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村务管理则是落实乡村治理工作的著力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探索形成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制度,推动上升成为县级地方标准、国家标准,把科学确权、阳光晒权、规范用权、严格控权和标准化理念结合起来,切实把村干部权力“关进笼子”,走出了一条运用标准化手段助力乡村共治共富共享的发展之路。

十年磨一剑 村务管理有了新“法宝”
宁海县岔路镇下畈村是个人口少名气却不小的村庄,全村仅有175户508人,却享有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绿色村庄、国家森林村庄5块“国字头”的荣誉。这些荣誉背后的“治村法宝”是一块基层治理“金字招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
2014年初,宁海全面梳理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权力事项,界定了权力事项、实施主体、文件依据、运行流程等具体内容,颁布实施《宁海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三十六条》,涵盖村级重大决策事项、村级采购事项、村级集体资源和资产管理事项、村民宅基地申请事项等11个方面、36项标准。下畈村作为宁海县村级小微权力“36条”的发源地之一,从最开始参与试点,为全县“36条”的成形提供宝贵经验。

2018年,由宁海县纪委、县市场监管局牵头,会同各职能部门,在市场监管总局、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宁波市市场监管局等指导下,依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等专业机构支撑,将“36条”经验固化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村级小微权力规范运行模式。2019年,该县面向全县范围内组织意见征求,收集修改意见467条,修改主要流程及要求18处,最终形成“36条”系列县级地方标准规范,实现宁海“36条”迭代升级。2021年,面向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35家单位征求意见,收集意见建议108条,并于2022年正式发布《村务管理》系列国家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其中,《村务管理 基础术语与事项分类》明确了村务管理相关的基本概念,为乡村基层工作人员开展村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村务管理 事项运行流程编制指南》规定了村务流程化管理事项的编制程序,为科学开展村务流程化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村务管理 村务流程化管理实施指南》给出了村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流程和组织实施等方面需要考虑的相关信息,为促进村务流程化管理有效落地和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间,宁海还挂牌成立全国首个乡村治理标准化研究所,筹建浙江省乡村治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为构建完善宁海县乡村治理标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2021年12月,宁海以总分105分高分通过第三批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验收。
今年是宁海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出台10周年。历经十年探索实践,宁海走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新道路。该县“36条”经验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获评中国廉洁创新奖、浙江省改革突破金奖、浙江省标准创新贡献奖优秀贡献奖。宁海县岔路镇下畈村联村干部杨佩蓉说:“我们以自身作为典型‘解剖麻雀’,率先实施‘36条’标准,村里重大项目落地越来越顺畅。去年,我们和本地优质公司合作成立了旅游管理公司,村里以公共资源等入股,推进民宿、乐园、农事体验等项目。现在,村里已经改造完成3幢民宿,农村老人原本一个人守著空空的三层小楼,现在变成了‘房东’,不仅可以拿房租,还能兼职当导游,带城市游客下地干农活、捉鱼摸虾,村庄也因为乡村旅游变得越来越有活力。”
县乡村三级宣贯 干部群众心中有了“谱”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余年来,浙江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不断丰富和深化“千万工程”的实践内涵,在乡村建设、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治理方式等方方面面,绘就了“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浙江画卷。“宁海通过试点实施,主导制定3项《村务管理》国家标准,将小微权力清单制度首创经验转化为一套各地普遍适用的通行标准,为全国贡献浙江探索。”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章一文说道。
何为标准?“标”为尺度,“准”为准则,标准是一种公认的尺度和准则。《村务管理》标准制定是基础,宣贯入心,获得村务工作者和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推广实施才是关键。
宁海在发布“36条”县地方标准规范后,采用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培训宣传的方式,实现了标准宣贯工作从县到乡镇到村再到户的全覆盖。邀请国家级标准化研究机构有关专家主讲《农业农村标准化》,面向该县全部18个乡镇(街道)、“36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重点部门,近百名领导干部开展综合培训,对标准化基础知识、农村标准化工作背景、标准体系框架等内容集中讲解,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标准和运用标准。乡镇、村分级专题培训,联村干部入户宣讲,部门、乡镇、村级干部人员标准培训率达100%;通过将“36条”标准纳入村干部培训体系,以考促学,开展420个村(社)3486名村(社)干部严格过关式考核培训。

在开展各类标准化培训的同时,各村通过图文并茂、喜闻乐见、通俗接地气的地方戏、宣传片、墙体漫画等方式,丰富标准解读形式,发放标准汇编、标准口袋读本20余万份,实现了宣传到村到户全覆盖,让群众心里有了“谱”。杨佩蓉说:“为了让大家能够看得懂、记得牢,我们做了漫画版‘36条’图解,还与地方曲艺结合,创作马灯调、岔路道情等文艺作品。比如‘五议决策法’的流程,村民从这里了解以后,会有清晰的认识,有时候会主动问我们‘这事儿你开会没有’‘村民代表能通过才行’等等。”
位于宁海县委党校的宁海县乡村治理中心是面向全国基层干部的乡村治理培训和实践基地,图文并茂地展示了“36条”迭代升级的典型经验和鲜活做法。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宣贯培训,宁海增强了执行标准的自觉性,使群众了解了标准,提高了标准实施的参与度,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良好标准化氛围。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显示,82.29%的被调查者能够较好地掌握该标准内容,将标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87.51%的被调查者在实际工作中对村务管理系列标准的使用意愿较强,愿意用上述标准指导村务管理实际工作。
村务管理有标可依 化繁为简晒出了“明白账”
农村村务管理是一个区域性系统性的农村基层事务的管理,要落实的事务多而杂,涉及民政、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很多政府部门的方方面面,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有时缺少统一、高效、系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会导致政策不落地、难落地、群众问题难以快速解决,造成干部办事效率低,降低村级干部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宁海将繁琐的村级事务梳理形成“36条”制度,再上升成为系列国家标准,建立了村务管理的统一话语体系和方法体系。重新界定了村务管理的基础术语和定义,明确了村务事项运行流程的编制原则、编制程序和编制内容。村务管理实现制度化、清晰化、程序化,责任明确,界限分明,内容详实,有利于统一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为完成乡村振兴铺好路、搭好桥。
2022年,宁海县桑洲镇南岭村启动南山章环村游步道项目,由于该项目涉及村民土地征用,前期部分村民存在不信任以及抵触情绪,村干部立即上门走访疏通情绪并宣传“36条”制度。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严格参照执行“36条”标准,确保村级工程公正、公开、透明,最终顺利推进该项目落实落地,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施工并成功验收。自“36条”标准实施以来,村庄变得更加风清气正,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村干部干事的信心也更足了,南岭村还荣获了36条“示范村”称号。
宁海加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检查,持续提升标准成效,构建起“横向协同+纵向贯通+全面融合”的标准化实施模式,村级重大事项决策“五议两公开”制度得到全覆盖,村级事务公开达到100%。农村干部做事有章可循,用权更加规范,干部矛盾少了、信任多了,乡村基层民主治理满意度达95%,“36条”标准不仅让基层干部省心清白,更加让村民放心明白。
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显示,81.25%的被调查者认为标准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村民的公共利益,76.5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有效提升了村级的公共服务水平,77.0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效节约了村务管理的成本,70.8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一级巡视员徐长兴说:“宁海县的《村务管理》国家标准实施两年以来,对指导我国转变村务管理方式,规范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起到了重要支撑。”
拓展“千万工程”实践 铺就乡村振兴“最优路径”
《村务管理》系列国家标准是对“千万工程”中乡村治理经验的科学总结,近年来,宁波不断丰富拓展“千万工程”实践,推动农村实现从环境脏乱到美丽宜居、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从城乡分割到一体融合的历史性变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宁波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大力推进标准化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工作密不可分。“我们抓住‘千万工程’和‘共富先行’的契机,坚持标准引领、试点先行,引导各地将标准化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融入乡村治理的具体实践。”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党委书记李国宏说道。

以《村务管理》系列国家标准为代表,截至目前,宁波已在农业农村领域累计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97项,发布地方标准97项。在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累计开展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00余项。建成全国首个省级乡村治理标技委,全省率先设立公共服务“七优享”标准专库。通过试点示范引领,实现共治善治、共富惠民和共享优享。
如象山构建以“说、议、办、评”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说事”通用标准体系破解农村基层治理难题,走出了一条共商共信、共建共享的治村理事新路子,相关经验入选“中国基层领导力优秀案例”和首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同时,聚焦柑橘这一特色产业开展国家农业品牌培育提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建立柑橘品牌传播推广、柑橘优质栽培等系列标准体系,提升柑橘全产业链标准化水平,使柑橘种植规模和种植效益得到显著提升,打造乡村共富特色产业,让象山柑橘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共富果”。
慈溪打造首批国家级农村医疗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项目,建立形成10类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项目、1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标准规范,制定发布5项慈溪市地方技术性规范,以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这一“小切口”推动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发展,优化农村医疗服务环境,打通群众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宁波将持续创新标准化机制举措,契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进一步发挥标准化引领和支撑作用。
(作者:李鲁文、严倩倩、吴一波)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11/kMJe19qzc4SD6JYwLtBxIMjJ4tLT57gy6db.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