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内地“五一”黄金周假期于5月5日结束,受到较多雨水和不稳定天气的影响,5天期间,香港接待内地游客共计76万人次,预计可为香港带来超过20亿港元的消费收益。
自2023年1月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后,几乎内地的每个黄金周,都让香港的旅行社、酒店、商场和餐饮店“望眼欲穿”,大家都渴望在黄金周大赚一把,特区政府也使出各种招术,推动黄金周给香港带来“真金白银”。
据粗略估算,每150万名旅客可为香港带来约0.1个百分点的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商家,对黄金周都特别看重,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事实一再证明,内地游客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那种疯狂购物的场景已越来越少,我们既要重视黄金周,又不能只靠黄金周,政府和业界应一起努力,推进“香港旅游”转型升级。
紧盯“黄金周”,更要做好“每一周”
多年前,京津两地高铁开通后,出现了一种文化消费现象。每到周末,都有大批北京市民乘高铁到天津,品尝一下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听一场正宗的天津相声,或当晚乘高铁回北京,或住宿一晚,第二天再回北京。
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相距不远,陆路口岸、海路口岸增多,湾区城市居民来往便捷。香港不仅应紧盯“黄金周”,更应做好“每一周”,吸引更多湾区居民来香港度周末。
那么,周末的香港靠什么吸引湾区居民?香港的特色是“国际性”,当然应在大型国际文化体育盛事上做文章。今年以来,特区政府力推盛事经济,支持各方主办各类国际盛世,虽然也出现了“美斯缺阵”这样的遗憾,但整体来看,举办国际盛事的选择是正确和可行的。
现在的关键是,应以“每一周”为单元,做好策划安排。比如,每个周末安排一场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一场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一个高水平的文化艺术展,打造“周末香港两日游”的“1+1+1”模式,并在大湾区城市提前宣传。若能形成“每周都有戏,每周不一样”的效果,则“港式周末”会独具魅力。
香港的优势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具体到“周末香港两日游”,正是发挥独特优势,一手把世界顶尖的文化体育盛事引进到香港;一手把大湾区的客流引进到香港,香港扮演“资源整合者”的角色。综观大湾区11个城市,香港做这件事最具优势。
吸引内地客,也要吸引天下客
内地游客是香港服务业吸引的重点人群,长期占访港游客的八成,这个客源不能丢。与此同时,香港也要注重吸引外国游客,应从不同角度分析客源市场及效益。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重视。
其一,重视新兴经济体的潜在客源。近年来,东盟等经济体增速较快,这将使民众的消费水平提升,旅游成为新的消费选择。香港与这些地方距离较近,交通发达,具有吸引客源的优势。
其二,重视欧美客源的双重效益。香港国安法生效后,美西方不断抹黑香港的司法制度和营商环境,给这些国家普通民众造成的印象是,香港已变成了一个封闭的城市。我们应该加大在欧美市场的旅游宣介力度,吸引欧美游客来港,让他们亲眼看看真实的香港,有助于打消疑虑,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
其三,重视邮轮旅游带来的高净值游客。今年3月,有20艘来自世界各地的邮轮访港,合计带来10万人次的邮轮旅客,这开了一个好头。搭乘邮轮旅游的大都是高净值游客 ,消费实力强,多一些这类游客,可以冲抵“旺丁不旺财”的现象。香港居于亚洲中心位置,地理条件优越,港口条件好,当务之急是建好配套设施、提升配套服务,让“邮轮旅游”成为香港旅游业的新亮点。
发掘本地特色,也要联动广东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3年施政报告中提出“本地特色旅游鼓励计划”,鼓励旅行社推出深度旅游和特色主题旅游。计划将分别向合资格旅行社提供每名旅客200港元和400港元鼓励金,并举办深度行程设计比赛,提高行程设计水平。
据悉,截至3月底,已有约1600个深度旅游和特色主题旅游旅行团登记了行程,其中超七成已完成在港的旅程。由此可见,政府的奖励举措起到了作用。
发掘本地特色,是香港旅游业的一个重大课题;现在,香港还有很多特色场景没有挖掘和展示出来。比如“武侠文化”。今年“五一”黄金周,不少内地游客来港参观了纪念金庸百年诞辰雕塑展,这仅仅满足了“金庸迷”的一个小小心愿。金庸、梁羽生、古龙等武侠作家在内地影响很大,其中金庸最受推崇。如何展示“侠骨文心”、让“武侠文化”变成可落地的文旅项目?这需要政府和业界深入研究。
除了发掘本地历史文化特色,香港的旅游业还有一招好棋,那就是把旅游线路延伸到广东。
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规定: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外国公民经在香港、澳门的合法注册旅行社组团(旅游团为2人或2人以上)由香港、澳门进入大湾区内地9市和汕头地区旅游,持普通护照允许免办签证入境并停留144小时。活动范围限定为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汕头市。采取团进团出方式。
这个政策给港澳旅游业带来新机遇,香港应该抓紧设计线路,与涉及的广东10个城市对接,大家联手做大这块“蛋糕”。
从香港出发, 5小时飞行航程范围可覆盖全球逾半人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城市旅游枢纽及“一程多站”示范核心区。随著香港与广东互联互通的项目推进,香港国际城市旅游枢纽地位更加突出。
基于以上背景,今后香港推出的旅游线路,应把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主动联动广东,而不能仅仅局限于香港本地。
做好旅游产品,也要练好基本功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把黄金周这单生意做好,需要锤炼真功夫,因此,必须把平时的功课做好。
笔者留意到,旅发局今年围绕“拓展多元化旅游体验” “举办和支持国际大型盛事” “开拓多元化客源市场,强化宣传策略” “推出全新‘礼貌运动’,持续支持旅游业界”四大工作重点推广香港旅游。这四个重点都是基础性工作,其中的“礼貌运动”尤其重要。
众所周知,2019年的“修例风波”给香港形象造成了极大损害,反中乱港分子把内地游客称为“蝗虫”,还发起“驱蝗行动”,经常有内地游客在香港遭受莫名其妙的“黑打”,说普通话也成了风险。暴徒的种种劣行早已透过媒体被全国人民看到,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已经形成了“香港人对内地人不友好”的印象。世界那么大,何必找罪受!对于许多人来说,“香港游”的吸引力早已大打折扣。
“礼貌运动”是重塑香港形象的举措,切中了要害,但要让所有人真正变得礼貌,也非一日之功。有的人对外国人很恭唯,却对内地同胞不礼貌;有的人对“豪客”很恭唯,却对一般游客不礼貌;有的人一时很谦卑,却难以长期礼貌。由此观之,香港打造“好客之都”,任重道远,但无论如何,这些基础性工作必须做。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致辞中表示:“香港由治及兴本质上就是一条创新变化之路。大家需要团结一致向前看,多用新思维、新办法、新路径解决面临的问题,努力实现香港发展的迭代更新、转型升级。”
夏宝龙的这段话对香港旅游发展有重要启示。推动旅游复苏不能只靠黄金周,要有新思维、新办法、新路径。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7/xXnH3x3NCVBkg9ICnqasNahpHV8yXaoIM9h.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内地“五一”黄金周假期于5月5日结束,受到较多雨水和不稳定天气的影响,5天期间,香港接待内地游客共计76万人次,预计可为香港带来超过20亿港元的消费收益。
自2023年1月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后,几乎内地的每个黄金周,都让香港的旅行社、酒店、商场和餐饮店“望眼欲穿”,大家都渴望在黄金周大赚一把,特区政府也使出各种招术,推动黄金周给香港带来“真金白银”。
据粗略估算,每150万名旅客可为香港带来约0.1个百分点的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商家,对黄金周都特别看重,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事实一再证明,内地游客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那种疯狂购物的场景已越来越少,我们既要重视黄金周,又不能只靠黄金周,政府和业界应一起努力,推进“香港旅游”转型升级。
紧盯“黄金周”,更要做好“每一周”
多年前,京津两地高铁开通后,出现了一种文化消费现象。每到周末,都有大批北京市民乘高铁到天津,品尝一下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听一场正宗的天津相声,或当晚乘高铁回北京,或住宿一晚,第二天再回北京。
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相距不远,陆路口岸、海路口岸增多,湾区城市居民来往便捷。香港不仅应紧盯“黄金周”,更应做好“每一周”,吸引更多湾区居民来香港度周末。
那么,周末的香港靠什么吸引湾区居民?香港的特色是“国际性”,当然应在大型国际文化体育盛事上做文章。今年以来,特区政府力推盛事经济,支持各方主办各类国际盛世,虽然也出现了“美斯缺阵”这样的遗憾,但整体来看,举办国际盛事的选择是正确和可行的。
现在的关键是,应以“每一周”为单元,做好策划安排。比如,每个周末安排一场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一场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一个高水平的文化艺术展,打造“周末香港两日游”的“1+1+1”模式,并在大湾区城市提前宣传。若能形成“每周都有戏,每周不一样”的效果,则“港式周末”会独具魅力。
香港的优势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具体到“周末香港两日游”,正是发挥独特优势,一手把世界顶尖的文化体育盛事引进到香港;一手把大湾区的客流引进到香港,香港扮演“资源整合者”的角色。综观大湾区11个城市,香港做这件事最具优势。
吸引内地客,也要吸引天下客
内地游客是香港服务业吸引的重点人群,长期占访港游客的八成,这个客源不能丢。与此同时,香港也要注重吸引外国游客,应从不同角度分析客源市场及效益。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重视。
其一,重视新兴经济体的潜在客源。近年来,东盟等经济体增速较快,这将使民众的消费水平提升,旅游成为新的消费选择。香港与这些地方距离较近,交通发达,具有吸引客源的优势。
其二,重视欧美客源的双重效益。香港国安法生效后,美西方不断抹黑香港的司法制度和营商环境,给这些国家普通民众造成的印象是,香港已变成了一个封闭的城市。我们应该加大在欧美市场的旅游宣介力度,吸引欧美游客来港,让他们亲眼看看真实的香港,有助于打消疑虑,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
其三,重视邮轮旅游带来的高净值游客。今年3月,有20艘来自世界各地的邮轮访港,合计带来10万人次的邮轮旅客,这开了一个好头。搭乘邮轮旅游的大都是高净值游客 ,消费实力强,多一些这类游客,可以冲抵“旺丁不旺财”的现象。香港居于亚洲中心位置,地理条件优越,港口条件好,当务之急是建好配套设施、提升配套服务,让“邮轮旅游”成为香港旅游业的新亮点。
发掘本地特色,也要联动广东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3年施政报告中提出“本地特色旅游鼓励计划”,鼓励旅行社推出深度旅游和特色主题旅游。计划将分别向合资格旅行社提供每名旅客200港元和400港元鼓励金,并举办深度行程设计比赛,提高行程设计水平。
据悉,截至3月底,已有约1600个深度旅游和特色主题旅游旅行团登记了行程,其中超七成已完成在港的旅程。由此可见,政府的奖励举措起到了作用。
发掘本地特色,是香港旅游业的一个重大课题;现在,香港还有很多特色场景没有挖掘和展示出来。比如“武侠文化”。今年“五一”黄金周,不少内地游客来港参观了纪念金庸百年诞辰雕塑展,这仅仅满足了“金庸迷”的一个小小心愿。金庸、梁羽生、古龙等武侠作家在内地影响很大,其中金庸最受推崇。如何展示“侠骨文心”、让“武侠文化”变成可落地的文旅项目?这需要政府和业界深入研究。
除了发掘本地历史文化特色,香港的旅游业还有一招好棋,那就是把旅游线路延伸到广东。
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规定: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外国公民经在香港、澳门的合法注册旅行社组团(旅游团为2人或2人以上)由香港、澳门进入大湾区内地9市和汕头地区旅游,持普通护照允许免办签证入境并停留144小时。活动范围限定为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汕头市。采取团进团出方式。
这个政策给港澳旅游业带来新机遇,香港应该抓紧设计线路,与涉及的广东10个城市对接,大家联手做大这块“蛋糕”。
从香港出发, 5小时飞行航程范围可覆盖全球逾半人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城市旅游枢纽及“一程多站”示范核心区。随著香港与广东互联互通的项目推进,香港国际城市旅游枢纽地位更加突出。
基于以上背景,今后香港推出的旅游线路,应把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主动联动广东,而不能仅仅局限于香港本地。
做好旅游产品,也要练好基本功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把黄金周这单生意做好,需要锤炼真功夫,因此,必须把平时的功课做好。
笔者留意到,旅发局今年围绕“拓展多元化旅游体验” “举办和支持国际大型盛事” “开拓多元化客源市场,强化宣传策略” “推出全新‘礼貌运动’,持续支持旅游业界”四大工作重点推广香港旅游。这四个重点都是基础性工作,其中的“礼貌运动”尤其重要。
众所周知,2019年的“修例风波”给香港形象造成了极大损害,反中乱港分子把内地游客称为“蝗虫”,还发起“驱蝗行动”,经常有内地游客在香港遭受莫名其妙的“黑打”,说普通话也成了风险。暴徒的种种劣行早已透过媒体被全国人民看到,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已经形成了“香港人对内地人不友好”的印象。世界那么大,何必找罪受!对于许多人来说,“香港游”的吸引力早已大打折扣。
“礼貌运动”是重塑香港形象的举措,切中了要害,但要让所有人真正变得礼貌,也非一日之功。有的人对外国人很恭唯,却对内地同胞不礼貌;有的人对“豪客”很恭唯,却对一般游客不礼貌;有的人一时很谦卑,却难以长期礼貌。由此观之,香港打造“好客之都”,任重道远,但无论如何,这些基础性工作必须做。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致辞中表示:“香港由治及兴本质上就是一条创新变化之路。大家需要团结一致向前看,多用新思维、新办法、新路径解决面临的问题,努力实现香港发展的迭代更新、转型升级。”
夏宝龙的这段话对香港旅游发展有重要启示。推动旅游复苏不能只靠黄金周,要有新思维、新办法、新路径。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7/xXnH3x3NCVBkg9ICnqasNahpHV8yXaoIM9h.jpg