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行政长官李家超前天(21日)宣布增加60多项盛事,全年盛事数目将从150项增加至超过210项,增幅超过四成。李家超胸有成竹的表示,盛事经济和近月中央推出的多项挺港惠港措施会产生协同效应,倍增经济效益。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19日发表网志表示,港股近日突破19000点水平,升至逾9个月高位,成交显著增加,上周更曾出现单日成交额逾2000亿港元。恒生指数过去四周累积升超过3300点,升幅达两成。财爷表示,随著市场预期息率见顶以及全面撤销楼市需求管理措施,楼价扭转连续10个月的跌至超过8500宗。楼价保持平稳,交投量增加。
标准普尔在5月发表对香港经济的最新评估中,维持香港评级展望为“稳定”,主要理据是香港经济将持续稳步复苏、物业市场企稳,未来3年左右公共财政将趋向平衡。
另据特区政府5月17日发表的今年第一季经济报告,本港整体货物出口上升6.8%。
以上信息表明,经过特区政府积极调整政策和业界努力,并得到中央大力支持,香港经济有明显起色,相信后续效益还将显现。但要整体复苏,还需再加把劲。
做好对接联通,与内地加强互动
最近,中央批准8个内地城市为港澳个人游城市。为吸引8市居民来港旅游,特区政府宣布为8市每位来港游客送200元优惠券,政府有关部门也积极与内地对接,开通或加密8市到香港的直航线路。
政府的反应还是非常迅速,内地高考于6月10日左右结束,随即将近两个月的“暑假模式”开启,进入旅游旺季。如能在此前做好对接和联通的准备工作,会抓住暑期学生旅游的机会。为此,政府和业界都应调查分析内地个人游59市的旅游消费需求,制定精准策略,力求“招招见效”。
记得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致辞中曾表示:“香港到了争分夺秒拼经济的时候”,一语道出了香港拼经济的紧迫性。中央为促进香港消费出“大招”,香港应及时“接招”,这是最好对接联通的“基本功”。
李家超日前还表示,特区政府正在向中央争取更多惠港政策,尤其是提高内地访港旅客免税额,如能将目前5000元人民币的免税额度适当提高,则可有效增加内地访客的购物意欲。“对上争取,刺激消费”,这同样是做好对接联通的主要途径之一。
除了以上“短线”举措之外,在对接联通方面,香港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比如,去年以来“抢企业”初见成效,已有50多家重点企业与港府签约,“签约—落地—见效”,如何令这个过程更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香港与相关企业对接联通工作的实效。在这方面,需要加把劲!
各方协同配合,放大经济效益
记得今年元旦假期,由于准备不充分,大批来港游客滞留,不少游客吐槽“香港之行”。此后,政府和业界检讨不足,马上改进服务,今年五一黄金周未出现这种情况。
再往前追溯,去年疫后香港与内地及世界恢复通关后,旅客增加,但香港航空业事先准备不够,人手紧缺,航班不足。
这些事情提示我们,拼经济是总体战、协同战,不能“单打独斗”,各方协同非常重要。如果“锣齐鼓不齐”,不仅丧失眼前机遇,还留下不好口碑,给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做好协同工作,应及早动手。据悉,特区政府将于今年第三季之前举办“香港节”。商务及经济发展局长丘应桦透过媒体介绍,早在1月底,该局就成立了电子商贸发展专责小组并召开会议,讨论如何令香港产品利用电子平台进入内地市场。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税务问题,以及如何令香港产品在平台“置顶”;由于涉及仓储费用很大,亦要解决物流等问题。商经局的这一做法,显然是有远见的。
拼经济,涉及到诸多领域。现在不妨检视一下,协同工作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才能做到无缝衔接?应以“精细化理念”提升协同效应。
创新营商模式,适应市场需求
来港游客青睐深度游、体验游,这促使香港必须创新旅游模式。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前天联同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举行记者会时表示,香港将探索“影视+旅游” “电车+旅游”等旅游模式;同时,整合大湾区旅游资源,利用好外国游客免签政策,设计“一程多站”线路,覆盖粤港澳大湾区。
香港旅游业要升级,人人都要当好“形象大使”。特区政府推出“礼貌运动”适时恰当,要让此举落到实处,并非一日之功。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对此深有感触,她与社区人士及市民沟通交流,力求以创新方式,引导市民自觉行动。这些做法很值得点赞。
为提升国际竞争力,香港亦需搭建更多平台,助力创新科技。特区政府去年10月推出了“产学研1+计划”,旨在释放本地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和商品化的潜力,及促进政府、业界、大学及科研界的相关合作。这可以把政府、业界、大学及科研界的力量聚合在一起,为科技创新赋能。
若放眼大湾区,香港还有很多可以创新的地方。陈茂波日前介绍,今年下半年,香港将筹备设立第三个InnoHK研发平台,聚焦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范畴,并欢迎大湾区内的科研机构与香港院校合作设立研发中心。
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发达,应多研究香港专业服务与内地新产业、新业态之间的“结合点”,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共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说好“香港故事”,促进贸易往来
本港今年第一季经济报告显示,第一季度对外商品贸易上升6.8%,主要得益于输往内地的商品飙升。值得注意的是:输往美国的出口微跌,输往欧盟的出口录得双位数跌幅,输往其他亚洲主要市场的出口表现参差。
这说明,香港与外国的贸易仍未恢复。这有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客观原因,特别是美国对华贸易战、欧洲经济增长乏力等因素的影响,也有欧美资本对香港营商环境不看好的因素影响。
除了内地之外, 欧美、日韩、东盟都是香港商品贸易的重点区域,香港应在说好“香港故事”上持续加力,不仅要讲好“超级联络人”的优势,更要讲好“超级增值人”的优势。政府和业界在对外推介上,不应满足于“走出去”,还应“走进去”,也就是说,要走进对方心里去。向对方讲清楚“你之所需,正是我之所长”。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今年以来多次强调,香港“由治及兴”本质上就是一条创新变化之路。大家要多用新思维、新办法、新路径解决面临的问题,不断突破自我、大胆创新,努力实现香港发展的迭代更新、转型升级。
现在,香港经济有起色,但经济整体复苏,还需要勠力同心。特区政府和业界应一齐努力,绝对不能松劲松懈。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屠海鸣,文章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23/sTpb8pvplQ3IPEuBnoCfffbm5n84IUWMXRO.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行政长官李家超前天(21日)宣布增加60多项盛事,全年盛事数目将从150项增加至超过210项,增幅超过四成。李家超胸有成竹的表示,盛事经济和近月中央推出的多项挺港惠港措施会产生协同效应,倍增经济效益。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19日发表网志表示,港股近日突破19000点水平,升至逾9个月高位,成交显著增加,上周更曾出现单日成交额逾2000亿港元。恒生指数过去四周累积升超过3300点,升幅达两成。财爷表示,随著市场预期息率见顶以及全面撤销楼市需求管理措施,楼价扭转连续10个月的跌至超过8500宗。楼价保持平稳,交投量增加。
标准普尔在5月发表对香港经济的最新评估中,维持香港评级展望为“稳定”,主要理据是香港经济将持续稳步复苏、物业市场企稳,未来3年左右公共财政将趋向平衡。
另据特区政府5月17日发表的今年第一季经济报告,本港整体货物出口上升6.8%。
以上信息表明,经过特区政府积极调整政策和业界努力,并得到中央大力支持,香港经济有明显起色,相信后续效益还将显现。但要整体复苏,还需再加把劲。
做好对接联通,与内地加强互动
最近,中央批准8个内地城市为港澳个人游城市。为吸引8市居民来港旅游,特区政府宣布为8市每位来港游客送200元优惠券,政府有关部门也积极与内地对接,开通或加密8市到香港的直航线路。
政府的反应还是非常迅速,内地高考于6月10日左右结束,随即将近两个月的“暑假模式”开启,进入旅游旺季。如能在此前做好对接和联通的准备工作,会抓住暑期学生旅游的机会。为此,政府和业界都应调查分析内地个人游59市的旅游消费需求,制定精准策略,力求“招招见效”。
记得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致辞中曾表示:“香港到了争分夺秒拼经济的时候”,一语道出了香港拼经济的紧迫性。中央为促进香港消费出“大招”,香港应及时“接招”,这是最好对接联通的“基本功”。
李家超日前还表示,特区政府正在向中央争取更多惠港政策,尤其是提高内地访港旅客免税额,如能将目前5000元人民币的免税额度适当提高,则可有效增加内地访客的购物意欲。“对上争取,刺激消费”,这同样是做好对接联通的主要途径之一。
除了以上“短线”举措之外,在对接联通方面,香港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比如,去年以来“抢企业”初见成效,已有50多家重点企业与港府签约,“签约—落地—见效”,如何令这个过程更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香港与相关企业对接联通工作的实效。在这方面,需要加把劲!
各方协同配合,放大经济效益
记得今年元旦假期,由于准备不充分,大批来港游客滞留,不少游客吐槽“香港之行”。此后,政府和业界检讨不足,马上改进服务,今年五一黄金周未出现这种情况。
再往前追溯,去年疫后香港与内地及世界恢复通关后,旅客增加,但香港航空业事先准备不够,人手紧缺,航班不足。
这些事情提示我们,拼经济是总体战、协同战,不能“单打独斗”,各方协同非常重要。如果“锣齐鼓不齐”,不仅丧失眼前机遇,还留下不好口碑,给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做好协同工作,应及早动手。据悉,特区政府将于今年第三季之前举办“香港节”。商务及经济发展局长丘应桦透过媒体介绍,早在1月底,该局就成立了电子商贸发展专责小组并召开会议,讨论如何令香港产品利用电子平台进入内地市场。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税务问题,以及如何令香港产品在平台“置顶”;由于涉及仓储费用很大,亦要解决物流等问题。商经局的这一做法,显然是有远见的。
拼经济,涉及到诸多领域。现在不妨检视一下,协同工作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才能做到无缝衔接?应以“精细化理念”提升协同效应。
创新营商模式,适应市场需求
来港游客青睐深度游、体验游,这促使香港必须创新旅游模式。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前天联同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举行记者会时表示,香港将探索“影视+旅游” “电车+旅游”等旅游模式;同时,整合大湾区旅游资源,利用好外国游客免签政策,设计“一程多站”线路,覆盖粤港澳大湾区。
香港旅游业要升级,人人都要当好“形象大使”。特区政府推出“礼貌运动”适时恰当,要让此举落到实处,并非一日之功。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对此深有感触,她与社区人士及市民沟通交流,力求以创新方式,引导市民自觉行动。这些做法很值得点赞。
为提升国际竞争力,香港亦需搭建更多平台,助力创新科技。特区政府去年10月推出了“产学研1+计划”,旨在释放本地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和商品化的潜力,及促进政府、业界、大学及科研界的相关合作。这可以把政府、业界、大学及科研界的力量聚合在一起,为科技创新赋能。
若放眼大湾区,香港还有很多可以创新的地方。陈茂波日前介绍,今年下半年,香港将筹备设立第三个InnoHK研发平台,聚焦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范畴,并欢迎大湾区内的科研机构与香港院校合作设立研发中心。
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发达,应多研究香港专业服务与内地新产业、新业态之间的“结合点”,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共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说好“香港故事”,促进贸易往来
本港今年第一季经济报告显示,第一季度对外商品贸易上升6.8%,主要得益于输往内地的商品飙升。值得注意的是:输往美国的出口微跌,输往欧盟的出口录得双位数跌幅,输往其他亚洲主要市场的出口表现参差。
这说明,香港与外国的贸易仍未恢复。这有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客观原因,特别是美国对华贸易战、欧洲经济增长乏力等因素的影响,也有欧美资本对香港营商环境不看好的因素影响。
除了内地之外, 欧美、日韩、东盟都是香港商品贸易的重点区域,香港应在说好“香港故事”上持续加力,不仅要讲好“超级联络人”的优势,更要讲好“超级增值人”的优势。政府和业界在对外推介上,不应满足于“走出去”,还应“走进去”,也就是说,要走进对方心里去。向对方讲清楚“你之所需,正是我之所长”。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今年以来多次强调,香港“由治及兴”本质上就是一条创新变化之路。大家要多用新思维、新办法、新路径解决面临的问题,不断突破自我、大胆创新,努力实现香港发展的迭代更新、转型升级。
现在,香港经济有起色,但经济整体复苏,还需要勠力同心。特区政府和业界应一齐努力,绝对不能松劲松懈。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屠海鸣,文章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23/sTpb8pvplQ3IPEuBnoCfffbm5n84IUWMXRO.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