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最近,中央惠港再送大礼!上周六(11日)国家出入境管理局宣布,自2024年5月27日起,内地赴港澳“个人旅游签注”新增山西省太原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甘肃省兰州市、青海省西宁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8个城市。
这是继今年2月新增陕西西安市和山东青岛市后,港澳“个人游”城市再次扩容。至此,已增至59个城市,内地所有省会城市均纳入其中。据悉,这次新增加的8个城市拥有约3300万人,且都是北方城市,距香港远,过夜游客多、逗留时间长,在港消费会更多。
行政长官李家超当日表示,感谢中央对香港的殷切关顾,全力支持香港实现由治及兴。新措施对提振香港旅游业以至整体经济发展、对促进内地与香港居民民心相通,意义重大。本港旅游、零售、酒店、餐饮等业界人士非常振奋,纷纷表示这将给业界带来发财机会。
中央再送惠港大礼,但香港并非可以“躺赢”,能不能接住、接好这个大礼?则取决于香港。笔者犹记得,李嘉诚先生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国两制”让香港享有“大堂前座”的优势。他说:“香港的企业兼容‘利’与‘变’(便利与应变),在这个机遇高增长的年代优化架构,构建(‘利’与‘变’)‘双元策略’,其竞争力则可有倍数发展的可能。”
李超人的 “大堂前座”这个比喻形象生动、精准绝妙!那么,众所周知,凡是“大堂”都有好环境、好态度、好服务。香港的旅游业如何破局?不妨对照“大堂前座”的定位,检视不足之处,明确努力方向。
打造“好环境”,迎合“深度游”需求
时下,业界公认内地来港游客需求变了。从年龄结构上看,年轻人增加了,老年人减少了;从旅游方式上看,“跟团游”减少了,“深度游” “体验游”增多了;从消费上看,“血拼”场景减少了,理性消费增多了;从时间上看,过夜游客减少了,当日往返的游客增多了。市场需求的变化,促使香港必须调整策略,首先需要打造适合“深度游”、“体验游”的好环境。
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香港自然风光秀丽,是宜居城市。聚焦这些特色优势,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彰显香港的独特魅力。
其一,中西文化荟萃的魅力。香港有很多地方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比如西九文化中心;也有许多地方展现了西方文化,比如太平山的天主教堂、上环的西洋会馆。那么,如何把“中西文化交汇点”体现得更直接、更鲜明?可以设想,在同一区域呈现截然不同的中西元素,形成强烈反差,制造新奇特的文旅消费场景。
其二,现代科技与自然风光相互交映的魅力。香港体现现代科技元素的建筑很多,但许多外地游客并不知晓,香港总面积的四分之三是郊野,香港还有200多个离岛,海岸线风光秀美。应该整体规划旅游线路,推出更多旅游项目,让游客在香港兼享都市繁华与自然风光,增强旅游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其三,地标景点与市井生活相互交融的魅力。香港地盘不大,传统景点一日可以看遍,且广为人知,无多少潜力可挖。“体验游”是要深入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感受城市的脉搏,因而,展示市井生活的魅力,是迎合“体验游”的重点。香港彩虹邨,楼房外墙以彩虹七种颜色分别涂上,加上地面色彩分明的篮球场,犹如一个彩色世界,吸引了不少“文青”和运动爱好者前来“打卡”。这启示我们,应该把分散在各处具有旅游潜质的街区、建筑梳理一番,推出更多类似的“微景点”吸引游客。
拿出“好态度”,营造宾至如归氛围
赴港澳“个人游”城市扩容后,内地民众整体上反应热烈,但笔者留意到,在一些社交媒体的评论区,一些留言反映出内地居民对香港游还不够热心。比如“担心被当作蝗虫” “说普通话会受歧视吗?” “英语不好,不要去香港”,并配以惊恐的表情图形。
由此可见,昔日香港一些居民的不友好态度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2014年非法“占中”至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反中乱港势力的一系列骚操作,严重伤害了内地同胞的感情,给香港旅游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至今仍在持续。
李嘉诚先生形容香港处于“大堂前座”,那么,香港居民当然应礼貌热情地对待每一位来宾。特区政府鼓励及支持服务业界举办礼貌服务、微笑活动等,业界还推出“优质旅游服务计划”,举办“杰出优质商户及员工服务”奖项,这些做法都是有益尝试,这说明大家已经认识到礼貌待客的重要性。
打造“好客之都”,可从两个层面来推动。其一,从服务行业推动。旅游、零售、酒店、交通、餐饮等服务行业的人员直接与游客接触,理应制定更高的服务标准,给予更大力度的鼓励奖励,以尽快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其二,从市民层面推动。香港地域狭窄,游客多了,必然给市民出行及生活造成更多不便,市民应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打造“好客之都”,最重要的是大家真心对内地游客好,以平等 、平和之心看待内地。由于香港经济发达、文化多元,过去很长时间,内地都是以香港为师,一些香港居民有一种优越感,对不懂英语、不懂粤语的内地游客“低看一眼”。这种心态原本就狭隘和势利,与香港的城市精神格格不入。况且,内地发展日新月异,现在很多领域超过了香港,早已不是“穷亲戚”了,香港居民岂能依然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
提供“好服务”,让游客感到便利
李家超行政长官和陈国基、陈茂波两位司长非常重视中央的大礼。特区政府有关部门最近征求内地游客的意见,从内地游客吐槽的情况可以看出,香港的短板不少。
比如,有人抱怨街上充电设备很少,“打卡”拍照经常遇到手机电量不足,却找不到便携式充电宝。如今,便携式充电宝在内地非常普及,不仅车站、机场、码头、大型商场有很多服务点,许多餐厅、酒吧、茶楼、公共卫生间都有便携式充电宝设施,用手机扫一扫,就可带走充电宝,用完后也可以在其他的点位归还。
再比如,有人抱怨香港网上支付不方便,许多地方购物要使用现金。现在,内地人已习惯支付宝、微信支付,不用找零钱,支付效率高,大多数人已经不习惯身上带现金。
又比如,有人抱怨街道上指示牌不够清晰,中文太小,游客问路也经常遭遇“翻白眼”,或用粤语回答,让不懂粤语的游客一头雾水。
李嘉诚先生非常形象的比喻香港处于“大堂前座”;那么,香港居民应有“大堂”工作人员的“身份意识”,为各方来宾提供一流的、无歧视的服务,让来宾感到便利。
除了以上短板之外,特区政府官员近日表示,香港与新增的8个港澳游城市之间“硬联通”还有不足。有的城市与香港之间尚无直航班机,有的虽然有直航班机,但班次太少。这些短板都需要补上。
近日,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北京会见香港特区政府文旅局局长杨润雄时指出:“当前,香港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香港旅游业发展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多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要树立‘香港无处不旅游’的理念,充分发掘香港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创新思路、优化政策,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开发旅游新路线新产品,弘扬热情好客之道,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把香港‘最佳旅游目的地’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夏宝龙所言直至要害。香港是一座开放的城市,拥有“开放包容”的品质,若把“香港无处不旅游”的理念落到实处,何愁游客来不了、留不住?
李嘉诚先生的“大堂前座”比喻实在贴切。香港旅游破局,需要把整个香港作为旅游地来打造,而不是个别景点,须有这样的视野和格局,才能使“最佳旅游目的地”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香港《信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14/nsfSJWHLqKe502FEWq1kTq5OlIHZCKkqLK7.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最近,中央惠港再送大礼!上周六(11日)国家出入境管理局宣布,自2024年5月27日起,内地赴港澳“个人旅游签注”新增山西省太原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甘肃省兰州市、青海省西宁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8个城市。
这是继今年2月新增陕西西安市和山东青岛市后,港澳“个人游”城市再次扩容。至此,已增至59个城市,内地所有省会城市均纳入其中。据悉,这次新增加的8个城市拥有约3300万人,且都是北方城市,距香港远,过夜游客多、逗留时间长,在港消费会更多。
行政长官李家超当日表示,感谢中央对香港的殷切关顾,全力支持香港实现由治及兴。新措施对提振香港旅游业以至整体经济发展、对促进内地与香港居民民心相通,意义重大。本港旅游、零售、酒店、餐饮等业界人士非常振奋,纷纷表示这将给业界带来发财机会。
中央再送惠港大礼,但香港并非可以“躺赢”,能不能接住、接好这个大礼?则取决于香港。笔者犹记得,李嘉诚先生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国两制”让香港享有“大堂前座”的优势。他说:“香港的企业兼容‘利’与‘变’(便利与应变),在这个机遇高增长的年代优化架构,构建(‘利’与‘变’)‘双元策略’,其竞争力则可有倍数发展的可能。”
李超人的 “大堂前座”这个比喻形象生动、精准绝妙!那么,众所周知,凡是“大堂”都有好环境、好态度、好服务。香港的旅游业如何破局?不妨对照“大堂前座”的定位,检视不足之处,明确努力方向。
打造“好环境”,迎合“深度游”需求
时下,业界公认内地来港游客需求变了。从年龄结构上看,年轻人增加了,老年人减少了;从旅游方式上看,“跟团游”减少了,“深度游” “体验游”增多了;从消费上看,“血拼”场景减少了,理性消费增多了;从时间上看,过夜游客减少了,当日往返的游客增多了。市场需求的变化,促使香港必须调整策略,首先需要打造适合“深度游”、“体验游”的好环境。
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香港自然风光秀丽,是宜居城市。聚焦这些特色优势,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彰显香港的独特魅力。
其一,中西文化荟萃的魅力。香港有很多地方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比如西九文化中心;也有许多地方展现了西方文化,比如太平山的天主教堂、上环的西洋会馆。那么,如何把“中西文化交汇点”体现得更直接、更鲜明?可以设想,在同一区域呈现截然不同的中西元素,形成强烈反差,制造新奇特的文旅消费场景。
其二,现代科技与自然风光相互交映的魅力。香港体现现代科技元素的建筑很多,但许多外地游客并不知晓,香港总面积的四分之三是郊野,香港还有200多个离岛,海岸线风光秀美。应该整体规划旅游线路,推出更多旅游项目,让游客在香港兼享都市繁华与自然风光,增强旅游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其三,地标景点与市井生活相互交融的魅力。香港地盘不大,传统景点一日可以看遍,且广为人知,无多少潜力可挖。“体验游”是要深入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感受城市的脉搏,因而,展示市井生活的魅力,是迎合“体验游”的重点。香港彩虹邨,楼房外墙以彩虹七种颜色分别涂上,加上地面色彩分明的篮球场,犹如一个彩色世界,吸引了不少“文青”和运动爱好者前来“打卡”。这启示我们,应该把分散在各处具有旅游潜质的街区、建筑梳理一番,推出更多类似的“微景点”吸引游客。
拿出“好态度”,营造宾至如归氛围
赴港澳“个人游”城市扩容后,内地民众整体上反应热烈,但笔者留意到,在一些社交媒体的评论区,一些留言反映出内地居民对香港游还不够热心。比如“担心被当作蝗虫” “说普通话会受歧视吗?” “英语不好,不要去香港”,并配以惊恐的表情图形。
由此可见,昔日香港一些居民的不友好态度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2014年非法“占中”至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反中乱港势力的一系列骚操作,严重伤害了内地同胞的感情,给香港旅游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至今仍在持续。
李嘉诚先生形容香港处于“大堂前座”,那么,香港居民当然应礼貌热情地对待每一位来宾。特区政府鼓励及支持服务业界举办礼貌服务、微笑活动等,业界还推出“优质旅游服务计划”,举办“杰出优质商户及员工服务”奖项,这些做法都是有益尝试,这说明大家已经认识到礼貌待客的重要性。
打造“好客之都”,可从两个层面来推动。其一,从服务行业推动。旅游、零售、酒店、交通、餐饮等服务行业的人员直接与游客接触,理应制定更高的服务标准,给予更大力度的鼓励奖励,以尽快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其二,从市民层面推动。香港地域狭窄,游客多了,必然给市民出行及生活造成更多不便,市民应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打造“好客之都”,最重要的是大家真心对内地游客好,以平等 、平和之心看待内地。由于香港经济发达、文化多元,过去很长时间,内地都是以香港为师,一些香港居民有一种优越感,对不懂英语、不懂粤语的内地游客“低看一眼”。这种心态原本就狭隘和势利,与香港的城市精神格格不入。况且,内地发展日新月异,现在很多领域超过了香港,早已不是“穷亲戚”了,香港居民岂能依然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
提供“好服务”,让游客感到便利
李家超行政长官和陈国基、陈茂波两位司长非常重视中央的大礼。特区政府有关部门最近征求内地游客的意见,从内地游客吐槽的情况可以看出,香港的短板不少。
比如,有人抱怨街上充电设备很少,“打卡”拍照经常遇到手机电量不足,却找不到便携式充电宝。如今,便携式充电宝在内地非常普及,不仅车站、机场、码头、大型商场有很多服务点,许多餐厅、酒吧、茶楼、公共卫生间都有便携式充电宝设施,用手机扫一扫,就可带走充电宝,用完后也可以在其他的点位归还。
再比如,有人抱怨香港网上支付不方便,许多地方购物要使用现金。现在,内地人已习惯支付宝、微信支付,不用找零钱,支付效率高,大多数人已经不习惯身上带现金。
又比如,有人抱怨街道上指示牌不够清晰,中文太小,游客问路也经常遭遇“翻白眼”,或用粤语回答,让不懂粤语的游客一头雾水。
李嘉诚先生非常形象的比喻香港处于“大堂前座”;那么,香港居民应有“大堂”工作人员的“身份意识”,为各方来宾提供一流的、无歧视的服务,让来宾感到便利。
除了以上短板之外,特区政府官员近日表示,香港与新增的8个港澳游城市之间“硬联通”还有不足。有的城市与香港之间尚无直航班机,有的虽然有直航班机,但班次太少。这些短板都需要补上。
近日,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北京会见香港特区政府文旅局局长杨润雄时指出:“当前,香港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香港旅游业发展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多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要树立‘香港无处不旅游’的理念,充分发掘香港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创新思路、优化政策,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开发旅游新路线新产品,弘扬热情好客之道,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把香港‘最佳旅游目的地’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夏宝龙所言直至要害。香港是一座开放的城市,拥有“开放包容”的品质,若把“香港无处不旅游”的理念落到实处,何愁游客来不了、留不住?
李嘉诚先生的“大堂前座”比喻实在贴切。香港旅游破局,需要把整个香港作为旅游地来打造,而不是个别景点,须有这样的视野和格局,才能使“最佳旅游目的地”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香港《信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14/nsfSJWHLqKe502FEWq1kTq5OlIHZCKkqLK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