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杂志(记者 王慧娟)视觉文明时代的文学,可以有何种新型呈现形态?文学与科技融合带来新的视角与挑战,展望未来,AI 以惊人的速度更新换代,人是否也在及时升级?一种可能的趋势是跨媒介、跨学科、多媒体共创同研,延伸文学在科技时代的形态,对未来文艺展开前瞻性的构思与想像。
5月12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作家吟光邀请香港配乐大师韦启良、香港都会大学副教授郁旭映,以及澳门著名作曲家李峻一线上参与,共同开展对话,从香港文学馆的“文学x新媒体”跨界艺术项目出发,包括科幻小说《港漂记忆拼图》及其衍生的跨媒介交互剧场、“南来之花”动态资料雕塑等,并介绍各自的跨媒介实验,前瞻未来文学与多重视觉、声效、音乐等不同媒体结合的可能,包括对多视点叙事(POV)和互动式叙事等看法,在先锋的空间叙事和视觉景观之中,创造新的展览、创作和研究路径。
图说:作家(中)吟光为进一步向公众推广文学,香港文学馆值此开馆之际,联合香港作家联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于2024年5月11日至5月20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地下展览馆共同举办“南来作家手迹遗物展——走进文学时光的卷轴”展览,并开展系列文学主题讲座。其中“文学x新媒体”跨界艺术项目,从香港作家的作品场景与文本素材出发,运用增强现实、虚拟制作、资讯视觉化等科技艺术手段,将绵延的历史、经验的断裂、身份的重组,以跨媒介方式串联。这是站在时代前沿的跨界尝试。
同时,吟光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将自己的长篇小说《港漂记忆拼图》的内容机型跨媒介交互,形成跨媒介剧场进行互动。《港漂记忆拼图》以香港文化想像为基底,讲述了新一代在港青年的成长经历与身份寻找。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以本书为创作土壤,运用跨媒介“分布式叙事”,以科幻作为方法论,将小说进行交互设计与媒介延伸,故事元素分布在各媒体平台——叙事架构图、影像、装置、声音、游戏等,共同建构柔软的东方科幻和记忆旅程。
“交互剧场”将游览文学作品的过程具象化为一场空间冒险。玩家造访每一个衍生作品空间,对应原著的不同章节,并在提示文本的引导下穿梭、互动,最终体验完整的叙事。每段叙事和视觉以“物派”形式凝结于虚拟空间中,参与者发现、面对、思辨其中的连绵语境。就此,二维的文本阅读过程转化为三维的空间展厅漫游,打开未来叙事的新可能。

吟光经过创作与教学实践,提出构想:以科幻作为方法,从今天往后看。一,不只写“科幻的”故事,还是在以“科幻地”方式写故事,实现创作形式和工作流程的全面革新,包括文本内部的新叙事手段,和文本外部的多媒体融合共创、人工智慧参与协作等。二,将科幻书中所包含的思想实验、世界观设定等,作为学科创作与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此外,声音元素与小说本身的科幻设定与叙事相互印照,呈现了文字以外的空间,也为读者带来了更丰富的感官体验。
讲座过程中,韦启良亦分享自身创作音乐的方式为:“不断实验、不断实践”。他从电影开始发挥自己的音乐创作,喜欢用音乐做实验,不入流于流行音乐,创造空间以刺激自己作多面向尝试。同时,他亦介绍了自己的一些音乐作品,包括:重新演绎中国古曲“江河水”、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以及其自我创作的New Age音乐“归零”等带来许多启发。
郁旭映则从小说的超文本性切入讨论。她表示,华文文学中较少出现超文本的尝试,而吟光的《港漂记忆拼图》这本书作为跨媒介的一种形式,她在阅读后亦深受启发。最后,郁旭映亦提出了一个具有前瞻性的问题,有关电影、音乐、文学的研究,这些最终会否汇聚成游戏的研究?就此提问,吟光表示游戏是通往未来艺术的一种途径,她也期待与各位作家一起实现。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13/wLl93SZWMMjnIWjxzbley3IB2M2Tj970Rm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