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甚要展开STEM教育?科学教育与传统课程有什么分别?香港科技创新教育联盟(简称「联盟」)于5月15日至19日举办2024“未来香江”STEAM教育研习团,本日展开了研习团第二日于上海的行程,到访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中心主任张民选教授讲解《再识STEM教育》,谈及推行STEM教育的原因与方法。联盟亦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武向平院士,莅临教师教育中心讲授《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学教育》,解说如何培养小孩的科学素养,推行激发兴趣的科学教育。随后,研习团参访绿苑小学,体验上海的STEM教育课堂教学。
2024“未来香江”STEAM教育研习团成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留影张民选指出“STEM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数学能力、探究与理解科学”,以国际组织的重要文献,讲解教师如何开展STEM教育。他表示“STEM课程可以用分科教学为主,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共享知识和贡献知识的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应拓展为掌握单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过程性知识(STEM中的E)和认知性知识。”张教授强调,教学不单是经验与知识的传承,也要关注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对教学改进提供的知识与技术。最近20多年来对教育界影响最大、“最独特的科学进步”,乃是学界对人类学习相关的神经科学和脑科学(即学习科学)成果。
香港科技创新教育联盟副主席伍焕杰先生(右一)、中联辧教科部科长朱琦先生(左一)致送联盟锦旗与感谢函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张民选教授(中)联盟亦很荣幸能邀请到中国科学院武向平院士亲临教师教育中心,武院士去年曾参与联盟举办的“未来香江”国际科创教育论坛。是次于教师教育中心的分享,武院士为一众香港中小学校长与教师讲解《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武向平院士表示“科学教育不单是科学知识的简单传授,是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教授”。他指出传统课程是教授和灌输固定知识,而科学教育是激发和培育个人兴趣,因而需要“保留与激发小孩的好奇心,让小学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令学习事半功倍,而不是用规则约束,因规则很容易被小孩忘记”。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冲击,武院士注意到这或许改变青少年的科学思维模式,而教育界须探讨应对机制。
香港科技创新教育联盟副主席伍焕杰先生(右一)、中联辧教科部科长朱琦先生(左一)致送联盟锦旗与感谢函予中国科学院武向平院士(中)为了实地了解上海推行STEM教育的情况,研习团参访长宁区绿苑小学。周鹤珍校长、姚丽琳副校长指出该校“正走向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构建以人为本的‘优+’数智校园”,介绍了学校优秀的学习项目“智慧种植”,结合电脑程式自动种植,学生可透过简单编程参与农作物种植。其后,研习团分别于该校数学课及语文课现场观课,体验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课,以了解该校如何将课堂教学结合电子智能设备,增加教学趣味与学生学习效果。
2024“未来香江“STEAM教育研习团成员与绿苑小学周鹤珍校长、姚丽琳副校长合照留影是次研习团约有40名香港中小学校长和STEAM教育教师参与,研习团有幸获得国家教育部港澳台办、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教科部、以及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的支持,并且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合作,筹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参观活动与教师培训课程。是次研习团期盼透过外地参观考察,为香港教育界探索STEAM教育各种组合的可能性,培训香港中小学STEAM教育的教学人才,亦能增加上海与香港教育界的互动,为两地STEAM教育交流创建重要桥梁。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17/hB1HGeHv51IGKdK7UV2zhRb8UmBPNLknXsY.jp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17/DRonCKXJm43QLL6qzSYscyXBQUXwN2Jw6Y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