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晖

2024广西“三月三”走进港澳系列活动上月在香港拉开序幕,作为广西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三”期间广西各地举办千场主题活动进行庆祝,本次来港也通过民俗文化进社区、景观活动等进一步加深市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市民对祖国的认同感。笔者近日因工作到访广西,在当地亲身参访了解包括龙舟天琴壮寨的壮族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及实地感受各类壮民族文化体验,作为原籍广西的港人也深深为广西发展日新月异、对广西这样一个多民族共融地区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的脉络感到自豪,深受触动。
笔者多年来致力于推广太极武术教学传承及文化交流,希望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与神”的接班人,像太极武术这样在中华五千年历史发展长河当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笔者通过长期前线教学、赛事组织、交流项目等多维度推进,希望在培养青年一代的同时,让下一代作为“种子”传承太极武术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知识层面及形态动作层面,即“道”与“术”兼得,“形”与“神”兼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著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具体到笔者自身专业层面,在传承太极武术的发展方向上,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启发:
一、传承的机制和方法: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承需要不断探索建立及优化适当的机制和方法。像太极武术层面,包括建立有效的教育体系,从武馆的师徒制度到“武术进校园”这样的学校课程合作,让年轻一代能够学习和掌握这些传统技能的同时更能深入了解每个动作背后的知识及其代表的价值观。此外在青年传承方面还可以利用青年人喜爱的现代科技,如数字化媒体和网络平台,将太极武术等非图文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给更广泛的人群,增加其可见性、在往下的年龄层中扩大影响力、培养喜爱度。
二、社区参与和共同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应该是一个社区参与和共同责任的过程,笔者所在香港太极青年慈善基金一直持续推进“太极进社区”,希望无论老中青,作为社区的一员都可以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当中来,各人所带进群体当中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是宝贵的资源。通过在周末及传统节日举办工作坊、交流研习活动等形式的互动,可以促进社区内的针对具体太极、武术或某一确切项目的互动和交流,让这些非遗文化项目“活”过来、“活”起来。同时也希望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能够提供支持和相关配套资源,体现大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共同责任。
三、跨代交流和跨界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该超越单一代的范畴,进行跨代交流和跨界合作。年长者拥有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年轻一代则带来新的想法和创新力量。通过举办跨代交流活动,如座谈会、工作坊或师友计划,可以促进知识的传递和交流。同时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和组织进行跨界合作,如文化机构、学术研究机构或商业企业,也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正如武术训练需要打好基础,非遗传承发展也需要稳固的基础和不懈的努力。广西三月三及各项非遗传承的成功案例再一次证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广西的非遗传承结合特色文化旅游发展也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同时为带动广西经济发展绘制出一幅促进社会和谐与繁荣的美好画卷。香港近期的盛事经济计划有序推进,我们也期待看到香港未来在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青年培育交流等方面加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非遗传承的元素,大家共同为香港文化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非遗传承贡献应有之力。
(作者系香港太极青年慈善基金主席、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10/70rHU73kmuc9yoUAAoHOiOq9lu2kDf71Jp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