后是一群企业,每个企业都会造就一个企业生态圈。
由此可见,内地撑港力度大,中资企业挑大梁。去年香港经济增长3.2%;今年首季,香港经济增长2.7%。这背后,是内地经济强大的推动力。
也许有人会认为,内地对香港经济的推动力越大,说明香港的“内地化”趋势越突出,香港作为“国际城市”的特色越淡化。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
不妨比较一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数据。去年全年至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均保持5%以上的增长,是全球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法、德、英、日、韩经济增长几乎停顿;其中,德国去年经济负增长;美国去年经济增长2.5%,今年首季也只有1.6%的增长。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由于内地与香港经济联系紧密,内地对香港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虽然官方没有公布数据,但应远远大于30%。也就是说,不是香港国际化特色衰减,而是内地发展增速高、发展快,才出现了来港企业中内地企业占比多的情形。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致辞中指出:“今日之香港,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朋友们。有伟大祖国做坚强后盾,有全体港人的努力打拼,香港由治及兴未来可期、前景广阔,我们坚信,新时代列车‘香港号’的车轮一定会滚滚向前、不可阻挡!”
夏宝龙的致辞给香港注入巨大信心,令人印象深刻。如今,香港本地企业和非本地企业创“两个历史新高”,表明香港经济回暖。有国家强力支持,有港人一齐努力,香港经济定会越来越好!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原文刊发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28/Vd5UCdwPU9Yx5AHwCANr0DJ1jwmmcoIFbTi.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