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坑口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日,21日在坑口村停车场戏棚举行。活动由香港西贡坑口区传统客家麒麟协会主办,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协办,涵盖如花牌扎作技艺、麒麟扎作技艺等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

前西贡区议会主席周贤明表示:“感谢香港科技大学廖迪生教授11年来与父老乡亲,一齐将区内特色文化遗产研究保留,并进行推广教育。”
活动进行了花牌扎作技艺讲座,在戏棚左侧更置有麒麟扎作工作坊,宣传弘扬扎作技艺。花牌是大型的庆贺装饰及宣传装置,写有活动名称、祝福话语以及恭贺者名称,是传统节庆会场如天后诞、盂兰胜会、太平清醮等的主要装饰物,亦可用于新店开张、就职典礼、祠堂和庙宇重修、开光活动等。新界居民每逢喜事,如嫁娶及贺寿等,也设花牌庆贺。

现场的花牌便是以竹枝作框架,加上铁片、铁丝网、彩纸、布料和塑胶制成,运用独特的扎作技巧和绘画笔功。制作大型花牌需耗时十五至二十天,然后再运到现场组装。麒麟扎作工作坊的师傅们,正耐心讲解麒麟扎作的繁复技巧。据介绍,麒麟头是由竹篾及纸张扎作而成,经削蔑、扎架、糊纸及上色等多道工序,扎作步骤较为细致,常要经数月始能完成。麒麟头的色彩和图案搭配有不同的寓意,如青面獠牙的色彩暗示武打;绿色、红色或白底彩等较柔和的颜色搭配,则显示纯朴的神态。也有在麒麟额头上书写“喜”字,代表麒麟的喜庆意味。而麒麟的身体则由不同色彩的布料制成,称为“布甲”,其中黑、白、红、黄、蓝五种布料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

坑口客家村的麒麟队每逢新春,便会带上扎作制成的麒麟,到邻近乡村拜年祝贺,表演舞麒麟及功夫,称为“麒麟出棚”。据村民描述,麒麟是能文能武、谦逊有礼的仁兽,不杀生,故他们会通过舞麒麟来去除煞气,送上祝福。客家人认为麒麟是他们的群体象征,在他们的身份认同上,占据重要位置。
因舞麒麟传统在1980年代渐渐式微,甚至面临失传危机。“西贡坑口区传统客家麒麟协会”自2013年成立,不断推广舞麒麟的传承,组织成员于本港及海外表演,弘扬客家舞麒麟文化。据悉,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更于2014年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项目。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22/rYogVxAmqFeyUJSXQ7wVGxbaW36nZlV0bBQ.jp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22/WgdcZyb6fc5HzaqDX55b0t2hXjcEGZrq2m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