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轲
西藏,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
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
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
——海子《西藏》
见到卓嘎奶奶,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2016年我在西藏普兰县拍摄纪录片《象雄》。普兰县作为阿里高原赋予神秘色彩的古老县城,是阿里从古至今通往尼泊尔、印度进行经济、文化、宗教交流的重镇。
普兰历史久远,在公元初始它就成为象雄国中心辖区之一,今天在这里依然保留著象雄文化的众多元素,古格宣舞就是其中之一。
古格宣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古象雄文明时期,「宣」原为梵语,翻译为藏文即歌舞之意。据藏文史料记载:古象雄时期每当迎、送本教祖师顿巴辛绕时都要跳「宣」舞,舞者人数少则20人,多则100人。当时领舞者手持白色牦牛尾巴(其把子用白银制成)挥舞,舞者双臂交叉相连,以大鼓、小鼓、大法号、唢呐、铜锣、钵等伴奏,边唱、边舞。到古格王国时期宣舞进一步得到发展,古格遗址红庙大殿壁画中清晰地留下了宣舞的踪迹,壁画表现古格王为欢迎阿底峡大师而举行的盛大仪式场面,其中有十名身著艳丽服饰的女子在跳宣舞。
作者与卓嘎奶奶古格宣舞有「十三宣舞」之说。宣舞作为礼仪舞,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由特定演员身著特定服饰进行表演,「十三宣舞」不得在民间表演。除「十三宣舞」外,在今札达县境内的底雅、楚鲁松杰、萨让等地盛行著多种表演形式。舞者身穿宣舞服,由一名男舞者手持皮鼓领舞,女舞者双臂相连以宣舞舞步边唱边舞,以「龙体」线条和变换队列先慢、后快的舞蹈节奏进行表演,歌词内容丰富、节奏感很强,通常为一人起头唱,其他人接著跟唱起来,然后按逆时针前后左右随著歌声的节奏移动步伐,舞蹈人数不限,共有十三种曲目,如果全部演完需十天十夜。
古格「十三宣舞」展示通常人们将古格「十三宣舞」和民间宣舞统称为「古格宣舞」。宣舞是阿里地区独一无二的艺术,从象雄到古格再到现在的几千年间,能够直接传承下来的几乎唯有宣舞一种。它表现了藏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承载著西藏这块神奇土地上千年的历史文化记忆。
听说我们要拍摄宣舞表演,陪同我们的当地文化工作者,热情地向我们推荐卓嘎奶奶,然而第一眼看到卓嘎奶奶,我内心多多少少有一点失望。这是一位典型的藏族老人,背微驼,步履有些蹒跚,酱红色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一头白发凌乱地飘在风中。老人告诉我们,她自幼喜爱舞蹈,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十三宣舞」的最后传人,她当时就被那美妙的舞姿和华丽的服饰深深的迷住了,便苦苦央求对方传授,不想这一跳就是几十年。
如今,老人已经上了年纪,行动多有不便,除了带徒弟,已经不能再跳宣舞。老人的家里只有一个小女孩,是从亲戚家里过继来的,和村里的女孩子们一起,跟著她学跳宣舞。老人说即便她不在了,藏族的历史是需要传承的,她自己没有后代,但这个村庄有后人啊。
虽然心里多少有点落差,但是还是试探著提出来,请卓嘎奶奶展示几个宣舞动作。不成想卓嘎奶奶一听跳宣舞,立时肃穆起来,她理了理头发,缓缓地走到院子中央,静静地站在那里,微闭著双眼仿佛是在默默的祈祷。突然,卓嘎奶奶张开了双眼,那原本浑浊的眸子闪现出了炙热的光芒,原本弯曲的腰身陡然挺拔起来,不大的院落,就像有一股气,瞬间膨胀开来。举手、投足、扭动腰肢,节奏由慢到快,动作由小到大,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古朴、自然、纯朴、淡雅,却充满了神圣感,美轮美奂。那一刻,我们眼中不见了那个已显苍老的卓嘎奶奶,而是看到了一位起舞的美丽度母。伴随著舞蹈,老人吟唱起了流传了上千的一首古老歌谣,老人说这是跳宣舞时必唱的歌曲。
这歌、这舞,如同阳光下穿行于雪山、草原之间的一缕春风,以它独特而精美的服饰,优美而动听的歌曲,典雅而欢快的舞步,向我们诉说著宣舞古老的历史。
那个烙印在我心底的午后呀——穿越千年的歌声,写满历史沧桑的老者,带著远古象雄的浓重气息奔流而来,如同旷古时代的惊鸿一瞥,也如穿越隧道的历史回声。
卓嘎,女,藏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宣舞(古格宣舞)的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11月25日,卓嘎在札达县逝世,享年90岁。我一直倔强地不肯承认,这一串硬邦邦的文字,因为它不是我心中的卓嘎奶奶,不是。我的卓嘎奶奶,脸上的皱纹里溢满了慈爱,满头凌乱的白发写满了沧桑,在那个暖暖的午后,我像一个远行归来的游子,依偎在奶奶的身边,听她哼唱古老的歌谣,我疲惫的心就这样安静了下来,渐渐的、渐渐的,在奶奶的怀里睡去了。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14/P4HPgphQH1VnbrpAKK7x8mK820g8Q5Z1q1f.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