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张清语
为在香港这一中西文化荟萃之地丰沃中华文化生长的土壤,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被世界看到,去年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成立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弘扬办)并举办中华文化节。今年4月,弘扬办正式运行。首届中华文化节亦于今年6月至9月期间举办。如何让传统走入现代?如何让中华文化在香港茂盛生长?对此,弘扬办总监伍志和、中华文化节节目负责人暨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文化节目组总经理倪淑仪接受了本刊专访。
弘扬办:体认中华文化于生活之中
“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以“华”字为标志,以富中国特色的“斗拱”构筑而成,形如一亭亭玉立之花,赤红立柱为梗,湛绿斗拱为瓣,兼具稳定与美感,象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独特生命力。“通过一系列活动,我们希望能够增强市民对中国文化的归属感,提升市民的国民身分认同及文化自信。”弘扬办总监伍志和如此介绍弘扬办建立的初心。弘扬办的活动集展览、讲座、社区活动、演艺、线上活动于一身。伍志和亦表示︰“希望能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之中体验和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中国通史系列展:
香港与中原文明
一脉相承、同气同根
目前,弘扬办与香港历史博物馆协作推出的“中国通史系列”第一个大型展览“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正于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出,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是中国通史系列首个展览,明年将会举办有关秦汉时期的文物展。”伍志和如此介绍,香港历史博物馆其后每年会顺序以重要历史时期为主题筹办历史文物展览,并于2029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年的展览作为系列的小结。该次展览的展品来自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十多间文博单位,在缀玉覆面、“妇好”圈足觥、“王子午”鼎等众多精美展品之中,伍志和也提到了一件于河南新郑发现、来自商代前期的玉璋。他表示:“在香港的南丫岛,也出土过一件与此相类的牙璋,香港与河南中原地区有著如此近似的考古发现。由此可见,香港与中原文明确是一脉相承、同气同根。”
教学相长:用文物说故事
伍志和认为,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学校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平台,针对教师的培训与普及也不可忽视。“通过与教育局的合作,我们会对老师进行一系列培训,不仅是关于中华文化本身的普及,更会藉著深度参观博物馆及展览等,加深老师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弘扬办亦计划在6月底组织一个河南文物教师考察团,让教师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文化起源和相关的文化遗产,更可与当地的博物馆和考古专家交流,以丰富教师教授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内容。
除了培训教师以外,对于学生的文化教育也是弘扬办的工作重点。比起单纯的言传身教,伍志和更希望能够“以文物说故事”,通过接触文物的实体,历史与文化能够更加深刻、直观地渗入学生们的生活之中。伍志和表示,他们正在计划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制作有关文物的资料和教材,并将其带入校园,让学生们能够生动地感受、体验中华历史与文化。伍志和提到,曾经利用广九铁路的铁路时刻表及旧车票、香港华贸公司定货合约、渣甸洋行鸦片货单、南北行条例等文物资料给学生们研习,通过文物蕴含的丰富历史讯息及相关的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香港与岭南地区的密切联系。
公园游踪:
于“港味”之中探寻中华文化
除了展览与校园教育以外,将中华文化融入香港的地标公园也是弘扬办的一个特色活动。伍志和提到,弘扬办将在九龙寨城公园举办导赏及活动,让市民认识这一曾经是清代重要军事据点的九龙寨城,如何变为后来闻名中外的“三不管”城市景观,最后成为今天的九龙寨城公园,弘扬办正通过此香港地标公园呈现中华历史文化与香港发展的相会相融。弘扬办亦将开发香港其他与中华文化有关的地标公园游览考察活动,让公众在生活中发现中华文化的有趣点。
通过“涂鸦”这一有趣、新奇的表现形式吸引青少年们参与中华文化的再构建与现代诠释,亦是弘扬办正在探寻的道路。伍志和提到,于今年4月、5月、6月相继举办的“穿越夏商周”涂鸦表演及“甲骨文喷喷画画”工作坊,将5,000年前的甲骨文通过现代、艺术的方式呈现。
中华文化节:让传统融入这个时代
“期望藉中华文化节这一全新平台,在香港推动传统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中华文化节节目负责人倪淑仪看来,作为独特的中西文化荟萃之地,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绝佳舞台。“希望能将内地优秀的演艺作品引进来,促进交流,亦将注入当代元素的全新作品向外推广。”如果说弘扬办的标志似一栋有立柱、斗拱的中式建筑,中华文化节的标志则是一扇文化之窗,窗外就是象征中华文化蕴藏能量的艺术瑰宝,绚丽如玉。首届中华文化节分为绽现、亮相、盛装、灵动四部分,含戏曲、舞蹈、音乐、电影、跨媒体、展览和讲座以及户外免费节目等多种艺术形式,亦特设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电影学生专场、学校巡演及展览。倪淑仪表示,希望从推广、传承、发展、交流这四个方面,特别针对年轻人,做到弘扬中华文化。
戏迷的盛宴:
“文武双全”的非遗戏曲展演
倪淑仪提到,康文署有一个已举办11届的长青品牌“中国戏曲节”,今年以“文武双全”为主题,首届中华文化节在其精选剧目之上,强化并加入观众拓展部分和非遗传承项目的精彩表演。“举办中华文化节期间,我们邀请到近30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及国家一级演员,为大家带来八种不同的非遗戏曲演出。”倪淑仪介绍到,除了粤剧、京剧、越剧等热门戏曲种类之外,今年的中华文化节还引入了北路梆子戏、广东潮剧、山东柳子戏、北方昆剧、浙江婺剧,将丰富多彩的、部分更是难得一见的中国戏曲艺术汇聚香港。“有些表演者的粉丝会跟著来到香港‘追星’,这些演出门票一开售就卖出了五、六成。”
中华文化节的大师班、艺人谈、戏曲讲座等环节也为香港戏曲爱好者与学习者创造了与全国各地艺术家对话的机会。倪淑仪表示,戏曲青年演员的训练与成长十分不易,各个都要“唱、做、念、打样样精,打得、睇得又唱得”,为此,他们特地邀请了如浙江婺剧名家杨霞云等年轻的国家级演员们与大家一同交流,让香港市民可以了解到戏曲演员们的训练方式,“也希望他们能给我们多一点宝贵意见,鼓励我们的年轻一代”。
传承与发展:传统艺术盛装翻新
倪淑仪如此理解时间、生活与文化的相关性。“在时间长河之中,一些非常重要的元素被保留下来。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也会因我们的生活改变而变化,有全新的演绎。”此次中华文化节的传统、现代演出亦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节举办期间将展演获国家艺术基金肯定的不同艺术项目。在一众节目之中,倪淑仪特别提及由本地粤剧名伶罗家英编、导、演的新编粤剧《大鼻子情圣》。“这出广东粤剧将法国名剧《大鼻子情圣》的框架代入明朝的‘土木堡之变’这一历史事件中,再加入轻松幽默的情节,如此设计便可以在粤剧中彰显中西文化共融元素。”中华文化节的开幕节目:舞剧《五星出东方》更是以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汉代织锦护臂为灵感来源,结合舞蹈、音乐、舞台元素讲述千年以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情谊。
中华文化节的“焦点城市”环节亦旨在促进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加深香港市民对内地城市的了解。首届中华文化节以上海为焦点城市,上海京剧院、上海民族乐团分别带来连台本戏《七侠五义》、《海上生民乐》等戏曲与民乐演奏。上海博物馆与香港艺术馆亦密切合作,推出“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寻香记——中国芳香文化艺术展”,展示馆藏陶瓷、竹刻、绘画、青铜器等不同品类的珍品,探寻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香文化发展历史。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22/zvM8JfNESlZsd1WRcvQqpRRsRtG4h6o23Bc.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 本刊记者 张清语
为在香港这一中西文化荟萃之地丰沃中华文化生长的土壤,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被世界看到,去年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成立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弘扬办)并举办中华文化节。今年4月,弘扬办正式运行。首届中华文化节亦于今年6月至9月期间举办。如何让传统走入现代?如何让中华文化在香港茂盛生长?对此,弘扬办总监伍志和、中华文化节节目负责人暨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文化节目组总经理倪淑仪接受了本刊专访。
弘扬办:体认中华文化于生活之中
“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以“华”字为标志,以富中国特色的“斗拱”构筑而成,形如一亭亭玉立之花,赤红立柱为梗,湛绿斗拱为瓣,兼具稳定与美感,象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独特生命力。“通过一系列活动,我们希望能够增强市民对中国文化的归属感,提升市民的国民身分认同及文化自信。”弘扬办总监伍志和如此介绍弘扬办建立的初心。弘扬办的活动集展览、讲座、社区活动、演艺、线上活动于一身。伍志和亦表示︰“希望能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之中体验和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中国通史系列展:
香港与中原文明
一脉相承、同气同根
目前,弘扬办与香港历史博物馆协作推出的“中国通史系列”第一个大型展览“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正于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出,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是中国通史系列首个展览,明年将会举办有关秦汉时期的文物展。”伍志和如此介绍,香港历史博物馆其后每年会顺序以重要历史时期为主题筹办历史文物展览,并于2029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年的展览作为系列的小结。该次展览的展品来自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十多间文博单位,在缀玉覆面、“妇好”圈足觥、“王子午”鼎等众多精美展品之中,伍志和也提到了一件于河南新郑发现、来自商代前期的玉璋。他表示:“在香港的南丫岛,也出土过一件与此相类的牙璋,香港与河南中原地区有著如此近似的考古发现。由此可见,香港与中原文明确是一脉相承、同气同根。”
教学相长:用文物说故事
伍志和认为,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学校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平台,针对教师的培训与普及也不可忽视。“通过与教育局的合作,我们会对老师进行一系列培训,不仅是关于中华文化本身的普及,更会藉著深度参观博物馆及展览等,加深老师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弘扬办亦计划在6月底组织一个河南文物教师考察团,让教师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文化起源和相关的文化遗产,更可与当地的博物馆和考古专家交流,以丰富教师教授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内容。
除了培训教师以外,对于学生的文化教育也是弘扬办的工作重点。比起单纯的言传身教,伍志和更希望能够“以文物说故事”,通过接触文物的实体,历史与文化能够更加深刻、直观地渗入学生们的生活之中。伍志和表示,他们正在计划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制作有关文物的资料和教材,并将其带入校园,让学生们能够生动地感受、体验中华历史与文化。伍志和提到,曾经利用广九铁路的铁路时刻表及旧车票、香港华贸公司定货合约、渣甸洋行鸦片货单、南北行条例等文物资料给学生们研习,通过文物蕴含的丰富历史讯息及相关的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香港与岭南地区的密切联系。
公园游踪:
于“港味”之中探寻中华文化
除了展览与校园教育以外,将中华文化融入香港的地标公园也是弘扬办的一个特色活动。伍志和提到,弘扬办将在九龙寨城公园举办导赏及活动,让市民认识这一曾经是清代重要军事据点的九龙寨城,如何变为后来闻名中外的“三不管”城市景观,最后成为今天的九龙寨城公园,弘扬办正通过此香港地标公园呈现中华历史文化与香港发展的相会相融。弘扬办亦将开发香港其他与中华文化有关的地标公园游览考察活动,让公众在生活中发现中华文化的有趣点。
通过“涂鸦”这一有趣、新奇的表现形式吸引青少年们参与中华文化的再构建与现代诠释,亦是弘扬办正在探寻的道路。伍志和提到,于今年4月、5月、6月相继举办的“穿越夏商周”涂鸦表演及“甲骨文喷喷画画”工作坊,将5,000年前的甲骨文通过现代、艺术的方式呈现。
中华文化节:让传统融入这个时代
“期望藉中华文化节这一全新平台,在香港推动传统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中华文化节节目负责人倪淑仪看来,作为独特的中西文化荟萃之地,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绝佳舞台。“希望能将内地优秀的演艺作品引进来,促进交流,亦将注入当代元素的全新作品向外推广。”如果说弘扬办的标志似一栋有立柱、斗拱的中式建筑,中华文化节的标志则是一扇文化之窗,窗外就是象征中华文化蕴藏能量的艺术瑰宝,绚丽如玉。首届中华文化节分为绽现、亮相、盛装、灵动四部分,含戏曲、舞蹈、音乐、电影、跨媒体、展览和讲座以及户外免费节目等多种艺术形式,亦特设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电影学生专场、学校巡演及展览。倪淑仪表示,希望从推广、传承、发展、交流这四个方面,特别针对年轻人,做到弘扬中华文化。
戏迷的盛宴:
“文武双全”的非遗戏曲展演
倪淑仪提到,康文署有一个已举办11届的长青品牌“中国戏曲节”,今年以“文武双全”为主题,首届中华文化节在其精选剧目之上,强化并加入观众拓展部分和非遗传承项目的精彩表演。“举办中华文化节期间,我们邀请到近30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及国家一级演员,为大家带来八种不同的非遗戏曲演出。”倪淑仪介绍到,除了粤剧、京剧、越剧等热门戏曲种类之外,今年的中华文化节还引入了北路梆子戏、广东潮剧、山东柳子戏、北方昆剧、浙江婺剧,将丰富多彩的、部分更是难得一见的中国戏曲艺术汇聚香港。“有些表演者的粉丝会跟著来到香港‘追星’,这些演出门票一开售就卖出了五、六成。”
中华文化节的大师班、艺人谈、戏曲讲座等环节也为香港戏曲爱好者与学习者创造了与全国各地艺术家对话的机会。倪淑仪表示,戏曲青年演员的训练与成长十分不易,各个都要“唱、做、念、打样样精,打得、睇得又唱得”,为此,他们特地邀请了如浙江婺剧名家杨霞云等年轻的国家级演员们与大家一同交流,让香港市民可以了解到戏曲演员们的训练方式,“也希望他们能给我们多一点宝贵意见,鼓励我们的年轻一代”。
传承与发展:传统艺术盛装翻新
倪淑仪如此理解时间、生活与文化的相关性。“在时间长河之中,一些非常重要的元素被保留下来。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也会因我们的生活改变而变化,有全新的演绎。”此次中华文化节的传统、现代演出亦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节举办期间将展演获国家艺术基金肯定的不同艺术项目。在一众节目之中,倪淑仪特别提及由本地粤剧名伶罗家英编、导、演的新编粤剧《大鼻子情圣》。“这出广东粤剧将法国名剧《大鼻子情圣》的框架代入明朝的‘土木堡之变’这一历史事件中,再加入轻松幽默的情节,如此设计便可以在粤剧中彰显中西文化共融元素。”中华文化节的开幕节目:舞剧《五星出东方》更是以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汉代织锦护臂为灵感来源,结合舞蹈、音乐、舞台元素讲述千年以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情谊。
中华文化节的“焦点城市”环节亦旨在促进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加深香港市民对内地城市的了解。首届中华文化节以上海为焦点城市,上海京剧院、上海民族乐团分别带来连台本戏《七侠五义》、《海上生民乐》等戏曲与民乐演奏。上海博物馆与香港艺术馆亦密切合作,推出“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寻香记——中国芳香文化艺术展”,展示馆藏陶瓷、竹刻、绘画、青铜器等不同品类的珍品,探寻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香文化发展历史。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22/zvM8JfNESlZsd1WRcvQqpRRsRtG4h6o23B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