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锦辉
近期美国校园内涌动的抗议浪潮不仅映射出国际冲突的阴影,也深刻触及全球人道主义的敏感神经。学生们作为年轻且充满理想的和平追求者,自发地站出来在各大院校举行示威活动,明确反对暴力,特别是对发生在加沙地带的、针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屠杀表达深切的人道关切。他们呼吁美国政府暂停对冲突的支持,这一行动无疑体现了全球民众的共同愿望,给美国政府施加了显著压力。
学生人道关切 体现民众愿望
仅管美国国会近期通过了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拨款,但政府同时也在与以色列进行谈判,强调应避免过度行为,重视人道主义问题。
然而,以色列军方的持续行动引发了全球愤怒,促使学生和年轻人集体发声,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也终于在公众面前表态,他表示尊重并捍卫学生和平示威的权利,这是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当和平诉求转化为对校园设施的破坏时,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和平示威的本质,更是对民主精神的背叛。遗憾的是,拜登的发言似乎并未缓解对峙氛围。
随着各州警察力量的介入,校园内的情势陡然升级。示威者在校园的角落驻扎,用围栏圈起自己的领地,高呼口号表达不满。在紧张且易燃的环境中,微小的摩擦都可以迅速演变为肢体冲突,警察被迫采取行动以恢复秩序,包括使用强制手段制伏个别激动的学生,甚至有报道指出,在个别不幸事件中,警方不仅用爆音弹对学生拳打脚踢导致对方昏迷,还有警察开枪。
回顾201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发生的暴力事件,大家不难发现一些似曾相识的情景。美国政府曾公开表态,称这些事件是“美丽的风景线”,并评价那些学生“使用暴力是争取民主自由”的行为,认为学生有权这样做。当时也有人批评,认为警察不应该进入校园。
警入校园清场 揭美双重标准
然而,实际上,如果你当时看过电视或者现在回头审讯这些案例,你会发现校园已经变得混乱不堪。有暴徒在中大和理大制汽油弹、侵占和损毁学校设施。幸运的是,香港的警察保持克制,尊重学校的决定,大部分警察没有直接进入校园。
相比之下,美国的情况又如何呢?美国警察不顾一切冲入校园,使用催泪弹等暴力手段来镇压学生。这再次显示出美国政府存在双重标准。这导致愈来愈多的学生反对美国政府的行为,全球也出现了其他国家的学生示威,捍卫巴勒斯坦人民的基本权利。
正值美国大选年的关键时刻,11月的投票日临近,拜登面临前所未有的棘手局面。作为国家领导人,他必须谨慎平衡国内外的复杂利益关系,尤其是在处理涉及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这一敏感议题上。
拜登既要考虑美国政坛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犹太人群体的感受,又不得不正视加沙地带令人痛心的人道主义危机,而对此似乎缺乏有效干预手段,显得束手无策。这种两难境地迫使拜登不得不采取行动,公开表态以期挽回可能流失的选票,尤其是来自学生和年轻群体的支持——他们构成了其选民基础的重要部分。
拜登公开表态 未能平息风波
然而,拜登的行动并未能完全平息风波。以色列国内对国际社会的反应表示愤怒,质疑美国及全球学生的抗议浪潮,坚称以军行动是出于正义,旨在维护犹太人和以色列的领土权益。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对消灭哈马斯的决心坚定不移,即使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积极穿梭外交,试图促成巴以双方停火;即使哈马斯宣布接受埃及和卡塔尔的斡旋,愿意接受停火协议并释放人质,但似乎仍未能触动内塔尼亚胡改变立场,以色列战时内阁亦一致决定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的军事打击将会继续进行。
拜登公开表态 未能平息风波
预计美国政府可能会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向以色列施压,甚至可能推动内塔尼亚胡下台,以此冀打破僵局。拜登政府或许期待这一变动能在11月大选前实现,以免选情因中东政策的争议而进一步受损。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副会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